回覆列表
  • 1 # 寒江孤影9981

    題主這一問題,問的有點兒意思,值得好好聊幾句。

    這得從常規和另類兩方面說:

    一、先說常規

    ①納粹德軍的實力確實強大,不論單兵技戰術軍事素質、裝備科技、還是軍事指揮水準;

    它最擅長的是“閃擊戰”,對攻打小國挺管用,但是對於擁有廣大遼闊戰略縱深的蘇聯則差強人意;

    它最大的弱點是從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而言,畢竟只是一箇中型國家,它的戰爭持續力有限;

    又在“以戰養戰”策略方面,希特勒也不聽曼施坦因的整體正確建議(“蠶食”非“鯨吞”、首先求穩不求快),這和東條英機不聽石原莞爾的那一套有一拼;

    ②蘇聯打的衛國戰爭,道義上佔有制高點,容易凝聚人心;

    蘇軍前期的慘敗

    (1)這和之前的蘇聯“大清洗”運動有關,一大批軍事幹將被處決;

    (2)其內部指揮權也有“騎兵派”/“機甲派”之爭;由於斯大林曾是騎兵軍的政委,“騎兵派”一直在佔風,但是屢戰屢敗、兵臨城下,以華西列夫斯基、朱可夫為首的“機甲派”肯定會登上舞臺;

    後來,美國為蘇聯緊急提供了“海量”般的軍援和經援;

    加之,其自身人口眾多、科技研發及工業能力大部還在、自然資源又極其豐富;可以補充前期損失,並能堅持鬥爭到底。

    從常規而言,如果“曼帥”以戰養戰的方略(涉及軍/政/經三大方面)能夠得到實現;

    蘇聯想打贏這場戰爭,至少往後推遲三、五年,並且要付出更為巨大的代價。

    二、後講另類

    ①以上之國力比拼、民心向背、軍事戰力、經濟總量等等,都屬於未涉及到一個嶄新的“核子時代”;

    核子力量=有彈+有槍;

    任你“百萬大軍、鋼鐵洪流”,一顆原子彈,讓你連人帶裝備化成灘灘血水,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兒;

    美國為什麼扔原子彈,還不是因為日寇的“億人玉碎計劃”讓它感到頭疼嗎?

    ②納粹第三帝國在這一領域一直處於全球領跑位置;

    為什麼沒整成?

    (1)幹這活兒的科研人員不願為其效力,悄悄怠工推慢程序,還不斷向最高層淡化核武威力,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

    (2)英軍“哥曼德”突擊隊摧毀了它在挪威的重水工廠;

    所以,馮·布勞恩搞好V2也沒用,只有槍、沒有彈吧!

    也就是說,如果納粹提前所有人整出了核武這一“大殺器”,別說一個蘇聯,就是整個世界,都是它的。

    所幸,天不助它!它只能是“起了個大早兒,沒趕上晚集。”

    就聊到這兒了,僅供參考!

  • 2 # 米粒閒聊

    ,德國本土和佔領的國家、地區,以及德國的盟國(包括中立國家,如瑞士、瑞典和土耳其)、僕從國,已遍及Continental。所以,德國可動用的人力資源(就如,入侵蘇聯時德軍及他的盟國、僕從國的軍隊共有約五百五十萬)和物質資源是非常龐大的。德國在人力、物質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上,已超過了蘇聯。再有,德國掌握著主動權。也就是德國掌握著何時開戰、幾路進軍、進攻路線和主攻方向等決定權。如果,德國利用好這幾方面的優勢,再加上應儘早的實行總體戰(最佳的時機就是,對蘇開戰之際),是有可能取得入侵蘇戰爭勝利的。例如,德國在開戰前,應從其它地區再向東線調集十幾個師的兵力(德軍在其它地區部署了六十個師。這些師,除在北非的兩個師外,其它的師在東線開戰後,較長時間內都無事可做。實在是太浪費兵力了)。另外,在北非的德軍應儘量採取積極的防禦作戰,而不能主動的採取遠距離的進攻

    作戰。因為,這種作戰模式佔用了德軍的太多的運輸工具(卡車)和消耗了太多的物質資源(尤其是太寶貴的汽油)。這些運輸工具和物質資源,對於在東線作戰的德軍來講,有時能起到決定勝負的作用。

  • 3 # 孤獨的人209381559

    蘇德戰爭德國是有贏的機會的,至少是和蘇聯打了個平手的機會的,但是由於希特勒的短視和固執,導致了德國在蘇德戰爭和整個歐洲戰爭中,最後輸了個乾乾淨淨的可恥結局。

    在蘇德雙方的多次交鋒中,傷亡慘重的都是屬於蘇聯的一方,而這也讓希特勒產生了驕橫的心理,誤認為在它的高素質軍隊的不斷打擊下,蘇聯將會輸掉這場戰爭。和只懂戰術不懂戰略,只懂進攻不懂防禦的日本法西斯一樣,希特勒這個狂妄自大的戰略盲人,完全的就不懂得可以在戰略上實行大踏步的前進,又可以在戰略上實行大踏步的後撤的道理。和日本法西斯頑固的“寸土不讓”戰略一樣,希特勒也是一個不肯放棄它控制下的每一寸土地的愚人。希特勒這樣做的結果是,本來就是兵力不足的法西斯德國,被迫將它的兵力,分散在廣袤的德國佔領區內,從而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喪失了集中優勢兵力,對它的敵人進行殲滅性的打擊的機會。隨著蘇聯軍隊的逐漸反敗為勝,英國軍隊和美國軍隊的在北非的取得勝利,以及各被德國佔領的國家人民起義的風起雲湧,各個佔領區的德國佔領軍,都陷入了應接不暇、捉襟見肘的危險境地。此時的希特勒如果是明智的話,它就應該從各佔領區撤回德國的軍隊,在保有波蘭、法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佔領區的基礎上,集中優勢兵力,在給予蘇聯和英夷美國幾次沉重的殲滅性的打擊後,利用蘇聯和英美之間的矛盾,和他們分別達成較為體面的媾和結果,儘量的減少德國的損失,讓德國以一個較為體面的方式退出戰爭。

    可是,希特勒這個比威廉二世還要冥頑不化的愚人,卻放棄了上天賜給它和德意志民族的機會,在“寸土不讓”的固執中,葬送了德國。

  • 4 # 蘭臺

    只要美國不參戰,德國必勝。

    這不是美華人下的判斷,這是斯大林和朱可夫下的判斷。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裡多次表示斯大林在二戰時經常和他閒聊,在談到美國時,斯大林總會說,如果美國選擇中立,蘇聯一對一是打不贏這場戰爭的。

    赫魯曉夫自己則認為,沒有美國的援助,蘇聯不可能組織的起任何一場大型會戰。

    順便說一句,《赫魯曉夫回憶錄》和《朱可夫外傳》都在中國公開出版發行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花幾十塊錢買來看。

    甚至就連中國“二汽”總工程師陳祖濤先生(陳昌浩將軍之子)20世紀50年代去蘇聯尋求技術援助時,蘇聯外貿部部長對陳祖濤先生表示,許多生產汽車的生產裝置蘇聯也是到二戰時才由美國方面給了一整套生產線,而蘇聯援助給“二汽”的裝置也是蘇聯第一次嘗試自己生產。

    二戰爆發前一位美國工程師(福特)從蘇聯除錯好裝置返回美國後寫下了自己的見聞,他說他在蘇聯工廠裡看到的精密裝置不是美中國產的就是德中國產的,幾乎看不到蘇聯自己的裝置。

  • 5 # 施模

    不可能贏。1蘇聯太大,德軍即使能佔領莫斯科,蘇軍退守烏拉爾利用那裡的工業基地還可以抵抗。2蘇聯冬季太冷。3俄羅斯民族對強敵入侵有天然的反抗性。4德國的輕敵,因為蘇聯嚴格的保密制度,戰前蘇聯對外稱有一百多個師,其實有三百個師,德國毫不知情。5德軍把寶押在三個月滅亡蘇聯上,沒考慮冬季作戰的準備。戰前蘇聯情報單位就發現德軍沒有大量做皮衣,也沒有做在極寒條件下武器的保養工作。德軍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等拖到寒冬的時候只好挨凍。

  • 6 # 空六航

    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因為在先期德軍的閃電戰,盡情的那是一個叫順風順水,再加上有諸多明帥指揮,大規模裝甲叢集作戰,作戰經驗豐富,而這些蘇聯在戰前是不具備的,再有德國在對蘇作戰之前,就已經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土地,而這片土地上所有的軍事裝置人員物資均歸元首所調動,當然這個前提要放在不去發動不列顛空戰和對美宣戰的情況下,那樣德國會省下大批的優秀的對空作戰人員以及地面裝甲裝置,使其對蘇作戰能力更強,而且對蘇作戰如果採取有針對性的作戰計劃的話,比如說攻佔莫斯科,再比如說攻佔巴庫油田所屬的大林格勒以及列寧格勒如果拿下這幾座重鎮中的其中一座並且守住他們那麼世界歷史就要改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乙烯基樹脂的應用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