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才番茄愛上西紅柿

    事實上,對團餐存在誤解不止董明珠一人。在很多人眼中,團餐客群龐大固定、供餐時段集中、採購量大能夠壓低價格、員工需要的技術含量也不高,“暴利”手到擒來。

    然而,現狀真的是如此嗎?

    “消費者看到的是我們在食堂賣出去的價格,但是卻不知道團餐供應背後千絲萬縷的利益糾葛。”

    據某餐飲網瞭解到,在菜品呈現在餐飲終端之前,團餐產業鏈上的利潤在面對訴求迥異的不同利益相關方已經被壓得很低很低。

    “最前端是消費者和檔口經營商,中端是甲方,後端就是供應商和服務商。”禧雲國際CMO王習印曾指出:“在前端,消費者需要美味、安全、時尚、便捷。經營方需要測算今天的採購、備料要多少不會造成浪費。而中端,甲方單位的訴求是如何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還能提高管理效率,保障食品安全。”

    以上游供應端為例,原材料從廠家到食堂需要經過多層經銷商和分銷商。相關資料顯示,在這一流轉過程中,各環節會加價10%左右不等,使得原材料的餐飲終端採購價約為出廠價的1.3倍。

    而想要自己建立渠道,打通供應鏈卻並沒有這麼簡單。且不說投建過程中的成本問題,部分需求方規定指定食材和渠道,對“入口率”的嚴苛要求就已經是一大障礙。

    另一方面,由於團餐面向的甲方單位是高校、政府機關、企業,往往會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督管理。對甲方來說,食堂的目的是為向員工提供良好的就餐服務而非盈利,因此通常會控制團餐企業毛利上限。

    多重壓力下,不能降低成本又不敢提單價的團餐企業往往有苦說不出。

    此外,激烈競爭更是將團餐的利潤進一步壓縮。

    “都知道難伺候、利潤低,但你不做,別人也是搶著做。”一家位經營小型團餐企業的業內人士表示:“可以說,招投標的過程就是‘混戰’,用假材料的、自己承諾改造墊資的,還有招標收回扣的,比比皆是。”

    近年來,團餐確實在努力往新零售、社群食堂等領域延伸,試圖擺脫“食堂”的刻板印象。然而在新的消費市場中,不少團餐企業仍然要面臨著利潤率低、運營低效等問題的困擾。

    或許,團餐這一產業要想從“小眾”走向大眾,唯有重構產業鏈、整合經營模式。而這一條到底有多遠,要走多久,如今仍是一個未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房屋隔音隔熱防曬用哪種材料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