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小念說情感
-
2 # 隨手談詩
這個問題特別好,不管是讀詩詞,還是做別的什麼事情,我們永遠要多思考一層,不能停留在表面,以小見大,舉一反三,才能對得起自己的時間。
關於題主的問題,在中小學課本里面那些詩詞都是這樣。
這主要是受限於人生閱歷,你想想,一個幾歲、十幾歲的小孩子,怎麼可能理解那些詩人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呢?
舉例說一下吧:
《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沒有人不知道吧?小學一年級就會學。初學我們能理解什麼呢?農民伯伯很辛苦,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
要等你長大了,你上了大學,做了第一份兼職;你畢了業,做了第一次面試;你工作了,拿到第一份工資……
當你知道了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都要付出辛苦的汗水,你才會明白,血汗錢到底是怎樣的血汗在裡面。
你知道節約了,才能明白這首詩。
《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沒記錯的話這也是小學一年級就學過的詩,前天答題還說到了這首。
你跟小孩子說這是母愛。他能感受到什麼呢?媽媽愛我,誰都知道,但也僅限於此。
詩中深層的愛和悲,又豈是小孩子能明白的?
一樣要等你長大了,第一次離開了父母,再次回到家中的時候。父母頂著寒風或烈日,在車站等你了幾個小時,你一下車,父母就過來幫你拿起行李。你一回到家,母親就開始準備你最愛的飯菜。
等你再長大一點,在外地工作,可能一年甚至幾年才能回家一次,每一次都能看到父母明顯的衰老。
等你再長大一點,結婚了,生子了,那個小生命緊緊地握住你一根手指頭的時候,你才真的會明白,什麼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什麼叫“養兒方知父母恩”。
《七步詩》
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根本體會不到兄弟之情。
我有一個親姐姐,比我大7歲。我回憶起小時候的時光,一路都是刀光劍影,腥風血雨。甚至到現在也會隔三差五吵吵鬧鬧。
但是,當我真的無路可走的時候,當我需要一個人傾訴的時候,除了姐姐,還能有誰更能讓我信任呢?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宋·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每個少年,大概都會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體驗。
少年啊,哪知道什麼叫愁。闖了天大的貨,背後還有父母替你擦屁股呢。所以為什麼少年容易衝動,不止是因為青春期,還因為有後盾。
所以,少年時期的愁,真的不叫愁。
又要等你長大了,嚐遍了生活的艱辛,人心的多變,世事的無常。當你一個人回到出租屋,就著冷飯喝一杯小酒的時候,才會明白,原來愁是這樣的滋味!
回覆列表
學生時代,第一次讀到宋代詞人辛棄疾寫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只喜歡“卻道天涼好個秋”這一句,甚至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成熟懂事後,每每到了秋季,脫口而出的便是“卻道天涼好個秋。”
當我經歷了春夏秋冬的轉變,經歷了物是人非後,而今你問我那些詩詞是很早了解,現在才明白其中道理的,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辛棄疾寫的這首詞。
詩詞的魅力就是讓你在不同的年齡與境遇下,都有不同的感觸與收穫。當你初讀一首詩或者詞時,你覺得很華美,或者很清新,又或者挑動了你的情緒,讓你一時間情緒化。等到成熟了些或者經歷了是是非非後再來品讀,又是另一番況味。然而,等你真正的到了某個瞬間或者該你讀懂它的年齡,那時候,是不忍卒讀。
譬如,在辛棄疾寫的這首詞裡,學生時代,老師說我們寫的作文是“為賦新詞強說愁”,長輩說我們“少年不識愁滋味”,那時候的我們真的不懂其中深刻的含義,只知道嘮嘮叨叨的大人們太煩了。於是,我們寫傷春悲秋的文章,我們無所畏懼揮霍著青春。等真正長大成熟懂事後,才發現青春不是季節的輪混,而是一列火車,它一去不復返了。
少年時讀詩詞,無非只是生硬的“吃”,而不是細細的“咀嚼”,現在再來咀嚼辛棄疾寫的這首詞,無非與他一樣,欲說還休。
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是在他閒居期間而作,忽然憶起年少時的宏圖大志,想起那些滿腔熱血與激情,現在,只能喟嘆。年輕時不懂家仇國恨,不懂施展抱負,而今閱遍了世事,想去一展身手時卻無事可做。在這裡,既有憂國的愁,也有自己年少時不懂把握機會的愁,兩種愁疊加在一起,最後選擇以天涼好個秋的灑脫來轉移自己的情緒。
所以,很多詩詞並不是它晦澀難懂,而是你還沒有到讀懂它的年齡,或者你的經歷與閱歷還不夠,讀不出其中的道理。等到真正讀懂時,物是人非,往事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