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情感微視野

    蘇-35戰鬥機,北約代號“側衛-E”或“超側衛”(Flanker-E、Super Flanker)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的深度改進型單座雙發、超機動性多用途戰鬥機,在世代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號,即第四代半戰鬥機。蘇-35強化了航電系統及武器搭載能力,機體也放大,空重增至18400kg,必須配備推力更大的發動機。計劃之初預計裝備起飛推力13000kg的AL-31F發動機改型。後來使用AL-35F,AL-35F增加了發動機進氣口直徑以增加進氣量,並增加渦輪入口溫度提升了發動機的推力,內部構造也稍作改良,最大推力8500kg,加力推力約14000kg。後來又在AL-35F的基礎上增大加力推力,使得最大推力仍為8500kg而加力推力增至14500kg,此即AL-35FM。蘇-37則使用加裝向量噴嘴的AL-35FM,又稱作AL-37FU 。

    AL-35FM含4級風扇、9級高壓壓氣機、單級高壓及單級低壓渦輪,渦輪進口溫度1700K+-,最大推力8500kg,加力推力14500kg,最小巡航耗油率約0.68~0.7kg /kgf‧hr+;最大推力耗油率大於1.96kg/kgf‧hr,推重比8.7,重量約1600kg ,噴嘴活動部件壽命250小時(制動機構以鈦取代鋼後可達500hr )。向量推力噴嘴為圓型截面的軸對稱設計,能上下偏轉15度,偏轉速率為每秒3度,由液壓系統驅動(量產型改用燃油系統驅動),向量推力控制、發動機控制與飛控系統整合在一起,飛控系統可以根據飛行條件自動控制噴嘴方向。除了自動控制,蘇-37之飛行員也可以用手動控制,在飛行員左手邊有個按鍵控制版,可以用按鍵的方式控制向量推力, 然此係實驗用途,在後來的蘇-30MKI上,向量控制已全部交由飛控系統。加裝向量推力後發動機增重100kg左右(量產型增重70kg )。

    蘇-35的外型整體而言非常器都改為隱藏設計。主空速管由機首移至原來副空速管處(座艙兩側),副空速管移至雷達罩後方。機首增長增厚,以安裝更大的雷達及更多航電裝置,側面看去因而下傾的比蘇-27更大。若不算蘇-27S的空速管,則蘇-35增長近1m,主要就是來自機首的增長。光電探測器移至風擋右側,左側則安裝可伸縮空中加油管,光電球側移一方面是為了多出空間安裝加油管,另一方面也因讓飛行員有了更好的視野。座艙兩側裝有可收納的夜間加油照明燈。垂直尾翼加大,以得到更好的偏航穩定效能。此外垂尾及其方向舵的形狀也略為改變,在垂尾頂端,由蘇-27的下切改成平直,是蘇-35的重要識別特徵。尾椎加粗,並將阻力傘由尾椎末端移至上方,使末端可以容納後視雷達及較多航電裝置。三翼面佈局、無攻角限制、全數位飛控。將原來的翼前緣延伸增大,並在其側加裝可分別操縱的前翼,其前緣後掠角53.5度,翼展6.43m,面積3平方米,偏轉角+3.5到-51.5度,由LERX內的液壓裝置驅動。這個設計相當於在前段增加翼面積,加上前翼產生的渦流及優異的高攻角控制能力,提升了總升力、同時使升力中心前移,使得飛機更為靈巧,且轉彎時阻力更低;更強的渦流流經翼根使得該處升力增加,因此在相同於蘇-27的總升力條件下,翼根負荷較低,這意味著同樣的結構強度能忍受更高的G值,再加上蘇-35的結構亦強於蘇-27S,故正常操作極限比基本型多約1G(達9.5至10G),是第一種公佈正常極限達10G的戰鬥機。前翼設計是大幅提升蘇-35運動效能的兩大關鍵之一(另一大關鍵是飛控系統)。上述眾多優點最主要來自前翼渦流延緩失速的作用,該作用提高了失速攻角,也就是使升力係數達極大值的攻角提高;另外其前翼緊臨主翼,與主翼產生近耦合效應故增大了升力係數曲線斜率(即同攻角時升力係數提高了),兩種效應共同提高蘇-35的升力效能,調整機首渦流下手就能增強高攻角穩定性並提升可用攻角,甚至解除螺旋等等。只要有適當的飛控指令,前翼便能提供這項服務。但是在後來飛控指令軟體的滿足不了前翼的複雜控制,蘇-35量產型取消了前翼。

  • 2 # 五嶽掩赤城

    蘇-35的向量發動機向量控制手法相當不錯,氣動外形是三代戰鬥機的經典和巔峰。

    毛子的TVC向量控制技術相當不錯

    關於航空發動機的向量控制手法有多種流派,排除早期已被淘汰的偏流板,主流國家的幾種向量模式中算毛子的向量控制模式效果最好。日本心神戰鬥機所採用的三片瓦式偏流板向量模式早就被各國淘汰

    我們所採用的向量模式是AVEN軸對稱向量模式,這種向量模式透過改變尾噴管導流片偏轉角度,產生向量推力。AVEN向量模式,結構較為簡單,容易對原有發動機進行改裝升級。缺點就是向量改變的角度有限,一般在20度範圍之內,該向量結構美國和英國都有研究過。疑似使用AVEN向量噴管的殲-10

    實際上美國最好的向量模式是俯仰/偏航平衡梁式噴管(P/YBBN),可以在三維任何方向進行偏轉20度,並且可以在超音速情況下使用。而F-22之所採用的二維擋板2D-CD向量模式,最主要原因在於隱身效能較強,缺點是實在太笨重了。

    而相比較之下,毛子的117S向量發動機,所採用的偏轉噴管的向量方式,調整範圍最大,可以在任意角度進行60度角度的三維偏轉。這種向量模式技術難度大,結構代價也高,但效果無疑最明顯。正式兩個向量發動機可以隨心所欲的進行大角度偏轉,與飛控系統相結合,實現飛火推一體化設計,可以賦予蘇-35難以想象力的操控效能。

    蘇-35的氣動外形屬於三代機的經典之作

    蘇-27的氣動設計實際上和另外一個經典三代機F-16有很多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採用中等展弦比的梯形主機翼,這種主機翼佈局在高亞音速效能表現最為出色。都採用機身邊條翼設計,改善大仰角飛行效能。都採用翼身融合中單翼的設計,從而降低飛行阻力。都採用靜不安定設計,提高機動效能。並採用機身下部進氣,機首略下垂,降低阻力並改善進氣效率。

    這些設計都是三代機時代的經典設計理念,追求能量的獲取和保持,注重保持持續的高機動效能,也就是“瘋子上校”伯伊德的“能量機動”理論的思路。

    而蘇-27系列寬大扁平的中央升力體設計,可以賦予其極高的升阻比,其最大升阻比可以達到14,這幾乎是飛行板磚F-15的一倍。這也是蘇-27系列低速效能可以如此出色的原因,其升力獲取能力極其出色。但是,這也僅僅是第三代戰鬥機設計理念,目前的第四代戰鬥機設計理念,都把空戰機動突出在超音速和跨音速領域,而不是第三代戰鬥機的高亞音速區間。所以當第四代戰鬥機把雙方交戰速度拉到超音速時,即使是蘇-35也難佔便宜。F-22機動效能最恐怖的是什麼?可以在1.7馬赫速度下進行6.5G機動的超音速機動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獨居到底是孤獨還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