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順哥說事
-
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應該說范增是項羽最為倚重的謀士,而他手下的勇士也不少,其中鍾離昧、龍且、季布等就是蓋世名將。而項羽之的以對范增器重有加,兩人之間地愉快與不愉快主要如下。
首先來看兩人之間愉快。
項羽尊范增為亞父,顯然是建立在極度信任的基礎上。
要知道範增是項羽叔父項梁發現並提拔重用的超級謀士。項梁在項羽生命中伴演著重要角色,從小教他學文、學武、學武法,只為有一天能完成復楚大夢,只為有一天能出人投地,項梁起義後,重用才高八斗的范增,而項梁戰死後,接過衣缽的項羽自然也就愛屋及烏下,重用范增,並尊他為“亞父”,對他高看一等,厚愛一籌。
與此同時,足智多謀和范增一直懷才不遇。在戰國時代時,他眼巴巴地看著秦始皇一步一步蠶食鯨吞了六國,期間英雄無用武之處,直到年逾七旬時,陳勝、吳廣拉開了推翻暴秦的號角後,雄心勃勃的他立馬煥發了第二春,決定出山證明自己。最終,他選擇了項氏集團,並深得項梁器重,而項羽更是尊稱他為“亞父”,兩人配合也是默契和愉快的。
項梁項羽革命之初,范增便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妙計,利用楚華人復辟的心理,找了牧童來當楚懷王。從而更得民心,革命隊伍迅速壯大。鉅鹿之戰中,范增給項羽獻了“破壞敵之糧道,個個擊破”的戰術。項羽採納後,在鉅鹿大戰中以少勝多,擊敗了秦朝第一悍將章邯,並逼使他最終率二十萬秦軍歸順項羽。
而兩人的不愉快主要是入關中後,范增在鴻門宴中,勸項羽直接殺掉劉邦。但心太軟的項羽卻下不了手,范增一急之下,自作主張的讓項莊以舞劍的名義登場去殺劉邦,結果眼睜睜地看著劉邦溜走。憤怒的范增摔碎了張良送上的玉壁,對項羽破口大罵。范增如此不恭之主,讓做為“主子”的項羽一點顏面也沒有,不但不愉快,而且心裡有了陰影。
而在滎陽之戰中,范增勸項羽對包圍在滎陽的劉邦進行了猛攻猛打,結果劉邦散盡千金,利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范增是個眼裡揉不下一粒沙的人,眼看項羽竟然懷疑自己的忠心,驚怒之下選擇了告老鄉。而鬧不愉快的項羽也沒有強留范增,就這樣範增病死於路途之中。兩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故事也就此劃上了一個句號。
-
3 # 路衛兵
項羽與范增最愉快的歲月,應該是范增追隨項梁,以及被項羽尊為“亞父”前後的那段時間。范增提出的立楚王以聚人氣的政治指導,讓項梁明確了戰鬥方向,此後一直依計而行。叔父倚重項羽自然尊敬,稱范增為“亞父”是拿他當長輩看了。親情能拉近距離,尊重能融洽關係,愉快和諧自不在話下。最重要的是,彼時二人身份對等,屬於同事級——項梁死後宋義代之,項羽和范增分別為次將和末將,也差不多,沒有實質性的交集和衝突。
但接下來就不一樣了,項羽殺了宋義成了一把手。范增為其下屬,卻又頂著亞父的頭銜,兼有長輩的責任,這關係就彆扭了。加之項羽主意正,范增脾氣倔,雙方的不愉快也隨之而至。自鴻門宴肇始,而後趨緩,到離間計時達到高潮。
鴻門宴前項羽和范增一樣,都想收拾劉邦,項伯插一槓子後項羽又改了主意,卻沒和范增溝通。范增上躥下跳地摸不著頭腦,70多歲的人了一個勁兒擠眉弄眼,拿身上的玉玦晃呀晃地傳訊息,而項羽則視之為空氣,讓老頭兒很折面子。得知劉邦尿遁後,范增的暴脾氣終於爆發,當著眾人的面一劍劈斷了張良進獻的玉斗,並以長輩的身份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場面極其尷尬。當此時,二人心中都有疙瘩,誰也不會太痛快。而後項羽火燒咸陽,殺秦王子嬰,快意恩仇一通折騰。雖說史書沒有范增勸阻的明確記載,但這種暴力而不理智的行為,顯然與范增肯定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的做法,以及“其志不在小”的評價相沖突。不用說意見肯定分歧,也不會愉快。
所幸分封時二人在劉邦的安置問題上意見重疊,都認為劉邦是個野心家,不想讓他留在關中,卻又擔心負約——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而讓諸侯不齒。於是很和諧地坐在一起,展開地圖徐徐謀劃,發現關中越過秦嶺便趨近於巴、蜀,而秦華人又多遷居蜀地,最後一致認為:巴、蜀屬於大關中範疇。劉邦遠徙巴蜀、漢中之時,二人極其難得地體會了一把父子情深。
可惜這種快樂並不持久,很快以項羽殺義帝而終結。立義帝是范增的遠景謀劃,是其政治命脈所繫,義帝消失不僅是對他政治主張的全面否定,還會授人以柄引發亂源,他無論如何不會同意,也許正因如此項羽才悄悄行事。芥蒂已生,也談不上合作愉快了。最不愉快的是離間計那次,項羽把劉邦困在滎陽,劉邦提出議和,項羽想答應,范增則堅決反對。項羽表面依從內心卻不以為然——關於這點我在前幾篇問答中已有說明,最終沒聽范增“遂下滎陽”的建議,錯失打敗劉邦的一次大好機會。范增怒不可遏,加之背上生瘡,就此離開項羽,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
4 # 順哥說事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載:劉項大戰期間,劉邦駐紮在滎陽時,勢弱糧乏,心中恐慌,就向項羽求和,提出的條件是把滎陽以西的地盤劃歸劉邦。項王打算接受。范增說:“如果現在把漢軍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後一定會後悔的!”於是更加強了對滎陽的包圍。萬般無奈之下,劉邦用了陳平的計策,給了陳平黃金四萬斤,用以離間項羽和范增君臣之間的關係。一個荒誕的故事是:項羽的使者到了劉營,劉邦讓人準備了特別豐盛的酒筵,端過來剛要擺上,一見使者又裝作驚愕的樣子說:“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沒想到卻是項王的使者。”馬上把酒筵撤回,拿來粗劣的飯食給項王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項王報告,項王竟真的懷疑范增和劉邦有私情,就漸漸把他的權力剝奪了。范增一怒之下告老還鄉,項羽也不挽留。由此兩人分手,范增因病而亡。這段描述大有可推敲之處。而要推敲這一段描述,首先得回頭看看那場舉世聞名的鴻門宴。鴻門宴早已是全世界通用的成語了。公元前206年,新豐鴻門的那場意義深遠的宴會之前,劉邦陣營和項羽陣營各出了一個奸細。這兩個奸細後來的結局天差地別。劉邦陣營的奸細叫曹無傷,是劉邦麾下的左司馬,他聽說項羽為劉邦先人關而憤怒,料定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就派人去對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國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曹無傷想借此得到項羽的封賞《史記·高祖本紀》。項羽陣營的奸細叫項伯,是楚國的左尹,是項羽的叔父。他聽說項羽要攻打劉邦,連夜跑到劉邦軍中,叫他的朋友張良逃跑。張良則告訴了劉邦。劉邦馬上向項伯獻酒祝壽,並和他定下兒女婚姻。向他說明自己臣服項羽,並約好第二天去向項羽賠罪。項伯回營後馬上替劉邦大大美言一番。在這樣的氛圍中,劉邦第二天才進行了他的賠罪之旅《史記·項羽本紀》。在鴻門宴上,項羽一開口就先把劉陣營裡獻媚於他的內線給拔掉了:他跟劉邦說,主要是你那裡的曹無傷跟我說你想在關中稱王,要不然我怎麼會打你?而項伯則處處維護劉邦,在範曾迫不得已派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時,他當場跳出來遮蔽,護得劉邦周全。一場鴻門宴,劉、項的天下就此易手。劉邦回營後第一件事就是立即誅殺了曹無傷。項伯在項羽陣營則一直高官厚祿,在項羽被滅之後,雖然再未有記載證明劉邦履行了他和項伯當年約定的兒女婚姻,但項伯被劉邦封為射陽侯是確實的事兒。兩個奸細的命運起碼說明兩點,一是項羽在前期確實沒有把劉邦視做勢均力敵的對手,他根本瞧不起劉邦,認定自己只要想滅他是隨時的事兒。二是他確是個任人唯親的人,對於他的叔父,他根本沒有從兩大集團你死我活的鬥爭角度認識其行為的可怕。好,現在再回頭說說項羽懷疑范增的問題。首先:項羽不可能懷疑范增和劉邦有私情。在項羽陣營,如果要論誰對劉邦最狠、最欲除之而後快,那就是范增;如果要說誰最不可能與劉邦集團暗通款曲,那就是范增。鴻門宴前,從劉邦如何由貪財好色的混混變為婦女無所幸、財務無所取的首領分析到劉邦頭頂的五彩之氣,力勸項羽定要殺掉劉邦。鴻門宴中,一再舉玉玦提示項羽下決心殺劉邦。鴻門宴後,揮劍將劉邦送給他的玉斗劈成兩半說:豎子不足與謀,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們這班人就要成為俘虜了!”在其後瓜分天下時,怕劉邦佔據關中成大器,給項羽獻計,以巴、蜀也算關中的地盤為由,立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的,也是范增。在劉邦滎陽求和時反對議和,力主一舉殲滅劉邦集團的也是范增。所以,項羽再沒腦子,也不可能懷疑范增和劉邦有私情。那麼他懷疑的是什麼呢?是什麼因素讓他幾乎是趕走了他曾稱為亞父的這位老謀士呢?很簡單:他懷疑的是范增的權力超過了他,在外面的威信超過了他。他怕的和不能容忍的是別人誤以為范增的決策比他高明,對其集團的掌控力、影響力比他大。就能力而言,項羽確是不弱。勇冠三軍自不必提,智謀決斷也是不弱。他對領導他的卿子冠軍宋義的判斷和處置無可挑剔,在諸多諸侯都儲存實力,觀望以求揀便宜的時候,毅然率軍出擊,一仗下來,其他諸侯再見他時就都不敢仰視,只能跪著用膝蓋蹭著往前走了。但正是這樣的勝利鑄就了他的失敗。他不認為任何部下哪方面的能力比他強,任何別人幹不了的事情只有他出面才能擺平。一直到最後死到臨頭了,他想的還是要向人證明他能力超群,只是天要亡他。
-
5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應該說范增是項羽最為倚重的謀士,而他手下的勇士也不少,其中鍾離昧、龍且、季布等就是蓋世名將。而項羽之的以對范增器重有加,兩人之間地愉快與不愉快主要如下。
首先來看兩人之間愉快。
項羽尊范增為亞父,顯然是建立在極度信任的基礎上。
要知道範增是項羽叔父項梁發現並提拔重用的超級謀士。項梁在項羽生命中伴演著重要角色,從小教他學文、學武、學武法,只為有一天能完成復楚大夢,只為有一天能出人投地,項梁起義後,重用才高八斗的范增,而項梁戰死後,接過衣缽的項羽自然也就愛屋及烏下,重用范增,並尊他為“亞父”,對他高看一等,厚愛一籌。
與此同時,足智多謀和范增一直懷才不遇。在戰國時代時,他眼巴巴地看著秦始皇一步一步蠶食鯨吞了六國,期間英雄無用武之處,直到年逾七旬時,陳勝、吳廣拉開了推翻暴秦的號角後,雄心勃勃的他立馬煥發了第二春,決定出山證明自己。最終,他選擇了項氏集團,並深得項梁器重,而項羽更是尊稱他為“亞父”,兩人配合也是默契和愉快的。
項梁項羽革命之初,范增便獻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妙計,利用楚華人復辟的心理,找了牧童來當楚懷王。從而更得民心,革命隊伍迅速壯大。鉅鹿之戰中,范增給項羽獻了“破壞敵之糧道,個個擊破”的戰術。項羽採納後,在鉅鹿大戰中以少勝多,擊敗了秦朝第一悍將章邯,並逼使他最終率二十萬秦軍歸順項羽。
而兩人的不愉快主要是入關中後,范增在鴻門宴中,勸項羽直接殺掉劉邦。但心太軟的項羽卻下不了手,范增一急之下,自作主張的讓項莊以舞劍的名義登場去殺劉邦,結果眼睜睜地看著劉邦溜走。憤怒的范增摔碎了張良送上的玉壁,對項羽破口大罵。范增如此不恭之主,讓做為“主子”的項羽一點顏面也沒有,不但不愉快,而且心裡有了陰影。
而在滎陽之戰中,范增勸項羽對包圍在滎陽的劉邦進行了猛攻猛打,結果劉邦散盡千金,利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關係。范增是個眼裡揉不下一粒沙的人,眼看項羽竟然懷疑自己的忠心,驚怒之下選擇了告老鄉。而鬧不愉快的項羽也沒有強留范增,就這樣範增病死於路途之中。兩人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故事也就此劃上了一個句號。
-
6 # 路衛兵
項羽與范增最愉快的歲月,應該是范增追隨項梁,以及被項羽尊為“亞父”前後的那段時間。范增提出的立楚王以聚人氣的政治指導,讓項梁明確了戰鬥方向,此後一直依計而行。叔父倚重項羽自然尊敬,稱范增為“亞父”是拿他當長輩看了。親情能拉近距離,尊重能融洽關係,愉快和諧自不在話下。最重要的是,彼時二人身份對等,屬於同事級——項梁死後宋義代之,項羽和范增分別為次將和末將,也差不多,沒有實質性的交集和衝突。
但接下來就不一樣了,項羽殺了宋義成了一把手。范增為其下屬,卻又頂著亞父的頭銜,兼有長輩的責任,這關係就彆扭了。加之項羽主意正,范增脾氣倔,雙方的不愉快也隨之而至。自鴻門宴肇始,而後趨緩,到離間計時達到高潮。
鴻門宴前項羽和范增一樣,都想收拾劉邦,項伯插一槓子後項羽又改了主意,卻沒和范增溝通。范增上躥下跳地摸不著頭腦,70多歲的人了一個勁兒擠眉弄眼,拿身上的玉玦晃呀晃地傳訊息,而項羽則視之為空氣,讓老頭兒很折面子。得知劉邦尿遁後,范增的暴脾氣終於爆發,當著眾人的面一劍劈斷了張良進獻的玉斗,並以長輩的身份大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場面極其尷尬。當此時,二人心中都有疙瘩,誰也不會太痛快。而後項羽火燒咸陽,殺秦王子嬰,快意恩仇一通折騰。雖說史書沒有范增勸阻的明確記載,但這種暴力而不理智的行為,顯然與范增肯定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的做法,以及“其志不在小”的評價相沖突。不用說意見肯定分歧,也不會愉快。
所幸分封時二人在劉邦的安置問題上意見重疊,都認為劉邦是個野心家,不想讓他留在關中,卻又擔心負約——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而讓諸侯不齒。於是很和諧地坐在一起,展開地圖徐徐謀劃,發現關中越過秦嶺便趨近於巴、蜀,而秦華人又多遷居蜀地,最後一致認為:巴、蜀屬於大關中範疇。劉邦遠徙巴蜀、漢中之時,二人極其難得地體會了一把父子情深。
可惜這種快樂並不持久,很快以項羽殺義帝而終結。立義帝是范增的遠景謀劃,是其政治命脈所繫,義帝消失不僅是對他政治主張的全面否定,還會授人以柄引發亂源,他無論如何不會同意,也許正因如此項羽才悄悄行事。芥蒂已生,也談不上合作愉快了。最不愉快的是離間計那次,項羽把劉邦困在滎陽,劉邦提出議和,項羽想答應,范增則堅決反對。項羽表面依從內心卻不以為然——關於這點我在前幾篇問答中已有說明,最終沒聽范增“遂下滎陽”的建議,錯失打敗劉邦的一次大好機會。范增怒不可遏,加之背上生瘡,就此離開項羽,死在了回家的路上。
回覆列表
《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項羽本紀》載:劉項大戰期間,劉邦駐紮在滎陽時,勢弱糧乏,心中恐慌,就向項羽求和,提出的條件是把滎陽以西的地盤劃歸劉邦。項王打算接受。范增說:“如果現在把漢軍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後一定會後悔的!”於是更加強了對滎陽的包圍。萬般無奈之下,劉邦用了陳平的計策,給了陳平黃金四萬斤,用以離間項羽和范增君臣之間的關係。一個荒誕的故事是:項羽的使者到了劉營,劉邦讓人準備了特別豐盛的酒筵,端過來剛要擺上,一見使者又裝作驚愕的樣子說:“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沒想到卻是項王的使者。”馬上把酒筵撤回,拿來粗劣的飯食給項王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項王報告,項王竟真的懷疑范增和劉邦有私情,就漸漸把他的權力剝奪了。范增一怒之下告老還鄉,項羽也不挽留。由此兩人分手,范增因病而亡。這段描述大有可推敲之處。而要推敲這一段描述,首先得回頭看看那場舉世聞名的鴻門宴。鴻門宴早已是全世界通用的成語了。公元前206年,新豐鴻門的那場意義深遠的宴會之前,劉邦陣營和項羽陣營各出了一個奸細。這兩個奸細後來的結局天差地別。劉邦陣營的奸細叫曹無傷,是劉邦麾下的左司馬,他聽說項羽為劉邦先人關而憤怒,料定劉邦不是項羽的對手,就派人去對項羽說:沛公要在關中稱王,讓秦王子嬰做丞相,把秦國所有的珍寶都據為己有。曹無傷想借此得到項羽的封賞《史記·高祖本紀》。項羽陣營的奸細叫項伯,是楚國的左尹,是項羽的叔父。他聽說項羽要攻打劉邦,連夜跑到劉邦軍中,叫他的朋友張良逃跑。張良則告訴了劉邦。劉邦馬上向項伯獻酒祝壽,並和他定下兒女婚姻。向他說明自己臣服項羽,並約好第二天去向項羽賠罪。項伯回營後馬上替劉邦大大美言一番。在這樣的氛圍中,劉邦第二天才進行了他的賠罪之旅《史記·項羽本紀》。在鴻門宴上,項羽一開口就先把劉陣營裡獻媚於他的內線給拔掉了:他跟劉邦說,主要是你那裡的曹無傷跟我說你想在關中稱王,要不然我怎麼會打你?而項伯則處處維護劉邦,在範曾迫不得已派項莊舞劍,意在刺殺劉邦時,他當場跳出來遮蔽,護得劉邦周全。一場鴻門宴,劉、項的天下就此易手。劉邦回營後第一件事就是立即誅殺了曹無傷。項伯在項羽陣營則一直高官厚祿,在項羽被滅之後,雖然再未有記載證明劉邦履行了他和項伯當年約定的兒女婚姻,但項伯被劉邦封為射陽侯是確實的事兒。兩個奸細的命運起碼說明兩點,一是項羽在前期確實沒有把劉邦視做勢均力敵的對手,他根本瞧不起劉邦,認定自己只要想滅他是隨時的事兒。二是他確是個任人唯親的人,對於他的叔父,他根本沒有從兩大集團你死我活的鬥爭角度認識其行為的可怕。好,現在再回頭說說項羽懷疑范增的問題。首先:項羽不可能懷疑范增和劉邦有私情。在項羽陣營,如果要論誰對劉邦最狠、最欲除之而後快,那就是范增;如果要說誰最不可能與劉邦集團暗通款曲,那就是范增。鴻門宴前,從劉邦如何由貪財好色的混混變為婦女無所幸、財務無所取的首領分析到劉邦頭頂的五彩之氣,力勸項羽定要殺掉劉邦。鴻門宴中,一再舉玉玦提示項羽下決心殺劉邦。鴻門宴後,揮劍將劉邦送給他的玉斗劈成兩半說:豎子不足與謀,奪取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了。我們這班人就要成為俘虜了!”在其後瓜分天下時,怕劉邦佔據關中成大器,給項羽獻計,以巴、蜀也算關中的地盤為由,立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的,也是范增。在劉邦滎陽求和時反對議和,力主一舉殲滅劉邦集團的也是范增。所以,項羽再沒腦子,也不可能懷疑范增和劉邦有私情。那麼他懷疑的是什麼呢?是什麼因素讓他幾乎是趕走了他曾稱為亞父的這位老謀士呢?很簡單:他懷疑的是范增的權力超過了他,在外面的威信超過了他。他怕的和不能容忍的是別人誤以為范增的決策比他高明,對其集團的掌控力、影響力比他大。就能力而言,項羽確是不弱。勇冠三軍自不必提,智謀決斷也是不弱。他對領導他的卿子冠軍宋義的判斷和處置無可挑剔,在諸多諸侯都儲存實力,觀望以求揀便宜的時候,毅然率軍出擊,一仗下來,其他諸侯再見他時就都不敢仰視,只能跪著用膝蓋蹭著往前走了。但正是這樣的勝利鑄就了他的失敗。他不認為任何部下哪方面的能力比他強,任何別人幹不了的事情只有他出面才能擺平。一直到最後死到臨頭了,他想的還是要向人證明他能力超群,只是天要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