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後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裡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裡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麼的幸福,甚至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裡,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裡,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聖使命感再次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裡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Sunny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裡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於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於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後果。為什麼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麼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讓我們從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
看了孫瑞雪的《愛和自由》感受很多,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蒙氏理論的書,拿到書後才一翻,就馬上被吸引住了,一邊看一邊打心眼裡認同,合上書本,內心充滿了接觸到真理的激動。都說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會特別認同,現在卻已經想不起來到底是書裡哪些案例和說法觸動了自己,只知道一邊翻閱一邊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從小能在“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長是多麼的幸福,甚至有一種衝動,恨不得把書上的文字騰印到父母的腦子裡,告訴他們當年那種傳統的教育方法是怎樣傷害和扼殺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總之,由此“愛和自由”的理念已經深深紮根在心裡,看著孩子們無邪的笑臉,作為老師的神聖使命感再次昇華,看著孩子的臉,在心裡對她們說我也要“讓我的愛象Sunny一樣包圍著你們,而又給你們光輝燦爛的自由。”愛是什麼呢?“愛是忍耐,愛是慈祥,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無禮不求益,不動怒。只喜歡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愛是永不止息的等待。”書中是這樣的定義“愛”的。“不動怒、相信、盼望、永無止息的等待”是打動我最深的字眼。
在愛孩子的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以現有的經驗對待孩子,因為現有的經驗早已過時。”曾經,我也認同一個家庭裡的孩子至少要怕一個人,要有個人“鎮”得住他;認同孩子小的時候講不通道理的時候,至於道理,長大了就會懂了;認同一個凌厲的眼色使過去,孩子就噤若寒蟬的“威嚴”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教育中成長的,我們從小按著“乖孩子”的模式去聽話、不惹事、好好學習、不貪玩,就是好孩子。我們從來沒有或者有過卻沒有答案去問自己: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眼前這些就是我想要的嗎?我們的身體已經成熟,我們的心智卻停滯不前,面對紛擾的社會,我們內心的惶恐不安遠遠大於自尊自信,這就是傳統教育帶來的後果。為什麼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對自己的處境不滿意,拼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說的去做,但不要學我”?為什麼父母以自身的經歷和教訓教導孩子卻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強自立的人生道路?
讓我們從瞭解自己開始,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成長的規律,認識到並尊重每一個新的獨立的個體,蹲下來,時刻關注自己和她的成長,用真正的、無限的、無條件的愛滋潤彼此的心靈,讓“內心的小孩”和現實的孩子一起快樂、自由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