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剛剛進入社會的畢業生總難免手忙腳亂,有機會就要抓住,從而提升自己。實在不行的話,就更換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我始終認為努力和選擇就像兩個飛輪一樣,兩者相互促進,迴圈往復,加速你的成長。
從畢業離開學校到進入社會謀生,會經歷多重變化:單是搬出學生宿舍,第一次去租房子,沒準兒都會讓你忙亂一陣子。你不再是學生,成了職場新人,角色不一樣了。
你所處的人際環境從此截然不同:以往面對的是老師同學,很少有利害關係;而今每天打交道的,則是上司、同事、客戶。
你面臨的期望和要求也大不一樣:學生要做的無非是好好學習,透過考試,完成論文,順利畢業;職場人則要儘快瞭解和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在自己的職位上,盡職盡責,逐漸養成工作的主動性、學會團隊合作,為自己釐清職業目標甚至人生目標。
讀書時代,你還可以心安理得靠家人養活,走向社會,就要逐漸走向自力更生、經濟獨立……這重重變化,你需要多久才能適應呢?
1
藉助各種變化讓自己走得更好
很多人面臨變化,尤其是不好的變化時,第一反應不是去面對、想辦法,而是傾向於退縮。內心的退縮有時會表現為回憶昔日的美好。
剛進大學時,經常聽一位同班同學談起高中時代的美好生活,中間夾雜著對大學環境的失望。許久以後我才明白,直接抱怨、消極應付,和不斷地回憶過去,來反襯現狀的不如意,都是逃避退縮的一種表現。
你若想要逃避,的確可以抓住各種機會往後退。你身邊可能就有這樣的人,大學畢業後考研,不是對讀研究生有多麼嚮往,也不是因為發現讀研更有利於實現未來的職業目標、更符合當前的職業規劃,而只是覺得現在工作難找,或者沒想好從大學出來要去做什麼,那就延後兩三年再來考慮這個棘手的問題。再比如沒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乾脆退回家裡啃老。
當你決定第一時間就去面對現實面對變化,就會發現辦法永遠比困難多,身邊不遠處的助緣也比阻礙多。
人們常說21天可以養成新習慣,從經驗來看似乎沒有那麼快,不過如果紮紮實實持之以恆,花上3個月的時間,即使仍未能讓新習慣穩定下來,至少也會大有改觀。
第一時間去面對,並決心藉助各種變化來讓自己走得更好,遠比實在躲不開了,再心不甘情不願滿腹牢騷地適應現狀,更為你節省時間。
2
很多時候是被境遇推著去學會承擔
從學校到職場,所有的變化概括起來其實是:你要開始學會養活自己,包括養活你的理想或夢想,從此去創造真正想要的生活了。而且你要清楚,要為自己負第一責任,別人最多起一些輔助作用。
學會面對現實,併為自己承擔責任,是在心智上真正開始長大,走向成熟。在此之前,你多少會想要指望或依賴他人來替你解決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是被經歷境遇推著,才逐漸學會面對和承擔的。
網上看過一位大學女生畢業前找工作的故事。眼看著有些家庭背景好的同學由父母熟人幫著安排了工作,她心急火燎之餘,打電話回家,抱怨父母沒有能力幫她。
老實忠厚的父親任由她抱怨,訥訥地說不出什麼來;旁邊的媽媽聽不下去了,接過電話淡定地迴應:父母供你上了大學,已經盡心盡力了。找工作是你自己的事兒,自己沒有盡力不要瞎埋怨別人。說完,掛了電話。
好在,由這樣明白的媽媽教養大的孩子,也不至於糊塗太久。這位女生很快就清醒過來,主動給父母打電話道了歉。
年少時你甚至不一定能馬上理解,別人敦促你去為自己負責是對你好。一位朋友說起自己當年的故事。他大學時貪玩,結果有幾門課掛科了。他理所當然地以為,憑父親跟他所在學校的關係,去跟老師打聲招呼,這事兒就能混過去。
想不到的是,父親明確地拒絕替他跑關係,要求他自己去補考/重修。最終他很不情願地去了,為此怨恨了父親好長一段時間。多年以後,當他靠自己的打拼立住腳時,回想當年,他承認父親的做法是對的。
3
不要把你的精力消耗在無所適從中
去面對、去承擔,說起來就是一次又一次自己下決心的過程。去年我聽過一位草根跑者的分享會,他是第一個完成阿爾卑斯山332公里巨人之旅越野賽的華人——150小時之內完成。
考慮去不去參與這項挑戰時,他也經歷過煎熬。要在阿爾卑斯山的崎嶇山路上,6天6夜跑332公里,不光有難度,也有風險——後來一位中國跑友就是在這次活動中失足摔下山崖而遇難。
他最終決定去,跟當時已經過了40歲也有些關係,此時不搏,日後就更沒機會了。當他決心去,所有的不安疑慮,一掃而空。
看別人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甚至冒險的舉動,有助於不再把身邊的必經之事想象得過於兇險複雜。先工作再讀研,還是先讀研再工作?是否先就業,再擇業?那都是一次又一次做出選擇,下定決心的過程。猶豫彷徨時,你的精力、能量容易消耗在無所適從中。
下了決心,做出選擇,便簡單多了。年輕本身就是很大的資本。很多選擇無所謂對錯,如果發現那就是你當時所能做的最好的決定,就踏踏實實沿著那個方向走一陣吧,直到有了新的眼光新的機會再重新選。不必害怕犯錯誤,不必害怕走彎路,若有心學習,你從差錯失誤裡一樣能學到很多。再說縱觀古今中外,又有誰能在兩點之間,只走直線呢?
4
在所選擇的環境中善用一切資源
有了面對與承擔的決心和意願,再來看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你會明白:選擇的自由始終在你手裡。
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可能在工作之前,你已經在學校裡經歷過了。即便進了一所著名的高校,你依然可能失望地認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進了一所不理想的高校,你也可能會覺得,實際情況簡直比原先想象得還要糟。
不過失望不一定是壞事,如果能借此放下許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所謂落差,無非是指許多現實狀況不符合我們的想象。這個時候,你可以反觀自己,認真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憑什麼,要求環境、要求別人符合我的想象合乎我的心意呢?這,可以是成長的新起點。
因為,你始終有選擇的自由。你可以在不符合舊習慣的新環境中,只是抱怨彷徨,也可以下決心去了解去學習,去尋找自己的定位。你可以在打理各種工作瑣事時,迷茫而反覆懷疑自己的價值,也可以坦白承認:好吧,現在我還不清楚自己的價值何在,我要去弄清楚。
有向前走的決心,很容易碰到或找到各種機緣。你嚮往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看一下你的人際圈子裡或者聽說過的人中有誰已經做到了,設法接觸一下,瞭解他們一路走來的歷程。
同一院校畢業的學長,資深的同事,他們是怎麼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儘快勝任的?設法去了解學習。清醒的、好的選擇,可以幫你加快適應的速度。
當然,工作絕不僅僅是為了適應環境。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當你有心並且用心,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學會積極主動處事、有彈性和靈活性、懂得與人合作、專注於工作成果和工作質量,甚至逐漸有了一些影響力……這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工作不只帶來薪資、發展機會,還可以在其間完善和成就自己。
的確,任何工作環境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只不過,能在所選擇的環境中善用一切資源,最大程度提升自己的實力,你才更有機會改變眼前的環境,或者重新選擇。
對於剛剛進入社會的畢業生總難免手忙腳亂,有機會就要抓住,從而提升自己。實在不行的話,就更換一個更加適合自己的。我始終認為努力和選擇就像兩個飛輪一樣,兩者相互促進,迴圈往復,加速你的成長。
從畢業離開學校到進入社會謀生,會經歷多重變化:單是搬出學生宿舍,第一次去租房子,沒準兒都會讓你忙亂一陣子。你不再是學生,成了職場新人,角色不一樣了。
你所處的人際環境從此截然不同:以往面對的是老師同學,很少有利害關係;而今每天打交道的,則是上司、同事、客戶。
你面臨的期望和要求也大不一樣:學生要做的無非是好好學習,透過考試,完成論文,順利畢業;職場人則要儘快瞭解和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在自己的職位上,盡職盡責,逐漸養成工作的主動性、學會團隊合作,為自己釐清職業目標甚至人生目標。
讀書時代,你還可以心安理得靠家人養活,走向社會,就要逐漸走向自力更生、經濟獨立……這重重變化,你需要多久才能適應呢?
1
藉助各種變化讓自己走得更好
很多人面臨變化,尤其是不好的變化時,第一反應不是去面對、想辦法,而是傾向於退縮。內心的退縮有時會表現為回憶昔日的美好。
剛進大學時,經常聽一位同班同學談起高中時代的美好生活,中間夾雜著對大學環境的失望。許久以後我才明白,直接抱怨、消極應付,和不斷地回憶過去,來反襯現狀的不如意,都是逃避退縮的一種表現。
你若想要逃避,的確可以抓住各種機會往後退。你身邊可能就有這樣的人,大學畢業後考研,不是對讀研究生有多麼嚮往,也不是因為發現讀研更有利於實現未來的職業目標、更符合當前的職業規劃,而只是覺得現在工作難找,或者沒想好從大學出來要去做什麼,那就延後兩三年再來考慮這個棘手的問題。再比如沒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乾脆退回家裡啃老。
當你決定第一時間就去面對現實面對變化,就會發現辦法永遠比困難多,身邊不遠處的助緣也比阻礙多。
人們常說21天可以養成新習慣,從經驗來看似乎沒有那麼快,不過如果紮紮實實持之以恆,花上3個月的時間,即使仍未能讓新習慣穩定下來,至少也會大有改觀。
第一時間去面對,並決心藉助各種變化來讓自己走得更好,遠比實在躲不開了,再心不甘情不願滿腹牢騷地適應現狀,更為你節省時間。
2
很多時候是被境遇推著去學會承擔
從學校到職場,所有的變化概括起來其實是:你要開始學會養活自己,包括養活你的理想或夢想,從此去創造真正想要的生活了。而且你要清楚,要為自己負第一責任,別人最多起一些輔助作用。
學會面對現實,併為自己承擔責任,是在心智上真正開始長大,走向成熟。在此之前,你多少會想要指望或依賴他人來替你解決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是被經歷境遇推著,才逐漸學會面對和承擔的。
網上看過一位大學女生畢業前找工作的故事。眼看著有些家庭背景好的同學由父母熟人幫著安排了工作,她心急火燎之餘,打電話回家,抱怨父母沒有能力幫她。
老實忠厚的父親任由她抱怨,訥訥地說不出什麼來;旁邊的媽媽聽不下去了,接過電話淡定地迴應:父母供你上了大學,已經盡心盡力了。找工作是你自己的事兒,自己沒有盡力不要瞎埋怨別人。說完,掛了電話。
好在,由這樣明白的媽媽教養大的孩子,也不至於糊塗太久。這位女生很快就清醒過來,主動給父母打電話道了歉。
年少時你甚至不一定能馬上理解,別人敦促你去為自己負責是對你好。一位朋友說起自己當年的故事。他大學時貪玩,結果有幾門課掛科了。他理所當然地以為,憑父親跟他所在學校的關係,去跟老師打聲招呼,這事兒就能混過去。
想不到的是,父親明確地拒絕替他跑關係,要求他自己去補考/重修。最終他很不情願地去了,為此怨恨了父親好長一段時間。多年以後,當他靠自己的打拼立住腳時,回想當年,他承認父親的做法是對的。
3
不要把你的精力消耗在無所適從中
去面對、去承擔,說起來就是一次又一次自己下決心的過程。去年我聽過一位草根跑者的分享會,他是第一個完成阿爾卑斯山332公里巨人之旅越野賽的華人——150小時之內完成。
考慮去不去參與這項挑戰時,他也經歷過煎熬。要在阿爾卑斯山的崎嶇山路上,6天6夜跑332公里,不光有難度,也有風險——後來一位中國跑友就是在這次活動中失足摔下山崖而遇難。
他最終決定去,跟當時已經過了40歲也有些關係,此時不搏,日後就更沒機會了。當他決心去,所有的不安疑慮,一掃而空。
看別人挑戰自我挑戰極限甚至冒險的舉動,有助於不再把身邊的必經之事想象得過於兇險複雜。先工作再讀研,還是先讀研再工作?是否先就業,再擇業?那都是一次又一次做出選擇,下定決心的過程。猶豫彷徨時,你的精力、能量容易消耗在無所適從中。
下了決心,做出選擇,便簡單多了。年輕本身就是很大的資本。很多選擇無所謂對錯,如果發現那就是你當時所能做的最好的決定,就踏踏實實沿著那個方向走一陣吧,直到有了新的眼光新的機會再重新選。不必害怕犯錯誤,不必害怕走彎路,若有心學習,你從差錯失誤裡一樣能學到很多。再說縱觀古今中外,又有誰能在兩點之間,只走直線呢?
4
在所選擇的環境中善用一切資源
有了面對與承擔的決心和意願,再來看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你會明白:選擇的自由始終在你手裡。
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可能在工作之前,你已經在學校裡經歷過了。即便進了一所著名的高校,你依然可能失望地認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進了一所不理想的高校,你也可能會覺得,實際情況簡直比原先想象得還要糟。
不過失望不一定是壞事,如果能借此放下許多不切實際的期望。所謂落差,無非是指許多現實狀況不符合我們的想象。這個時候,你可以反觀自己,認真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憑什麼,要求環境、要求別人符合我的想象合乎我的心意呢?這,可以是成長的新起點。
因為,你始終有選擇的自由。你可以在不符合舊習慣的新環境中,只是抱怨彷徨,也可以下決心去了解去學習,去尋找自己的定位。你可以在打理各種工作瑣事時,迷茫而反覆懷疑自己的價值,也可以坦白承認:好吧,現在我還不清楚自己的價值何在,我要去弄清楚。
有向前走的決心,很容易碰到或找到各種機緣。你嚮往的工作狀態、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看一下你的人際圈子裡或者聽說過的人中有誰已經做到了,設法接觸一下,瞭解他們一路走來的歷程。
同一院校畢業的學長,資深的同事,他們是怎麼在新的工作環境中儘快勝任的?設法去了解學習。清醒的、好的選擇,可以幫你加快適應的速度。
當然,工作絕不僅僅是為了適應環境。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當你有心並且用心,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學會積極主動處事、有彈性和靈活性、懂得與人合作、專注於工作成果和工作質量,甚至逐漸有了一些影響力……這是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工作不只帶來薪資、發展機會,還可以在其間完善和成就自己。
的確,任何工作環境都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只不過,能在所選擇的環境中善用一切資源,最大程度提升自己的實力,你才更有機會改變眼前的環境,或者重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