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人文

    這倒是一個有趣的問題,當然也是個複雜的問題,也許一句兩句根本說不清楚。但說的多了沒人看,這裡就試試用盡量簡略的方式回答一下吧。個人認為,自然科學的原理會影響到社會科學的研究主要在於兩個方面:第一,自然科學的研究物件是自然界,而社會科學的物件是人類社會,這兩類物件是不是有相同的地方?回答是肯定的。無論人類社會怎樣特殊,畢竟還是整個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必然要遵從最基本的自然規律。而自然科學就是以研究自然規律為己任,其很多成果或者原理也就必然會成為以研究人類社會為己任的社會科學的前提或條件。第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所以都叫“科學”,就是因為它們都採用了相同的方法和原理,而這些方法,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主要是來自自然科學。

    實際上,中國古代的道家學說,就提倡所謂“師法自然”,換言之,似乎就是說人類社會的執行,乃至個人的生活或行為,應該效法自然的運作方式。但怎麼“師法自然”,道家只給出了原則性的觀念,而沒有給出具體和明確的回答。比如“陰陽調和”、“天時地利人和”之類。在西方的古羅馬時代,也流行所謂“自然法”,亦即人類社會的法律,是自然規律的某種體現。自然法的提倡者西塞羅也曾說過: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是最好的生活。

    今天看來,這些思想觀念在原則上仍然是非常正確的,因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必定會在很多方面受制於自然。所以人必須順應自然,而不是逆仵自然。實際上,人不可能拽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想要脫離自然的方式存在和生活也是不行的。但在另一方面,人畢竟是有著一定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動物,經常可以用自己的某些方式反作用於自然,發展到極端,甚至在某些時候就成為與自然相對立的存在。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存在?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對自然沒有透徹的理解,所以造成了所謂“逆天”的行為。要解決這問題,就需要對自然及其規律進行深入的研究,其結果,就是自然科學。

    而社會科學要解決的主要就是人類社會如何更好發展的問題,其中既包括人與人的和諧相處,也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如何和諧相處?並非僅靠拍腦袋就能決定,必定需要進行研究。要研究,就得講究方式方法,而這些方法的主要部分,就來自自然科學。比如邏輯、實驗等等。這大概也是社會科學之所以也稱為“科學”的意思吧。

    個人認為,社會科學最大的成果,大概就是發展出了“以人為本”的觀念,人的存在及其幸福生活,成為了衡量大多數事物的價值標準。但以人為本並不意味著人就可以為所欲為,因為那樣做的後果,最後反而會損害到人自身。要想人類更好的存在,人類的行為就必須要有一些界限,而這些界限,就是自然科學所提供的。比如生態平衡,就是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

    最後,筆者還想強調一下的是,雖然自然科學為社會科學提供了研究的很多方法和界限,但這並不意味著自然科學就可以凌駕於社會科學之上。相反,社會科學也為自然科學提供了指導甚至靈魂,比如以人為本和倫理原則。

  • 2 # 語境思維

    這個問題,意義非同一般,研究大有人在。本該寫個文獻綜述,我不喜歡搬運,還請自搜。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僅供參考。

    一,關於邏輯思維的公理集。

    (一)形式邏輯,是概念的操作規程,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基本法則。典型公理有: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充足理由律。

    (二)辯證邏輯,是事物的變通法則,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戰略思考。典型公理有:對立統一律、聯絡發展律、量變質變律、否定之否定律。

    (三)數理邏輯,是測量的基本法則,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通用方法。典型公理有:五個幾何公理、統計學原理、微積分原理、參照系原理、萬有引力定律、動力學定律、熱力學定律、電磁學原理、質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電荷守恆定律。

    以下“二~八”是七個典型物理原理,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運用於社會科學。

    二,“參照系原理”用於社會科學。

    參照系,狹義的是物系所在的環境或座標系。廣義的是參比物件或特定條件。物理參照系,最好以物系附近的環境為參照系,即“就近參照系”。而儘量不用第三觀察者之類的“就遠參照系”,否則會使問題複雜化。

    例如,扶貧攻堅問題。研究的物系:貧困區農民。就近參照系:與農民直接相關的地理環境、氣象條件、金融條件、體制機制、科技支撐、資訊傳遞、文化氛圍。而不是空談艱苦奮鬥的大道理。

    例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物系:在校大學生。就近參照系:與大學生直接相關的家庭背景、課程設定、師資力量、教學設施、學習方法、對口實習、未來就業。不是空談理想前途的大道理。

    三,“動力學定律”用於社會科學。

    最重要的是牛頓第一定律,引申為:一切物系的正常運動,都是在各種外力相對平衡下最經濟最高效的自由/慣性運動,很像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治”。

    例如,市場經濟運動。研究系統:市場經濟。就近環境:購買力(消費)、供應力(生產)、調控力(政策)、規範力(法律)、傳媒力(資訊)、金融力(貨幣)、科技力。

    四,“熱力學定律”用於社會科學。

    最重要的是熵增加原理,引申為:隔絕外界的封閉系統,其秩序將大亂,其能量將耗盡。唯有開放系統,與外界有物質資源資訊能量的交換,才可能獲得持續的活力與有序的運作。

    五,“電磁學原理”用於社會科學。

    最重要的是麥克斯韋方程,要點:電磁場能量的發散梯度(▽●E)來自電力線,旋轉梯度(▽×E)來自磁力線。引申為:社會體系的活力,既要發散性的突破力(發揚),又要迂迴性的保守力(繼承)。

    六,“四大作用力”用於社會科學。

    統一物理學原理:“核強力”是發源地,“電磁力”是一級延伸,“弱核力”是二級延伸,“萬有引力”是終極延伸。引申為,例如:“世界觀”是發源地,“人生觀”是一級延伸,“價值觀”是二級延伸,“行為舉止”是終極延伸。

    七,“質量守恆定律”用於社會科學。

    質量守恆定律:物質的存在形式多樣化,變化前後的總質量不變。引申為:雖然自然的物質總量不變,但有效資源在不斷減少。唯有依靠科學技術,開放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才能維持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八,“能量守恆定律”用於社會科學。

    能量守恆定律:能量的轉換方式多樣化,變化前後的總量不變。引申為:物質與精神總能量不變,大多數能量難以利用,發掘物質的巨大內能,發展精神的正能量,是“社會能源學”的主攻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秒區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