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段馬樂諮詢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有意思,確實,在OLED面板行業,日本企業有先發優勢,早在2008年,日本就開始落實“新一代大型OLED顯示器基礎技術開發”專案,政策扶持上比南韓早兩年。

    在OLED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商品化過程中,日本人更是一路在前,1997年先鋒公司開發出單色OLED面板,2年後開發出全綵OLED面板,而以三星為代表的南韓企業開發出OLED面板還要再等2年。

    而且衝進來想淘OLED金礦的日本企業那是成群結對,還是松下、索尼、富士等日本大牌企業。

    然而,今天OLED行業發展的結果,我們都看的清清楚楚,市場由韓企主導,中國大陸企業發起挑戰,中國臺灣企業陪戰,日本企業靠邊站。

    其中原因,我個人以為和日本企業戰略短視和偷懶有關係。

    比如在OLED發展初期,日本企業曾將其運用到MP3、部分高階手機螢幕上,但面臨如何降低成本的問題。索尼在2007年推出11英寸OLED電視,價格超過萬元。

    索尼推出的11英寸OLED電視,由於一直解決不了高成本問題,轉戰中小尺寸OLED面板,也未開花結果,白白痛失產業機會,今天索尼電視、手機所用的面板全部採購自南韓和中國臺灣企業。

    由於一直無法降低OLED成本,日企逐一放棄了這個朝陽行業,繼續投資夕陽產業LCD。最後的結局,大家也知道了,隨著中國對液晶面板的重視,以京東方為首的中國產面板廠紛紛上馬液晶生產線,結果成本高企的日本液晶面板企業相繼敗北。

    高階的OLED放棄了,中低端的LCD又幹不過中國廠商,日本這個曾經的全球面板生產大國退出了顯示面板供應鏈位置,剩下碩果僅存的JDI,日子還過得苦巴巴的。

    和日本企業不同,以三星、LG為首的南韓企業看準OLED的戰略機會後,敢拼上身家豪賭一把啊。

    我們來看三星是怎麼操作的:2000年設立OLED專案組,三年後將專案組升級為事業部,顯示出加碼跡象;2005年建設OLED生產線,2007年實現量產,這時候索尼還在為量產OLED發愁,在量產的跑道上,三星開始跑到前面去了;隨後繼續加大籌碼,停掉LCD生產線,將資源投入OLED;利用三星智慧手機的優勢,將OLED產品專供手機,繼續加大籌碼,既降低OLED成本,推廣了OLED,又打造手機的差異化優勢,在智慧手機領域節節敗退的日本企業根本沒有這個機會;為鞏固在中小尺寸OLED領域地位,停掉大尺寸OLED專案,將資源進一步集中、聚焦;

    現在,三星在中小尺寸OLED領域居於壟斷優勢,可以說是戰略堅持、專注,推廣、降低OLED成本的策略得當(運用於自家手機),再加上一點點運氣(賭對了智慧手機大爆發)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的200W有線+120W無線充電,對生活有多大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