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貳一橙
-
2 # 味哎兒
桃養人,杏害人,李子樹下埋死人。
這說的是吃桃,吃再多沒事。杏吃多了對人體不好。李子為了美,貪吃人不知不覺的,猛吃狠吃,只顧美味兒了,忘了撐肚子了,就把人給撐死。
桃的起名是因為通向鬼域的地方有棵樹,樹的後面就是鬼域關住鬼的地方了。所以鬼要出來就必須經過棵樹,鬼見到這棵樹就要逃跑,不然必被關起來,所以給這棵樹起名為逃樹。
逃樹,是一棵樹,屬於木字旁,從而就寫成桃樹了。
所以桃木可以鎮邪。
杏,是因為杏核裡的仁有毒,中了毒的人就如同抽了筋兒一樣,渾身顫抖,全身抽搐,旁觀人看著不明事理的認為是很興奮的。從而把這樣的樹結的果子成為杏,把結果子的樹稱為杏樹。
李子實際上屬於杏梅一類的,但是杏梅太酸,李子則特別香甜。從而就說這個果子裡面好不是外表看的杏梅那樣,從而把這種杏梅稱為裡子了。但是它屬於木頭結的果子,所以就寫成了木與子,就成了李子的樣子。
遠古的時候,有人就把李子當作了自己的姓,並且大量的遷徙外出,遠離家鄉,開枝散葉去了。
所以行走外出很遠的人稱為李子。也就是李家的兒子。
後來人們遠行外出的時候,把所帶的小食品或者是乾糧,也稱為李子了。因為是行走的人所帶的小食品,乾糧。所以後來又把行走的人所帶的物品成為行李了。
行李是行遠路的人所帶的少量的自用品的稱呼。包括乾糧水和被褥以及換洗的衣服在內。所含的意思是東西雖少,但是好用,管用頂用。從而與吃李子的李子相彷彿了,即果子雖小,但是好吃,可以把人撐著。
-
3 # 神已成魔
“行李”這個詞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用到,但是你知道他的來歷嗎?
我們經常會談到“行李”,比如去旅遊,上大學,出門前必須先把“行李”準備好,今天我們所說的“行李”通常是指出行前需要攜帶的日常生活用品,包括鋪蓋,換洗衣服,洗漱用品等等。
現代人目前所說的“行李”指的是這些東西,但是我們肯定會有一個疑問,古代人也說這個詞嗎?如果說的話,那時候的“行李”和今天的意思一嗎?
我們先看下帶有“行李”字眼的作品和文章
1:清代學者郝懿行《證俗文》曰:“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
2:《中華大字典》:“古李、理同音通用,行李亦作行理。
從上述我們可以得知 “行李”的“李”與表示姓氏的“李”沒有關聯。“行李”本作“行理”,“李”為“理”的假借字,二者同音通用。
3:《左傳·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這裡“行理”指的是辦事的人
4:《左傳·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於寡君。這裡“行李”指的是行人
5:漢.蔡琰〈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難,六拍悲兮欲罷彈”這裡是指出門時所攜帶的行裝。
6:陶淵明《贈長沙公》:“山川阻遠,行李時通。”這裡“行李”即指稱驛站。
7:唐代元稹《敘詩寄樂天書》:有詩八百餘首,色類相從,共成十體,凡二十卷,自笑冗雜,亦不復置之於行李。這裡“行李”指的是攜帶的物品
8:《初刻拍案驚奇》:“即令人替崔生搬將行李。”這裡指的是需要攜帶的物品
9:《儒林外史.第五回》:“卷卷行李,一溜煙走急到省城去了”這裡指的是物品
-
4 # 千百萬年
出門是一種行動,即然是行動,就得向姓李的老子看起,因為老子奉行的是道德,而道德又是道理的前瞻,一路走來的道,有李就有有理走遍天下的意思。
回覆列表
“行李”之演變由來,最早“行李”二字是出自於春秋時期,在《左傳》中就有記載,“若舍鄭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可以看出這裡的“行李”並不是單指我們現在外出所拿的物件。
結合上下文來看,“行李”二字指的是“使者”的意思,在僖公三十年九月時,秦、晉兩國包圍了鄭國,鄭文公派大臣燭之武前去遊說秦國退兵。
燭之武在來到汜南秦軍大營後,對秦穆公說明厲害關係,點明鄭國國土近晉而遠秦,滅了鄭後,受益最大的是晉國,如果保留了鄭國,讓其作為秦國東路上的主人,兩國使者往來,互相供應,對秦國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所以最早“行李”的意思,是指兩國之間的使者,屬於官方人物的代稱,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代稱,據隋朝辭書《博雅》所著:“行李,關驛也,又與理通”,行李在發展到後來,除了指使者之外,還可以指關驛,但總歸是官家之物。
北宋《泊宅編》有記:“李理義通,人將有行,必先治,如孟子之言治任”,我們所熟知的通假字一般有三種: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此外還有避諱字、憑音字等等,而義通就是異體字的一種。
在古代李、理是具有相同意義和讀音,但寫法不同而已,所以在文書中有時會出現“李、理”互換的情況,“行李”也即是“行理”的通假字,因為以出使的使者來說,他們外出需要帶的東西不比普通百姓,尤其是兩國的文書、禮物等等,所以出發前必須整理完好才能出發,有理有禮,才能做好差事。
所以後面“行理”也延伸為稱撥出差等比較官方的情況,“行李”也是如此,而普通人外出的話,則用“行旅”代替,一般都是出外遊玩,遊學時所用,所開始使用的時間大概是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
到了唐朝,“行李”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外交人員變成了導從人員,也就是接待員,這一點在唐朝五代的很多官方檔案和詩詞中可見,其原因也沒什麼值得說的,不過就是“行李”的又一延伸而已,大員和下人都可以用“行李”二字來稱呼。
至於行李怎麼發展為現今的“行李”意思的,那就更簡單了,因為最早的“行李”,或者說“行李”,本就是和物件有關,是需要整理好再出發的,古代所可以用的字不像現代這麼多,也不敢隨便造字,故一字多用的情況屢見不鮮,一個“備”字就有準備、具備、完整的意思。
而相比較起“理”、“旅”二字,“李”字的寫法更為簡單,也更為人熟知,畢竟唐朝是個空前強盛的大帝國,它的國姓“李”雖然和“行李”的“李”是個美麗的巧合,但不妨礙人們對“李”字的認知度要高於前面二字,在明朝之後,“行李”就開始用來指代出行時的物件了,並且一路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