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 先識覽 察微》: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魯國法令規定,如果有人能贖出在他國淪為奴婢的魯華人,贖金由魯國朝庭出。子貢先掏錢贖出了在他國淪為奴婢的魯華人,朝廷要他領贖金,但他推讓沒有領這筆錢。孔子評論說:“子貢不對。從今以後魯華人不會做這樣的事了。領贖金並不損害品行,但不領贖金就不會再有人去贖人了。”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被救者拿一頭牛感謝子路,子路接受了這份酬謝。孔子評論說:“子路這樣做,魯華人見到落水者一定會救的。”
孔子雖然沒有直接說“做好事要接受酬謝”,但從上面的例子可見,孔子認為,做好事(濟貧助弱等特殊情況除外)就是要接受酬謝,而且一定要接受,不接受就是錯的,像子貢那樣不拿就會起到阻止人們做好事的作用;只有像子路那樣,接受酬謝,才能起到鼓勵人們做好事的效果。
《呂氏春秋 先識覽 察微》: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魯國法令規定,如果有人能贖出在他國淪為奴婢的魯華人,贖金由魯國朝庭出。子貢先掏錢贖出了在他國淪為奴婢的魯華人,朝廷要他領贖金,但他推讓沒有領這筆錢。孔子評論說:“子貢不對。從今以後魯華人不會做這樣的事了。領贖金並不損害品行,但不領贖金就不會再有人去贖人了。”子路救了一個落水者,被救者拿一頭牛感謝子路,子路接受了這份酬謝。孔子評論說:“子路這樣做,魯華人見到落水者一定會救的。”
孔子雖然沒有直接說“做好事要接受酬謝”,但從上面的例子可見,孔子認為,做好事(濟貧助弱等特殊情況除外)就是要接受酬謝,而且一定要接受,不接受就是錯的,像子貢那樣不拿就會起到阻止人們做好事的作用;只有像子路那樣,接受酬謝,才能起到鼓勵人們做好事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