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雨專欄

    對這句話的理解,長期以來有個誤區:就是既然什麼東西都要躬行,讀書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

    實際上,恰恰相反。

    這句話是南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告誡他兒子關於如何治學,全文是: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講一萬遍什麼是雪,不如給他摸一摸真正的雪,更有作用;講一萬遍什麼是“長河落日圓”,不如親身到大漠去親身體驗更深刻。

    語言有語言的魅力,語言也有語言的侷限。

    讀書學習,客觀上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

    讀書學習有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理論聯絡實際、知行合一,就是先紙上得來,再躬行絕知。

    從古到今,關於治學,都是相通的:讀萬卷書,行千里路。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足踐。

    所以,紙上得來躬行絕知是治學的真理,是鑽研的法寶,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紙上得來是前提。我們的很多知識都是從文字中獲取的,讀書擴大了我們的視野和知識面,讓我們瞭解到許許多多我們沒有條件或者機會去了解和接觸的事物。因為我們不可能什麼都要親身實踐,歷史參與不了,外部世界也在很多領域接觸不了,而書上的文章和圖片可以幫助我們,讓我們可以去粗略的瞭解歷史和現實。

    躬行絕知是提升。理論學習後,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我們就有能力去對自己感興趣知識進行深入研究了。而這個階段,只靠書本知識,人云亦云就不能有創造性發現了,必須要親自動手實踐,去嘗試。研究地質地貌,就要像徐霞客一樣去實地考察;研究物理學的,就需要進實驗室去檢驗去試驗。讀書的重要性就在於,此時的您知道了要研究什麼,也對怎麼去研究有初步計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我們的傳統,也是我們的世界觀,也是我們的方法論。

    不知道這個回答您是否滿意。

  • 2 # 我欲隨波不逐流

    這句詩,是一句教子詩。是陸游教小孩的。意思是: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對於這句話有個很好的教材就是“紙上談兵”。是說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個兒子叫

    趙括,兒子從小熟讀兵書,講起來頭頭是道,老子都講不過兒子,可趙奢從來不表揚他。趙奢妻子問他原因,趙奢說:趙括只讀了書,沒有實際帶兵經驗,卻把行軍打仗說得簡單。如果將來當了將軍,他一定會毀了趙國。

    果然,趙奢的話應驗了。

    一個人學習得到知識,還要親自實踐才行啊。

    中國不是有一句名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租房最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