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刺兒頭929

    神舟七號的艙外航天服是放在軌道艙裡的,由於體積龐大,不可能塞進返回艙,所以沒法隨返回艙一起返回地球。而天宮空間站的艙外服是天舟運上去的,會長期存放在空間站,估計等空間站報廢的時候,艙外服也過使用年限了

  • 2 # 小兕子

    3000萬元貴嗎?可以在一線城市買兩套房,相當於明星一部戲1/3的酬勞。對於老百姓來說,3000萬的航天服確實是很貴,但也沒必要帶回地球。

    艙外航天服重量重,體積大,帶回來需要耗費巨資,沒必要。

    艙外航天服相當於一個濃縮的載人航天器,能夠保障航天員的工作能力生命安全,個人太空防護裝備。 新的艙外航天服重達130公斤,可以供1.6米-1.8米的航天人員使用,體積是非常大的。

    現在航天返回艙有嚴格的空間限制,載重也有嚴格限制,每多帶回一點東西,就耗資巨大,載重和體積都是按照科學標準要求的,不是想帶什麼就帶什麼的,超重超體積了都會影響到返回艙的安全返回。如果你一定要帶回航天服,就需要更多的錢建造返回艙,花的這些錢完全可以生產更多的新的航天服,帶回那個舊的幹什麼呢,難道只是為了留著紀念,這是得不償失的。

    艙外航天服都有使用壽命,報廢的航天服帶回來,浪費資源,沒必要。

    不同於地球,我們受到大氣層保護,很多有害的射線被過濾掉了。太空中宇宙各種射線的強度是人類承受不了的。再加上微重力、高真空、高頻率的明暗週期變化, 溫度和太陽照射變化,外太空作業的環境是極其惡劣的。 航天員只能透過航天服來保護自己,所有的傷害都被艙外航天服承受了,所以損耗是非常快的,不像我們在地球上,衣服穿個一兩年沒問題。

    我們國家全新的艙外航天服,可以在軌使用15次左右,舊款的航天服能使用2-3次而已,為了安全考慮後面就報廢了。報廢的航天服帶回來帶回來有什麼用呢,浪費資源。

    艙外航天服發射上天需要錢,航天人艙外工作時需要穿到,來來回回的運輸浪費錢,放在空間站裡不香嗎?

    神舟七號出艙的航天服造價高達3000萬。 可由於當時返回艙的空間問題,最後只帶回來一副手套。 其他部分都隨著墜入大層的艙段在大氣中燒燬了。說白了還是耗資的問題,到底值不值得。

  • 3 # 問答百曉笙

    2021年 7月4日中國空間站兩名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穿中國自主研發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入到艙外活動,已經順利執行完艙外任務,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宇宙再也不缺中國航天員忙碌的身影!

    中國航天員出艙,價值3000萬的航外航天服大約使用15次,卻不會帶回地球。

    艙外航天服的多功能性,意味著造價自然不便宜,專家曾經在介紹艙外航天服時提到,一件艙外航天服的造價高達3000萬人民幣,而艙外航天服的作用,絕對超過了這個價值!

    首批進入中國空間站的3位航天員,任務十分繁重,在啟動天和核心艙內生命系統和大量科學儀器後,就是到艙外去安裝和維護外部科學裝置,而這就需要出艙的宇航員穿上笨重的艙外航天服。

    艙外航天服和艙內航天服的區別:

    神舟十二號宇航員有兩套航天服,一套是艙內航天服,一套是艙外航天服,艙內航天服就是3名航天員在乘坐神舟十二號時所穿的航天服,由於在艙內不需要考慮極端溫度、輻射和真空環境,艙內航天服只需要可供壓力和相應氧氣,確保宇航員在艙內的絕對安全。

    艙外航天服不僅僅需要考慮到壓力差、氧氣供應、極端溫度、超高輻射、還要考慮到飛行能力。

    艙外航天服在設計製作上需要達到更高的要求,確保宇航員在艙外的人身安全的同時,也要達到宇航員在太空的飛行需求,艙外航天服裝有小型推行器,相當於一艘獨立的‘微型航天器’,也就是說艙外航天服是能飛的。

    艙外航天服的作用

    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所穿的艙外航天服,是中國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二代艙外航天服,重量達到130公斤,靈活效能極高,作為航天員‘穿在身上的小型飛船’的艙外航天服,具有三個作用:

    一、保護航天員在真空、高輻射環境下的生命安全

    二、生命維持系統,為航天員提供適宜生存的氣體環境、溫度和壓強等

    三、可以保證航天員穿著重達100多公斤的航天服,在艙外活動自如

    作為這樣高要求的航天服的製作技術,前兩點要絕對性確保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對於第三點要求,能夠做到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一共六層的航天服,重量達到130公斤,直觀的感覺就是看起來很笨重,宇航員穿起來想要操作靈敏提高,就必須要做到提升航天服的靈活性,全世界各國在研究輕便、靈活型艙外航天服,而中國做到了航天服這樣高要求的靈活效能,值得驕傲!

    而在航天員出艙時,不單單要穿艙外航天服,還要穿上出艙內衣,以及一套液冷服,之後才是穿上專用艙外航天服,這樣才能夠確保航天員在艙外活動的絕對性安全保障。

    航天服的製作技術

    現如今中國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上,攜帶了兩套艙外航天服,能夠滿足兩位航天員出艙活動的需求。

    艙外航天服的組成一共六層,從內到外分別是:

    1、特殊防靜電處理過的棉布織成的舒適層,這一點很重要,宇航員出艙活動,在真空的環境之中,艙外航天服的舒適度,也是對製作航天服技術的一種高標準要求。

    2、橡膠質地的備份氣密層

    3、複合關節結構組成的主氣密層

    4、滌綸面料的限制層

    5、隔熱層

    6、外防護層

    艙外航天服主要特點:

    試想航天員出艙在艙外活動,需要穿上重達130公斤的艙外航天服,一共六層的製作組成技術,在真空的太空環境當中,無法正常行走,需要四肢爬行,在確保航天員艙外進行精細化操作時,必須對艙外航天服的靈活性要求非常高。

    重而靈活,中國艙外航天服採用了整體擬人形態半硬式密封結構,身體的軀幹是硬式結構,而四肢則是軟式結構,關節處的特殊設計是最大亮點之一,在軟式結構的同步增加了可以轉動的軸承,能夠保證航天員穿上艙外航天服的靈活性,達到了‘重而不笨’的要求。

    由於艙外真空環境的因素,航天員出艙在艙外活動時,並不是自立行走的狀態,而是需要用上肢的力量‘爬行’,這樣的環境對宇航員穿的艙外航天服的製作要求很高,必須在保證宇航員穿著舒適的情況下,保證穿著艙外航天服關節的靈活性要高,不然就會加重消耗宇航員的體力,對宇航員艙外活動有一定的阻力。

    艙外航天服重達130公斤左右,主要特點是衣服的四肢裝有調節帶,能夠根據宇航員的身高自由調節上下臂以及下肢的長度,能夠滿足1.60~1.80米的航天員的身高穿著需求。

    中國艙外航天服面罩的製作要求也非常高,融入了多項高科技,裝有攝像頭、報警指示燈、還有高科技面窗,面罩一共4層,2層充壓結構中充有高純氮氣,用來防止結霧,其中有一層是用黃金打造的面罩,其費用可想而知,而製作技術的難度也可想而知。

    眾所周知,航天員艙外活動時,每隔90分鐘左右就會繞地球一圈,而這樣的環境也就意味著航天員有45分鐘會暴露在太Sunny的直射中,這對艙外航天服面罩的製作要求就要非常的高,首先外面一層需要做到絕對防護作用,濾光面罩必須要保證防止強烈的太Sunny線照射眼睛。

    最精湛的是面罩兩側一個個的圓形小孔,這些小孔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燈光,當宇航員在45分鐘處於陰影區時,就可以開啟燈光照射周圍區域,方便宇航員在黑暗的環境中也能夠繼續工作。

    艙外航天服的手套製作技術也很高超,上一代艙外航天服手套可以讓航天員握住25毫米左右的東西,而現在做到了讓航天員握住5毫米左右的東西,從而更好的幫助航天員艙外完成所有精密化操控。

    航天員出艙,必須要穿艙外航天服

    宇宙之中的環境是真空的,大夥都知道處在真空環境對人類是非常危險的,如果沒有任何防護直接進入到真空環境之中,對生命是一種威脅,航天員若要出艙進入到真空環境中,必須要穿上特製的防護服裝——航外航天服。

    而且航天員並不是直接出艙,艙外和艙內環境的巨大反差,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航天員在出艙前,需要先進入到氣閘艙,在氣閘艙內會逐步減壓到真空環境,當適應這個環境之後,航天員才可以從氣閘艙直接出艙,進入到艙外活動。

    中國擁有的獨立製作艙外航天服技術做到了這一點,此次宇航員艙外航天服的艙外工作時間延長了,從以前只有艙外4個小時左右,現如今變成了可以待7-8個小時,航天員從而能夠連續在艙外工作,也減少了航天員的出艙次數。

    據悉,目前全世界能夠獨立擁有製作艙外航天服技術的國家有3個,而中國就是其中之一,為之自豪!

    宇航員穿著重達130公斤左右的航天服,行動會顯得有些不夠靈活,許多艙外活動就要借住機械臂才能夠實現,而機械臂的功能非常智慧,堪稱一個智慧機器人,相當於空間站的一雙‘手’,一雙‘眼睛’,不但能夠幫助建設空間站,還能夠幫助航天員出艙活動,操作一些精細化操作。

    那麼價值3000萬人民幣的艙外航天服,為什麼不能帶回地球?

    上面有對大夥具體介紹艙外航天服的作用和價值,如此製作不便宜,作用價值很高的艙外航天服,是航天員對艙外活動的必備之一。

    不能帶回地球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中國將會擁有自己的空間站,沒有必要把艙外航天服帶回

    以前沒有空間站時,國際空間站對中國很苛刻,考慮到返回艙空間和重量有限原因,艙外航天服不會被帶回,而則會隨著飛船其它部分墜入大氣層燒燬,如神舟七號的艙外航天服。

    而現在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完全不用考慮返回艙空間或重量有限的問題,直接留在空間站就好。

    其二、艙外航天服不帶回地球,供之後的航天員使用

    艙外航天服使用壽命達到了3年15次,現如今中國空間站正在建設階段,神舟十二號3名航天員的主要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負責安裝和除錯各種裝置,這其中包括艙外裝置,以及艙內科學裝置的安裝和除錯,針對艙外活動的具體工作之一,就是安裝機械臂的上臂支架,以及抬升艙外全景攝像機的位置等工作。

    艙外活動以及艙內的工作,其中需要擁有科學家出身的航天員進行太空中的科學實驗,中國空間站的艙內和艙外科學實驗也將會大規模開展,會有源源不斷的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裡完成這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中國空間站是一個長期的專案,艙外航天服不會回到地球,而是會留在中國空間站內,供神舟十三號以及之後的航天員繼續使用。

    中國3名航天員還將會繼續在中國空間站完成多項挑戰,預祝他們一切順利,為中國航天事業自豪!

  • 4 # 把饅頭和包子做到極致

    不是不能帶回來,而是現階段沒有必要這樣做。

    航天服雖然也是衣服,但是這件衣服卻格外的重要,它們對於宇航員來說,那就是保護自己生命安全的鎧甲。

    以前在蘇聯發射載人飛船去太空執行任務的時候,就是因為在返回艙內脫去了航空服,遇到艙內氣壓的嚴重下降,身體沒有得到航空服的保護,最終不幸遇難。

    這一點就說明航空服對航天員極為重要,現在中國生產的航天服重量更輕便了,無論是穿上還是脫下來都很方便,還可以根據航天員的身高、體重來調節大小、鬆緊,對於這麼好、造價又這麼貴的航天服,為什麼不帶回來,再次使用呢?

    第一、雖然有諸多好處,但是它畢竟不是我們普通的衣服,來回攜帶還是非常不方便的,況且3個人就是3件航空服,重量更大,佔用的空間也更大。

    第二、就算不帶回來,放在空間站,只要是在航天服允許使用的有效期內,還可以繼續使用,省去了來回攜帶的很多麻煩。

    第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以後還會研發更輕、更好、更安全的航空服,所以,暫時放在那裡,就算做一個預備方案。

    第四、雖然一套航天服價值三千萬,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每一套都是天文數字,但是放到我們國家來說,這個錢還是很少的,畢竟現在隨便一個明星帶的手錶開的豪車都價值幾千萬了,保護航天員來回的安全比航天服更重要。

  • 5 # 正義凜然小魚4E

    中國空間站首批3宇航員(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分工配合圓滿完成了首次出艙的全部既定任務,其中劉伯明、湯洪波都出色地完成了艙外作業所涉及的為機械臂安裝上臂支架、抬升艙外全景攝像機A的位置以及應急返回驗證等任務,而指令長聶海勝則在艙內操控機械臂,並不時地提醒在艙外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注意安全。

    航天員出艙

    在此次航天員出艙過程中,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都會發現兩大亮點,一個是地面控制室“曙光”崗位反覆提醒的機械臂已運動至某某位置,另一個則是航天員出艙所穿著的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

    空間站任務中的“大力士”

    說到空間站上的機械臂,筆者此前有講到過,它整體採用了“肩部3關節+肘部1關節+腕部3關節”的配置方案,一共有7個關節,能夠像人的手臂一樣靈活運動,其直徑約0.4米、展開長度可達10.2米,最大可承載25噸的重量。

    機械臂的作業效率是相當高的,這在航天員出艙任務方面就有很好的證明,例如湯洪波要藉助外艙壁上安裝的扶手“爬行”一段距離到作業點進行相關輔助工作,並且還要完成一次自主應急返回,8米的距離從起點到終點用了將近40分鐘,而接到應急返回指令後最快也要15分左右才能從環形扶手處返回氣閘艙,但要是站在機械臂這個太空“座駕”上返回也就幾秒鐘的時間。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供圖:安裝有機械臂的空間站核心艙

    當然,機械臂除了託舉航天員到指定位置,有效支援航天員出艙活動外,還承擔著艙段轉位、艙外貨物搬運、艙外狀態檢查、艙外大型裝置維護等在軌任務。

    “飛天”艙外航天服如何為航天員的安全保駕護航?

    左圖為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右圖為艙內航天服

    其實,在航天員出艙過程中是有嚴格步驟的,除了要穿好艙外航天服,還需要透過氣閘艙作為一個過渡,當艙內的氣壓由常壓逐漸減到真空環境後,航天員就可以直接出艙了。如果航天員直接從核心艙出艙的話,既會造成艙內空氣瞬間流失,而且還會影響嚴重影響艙內留守航天員的安全,這種操作是極其危險的。

    並且航天員出艙不同於艙內或地面活動,太空環境極其惡劣並充滿各種危險,而航天員出艙的安全性主要取決於艙外航天服的可靠性,主要包括3個大的方面:

    其一、太空中是真空超低壓環境,空氣含量極低人不僅無法呼吸,而且沒有了大氣壓人體內的水分和血液就會因瞬間沸騰(高原上水不到100度沸騰就是因為大氣壓低於低海拔地區)而死亡;同時太空真空環境下溫度變化也是非常的極端,太陽直射到的地方溫度可達130度左右,而太陽直射不到的地方溫度又會迅速下降到零下160度左右,溫差將近300度,這些都遠遠地超出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

    其二、航天員暴露在太空中會遭遇到輻射帶,來自太陽的強紫外線輻射、宇宙射線以及X輻射等會嚴重危及航天員的健康甚至生命;

    其三,太空裡的太空碎片、微流星、高能粒子無處不在,它們以每秒數千公里的速度(十倍於音速)運動,一旦擊中就是“洞穿”級別。

    正是由於艙外充滿各種危險,因此航天員必須穿上特殊材質和工藝製作的航天服出艙。

    中國是世界上擁有完全獨立自主製作艙外航天服技術的國家之一,並且此前美國和前蘇聯(主體由俄羅斯繼承)完成了航天服的設計與製作,但年代比較久遠,例如美國現有存放在國際空間站的4套艙外航天服,還是上世紀80年代設計、90年代初為航天飛機制造的“艙外移動單元(EMU)”,即便是按照現在的可比價計算,單件造價高達1.5億美元,加上生命支援系統總價要超過10億元人民幣,但至今已有將近30年了。

    艙外航天服實際上就是一種微型載人航天器,或者說是“穿在身上的小型飛船”,它既能滿足航天員在艙外暴露在超真空、極高溫差、強輻射、高能粒子碎片“洞穿”等環境下對於生命保障的需求,也就是起到了航天服生命支援系統和生命保障系統的作用,同時又能滿足航天員出艙活動對於手腳等部位基本靈活性的需求。

    中國此次空間站執行出艙任務的艙外航天服,一共有6層組成,從內到外包括由特殊防靜電處理過的舒適層、合成橡膠質地的備份氣密層、主氣密層、滌綸面料的限制層、隔熱層以及外防護層,單件重量達130公斤,高2米左右,並且全套“服裝”還設計有調節帶,四肢的長短可以自由調節,關節部位還加裝了可以靈活轉動的軸承,能夠滿足160cm-180cm不同身高航天員的穿著需求,而且穿脫僅需5分鐘左右,看上去雖然臃腫,但實際上很靈活,相當於“靈活的大胖子”機動靈活性更好,重而不笨。

    新一代航天飛靴子展示

    除此之外,相比13年前神舟七號飛行任務中翟志剛出艙時穿著的第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中國的新一代“飛天”艙外服科技含量比以前更高、關節部位更加靈活自如、支援出艙時間也更久、測試維修性更強的特點。不僅航天服上配備了攝像機,全程記錄了航天員的相關操作,而且出艙作業時間也有原來的最多4個小時提高到了現在的8個小時,航天員能夠在艙外長時間一次性完成相關任務,從而減少了多次進倉出艙等操作,降低航天員體力消耗,提高了艙外作業效率。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已完全實現自主供氧以及溫度、溼度、壓力、液冷服等控制,航天員與艙體之間不再有電臍帶連線,這既減輕了航天員艙外活動的負擔,而且沒有“電臍帶”的“束縛”操作起來更靈活、艙外活動範圍也更廣,只要有扶手的地方都能到達。

    新一代艙外航天服,方形的“揹包”是生命支援系統

    總之,艙外航天服的的設計與製造,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安全性、舒適性以及靈活性等方面展開的,由於艙外太空環境極其惡劣,加上在微重力下航天員“行走全靠手”,就像太空蜘蛛俠一樣“爬行”,且任何一項操作都是一手將自己固定、一手作業,即便是擰螺絲也是這樣的操作,所以只有提高航天服的安全效能和機動靈活效能,才能保障航天員的安全並減少體力消耗,確保各項任務按照既定的目標推行。

    當然,作為中國新一代“小型載人航天器”,“飛天”艙外航天服的造價也是相對不菲的。據瞭解,中國空間站配備的兩套艙外航天服單件費用高達3000萬人民幣(約465萬美元),而中國航天員的服裝還包括艙內航天服、艙內常服兩種,也是由新型材料和工藝製作而成的,從而滿足飛船發射、返回、交會對接、艙內正常活動等不同狀態下航天員服裝穿著的需求。

    不過,雖然艙外航天服造價如此高昂,但按照“慣例”一般不會被帶回地球,因為返回艙的有效載荷、容積等是透過精心設計的,實在是沒有足夠的空間擺放這樣的“大件”物品,而航天員返回時只需穿艙內航天服即可,當階段性任務完成後這兩套航天服還將繼續留在天和核心艙內,供後續神舟十三號等入住的航天員使用,等到“物盡其用”時再隨著其它軌道艙墜入大氣層焚燬,神舟七號任務中的艙外航天服就是在所有任務圓滿完成後隨著軌道艙墜入大氣層焚燬的,這就是為什麼艙外航天服不能帶回地球的原因

    有很多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什麼不帶一件回地球以便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進呢?其實這個問題科研人員早就想到了,地面不僅有相關的整套設計方案,還有“同款”備份,所以各位就不用操心了。

    總結

    目前,中國的空間站正處在建設衝刺階段,隨著各項既定任務的順利實施,到2022年前後中國將完成空間站的全部建造任務,屆時空間站將有兩個專門的實驗艙承載科學實驗設施,開展規模更大、更加豐富的科學實驗。

    因此未來航天員出艙除了要完成相關裝置的安裝、除錯及維護等工作外,還將進行一系列太空科學實驗,所以中國第三批入選的航天員中就有不少科學家,他們將擔負著執行空間站運營的任務。

    空間站失重環境,行走全靠“遊”

    如今,隨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轉入空間站在軌建造任務階段,不少國家看中了空間站實驗平臺的作用,想借用中國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目前已有包括日本、印度、德國、巴西、俄羅斯等17個國家的9個太空專案入選。

    最後,讓我們共同預祝中國空間站建設各項任務順利開展!

  • 6 # 歷史轉身

    航天員穿著價值3000多萬元的艙外航天服進行太空作業,返回地球時卻只能帶回一雙手套。經過改進後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重約130公斤,每一克產品的重量與等克黃金的價值相當。這麼昂貴的航天服,為什麼不帶回地球呢?

    艙外航天服為什麼那麼昂貴

    經濟學中有這樣一個概念: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艙外航天服

    這個概念放到艙外航天服身上同樣適用。艙外航天服堪稱世界上最複雜的服裝,從內到外由特殊防靜電處理過的舒適層、合成橡膠質地的備份氣密層、主氣密層、滌綸面料的限制層、隔熱層和外防護層共六層結構組成,整個製作過程需要經過47道工序,僅僅裝配環節就需要近4個月的時間。

    “飛天”艙外航天服結構

    艙外航天服之所以要耗費這麼多道工序、這麼多天時間進行精雕細琢,主要是因為它充當著航天員艙外作業時的一道生命保護屏障。如果沒有這道100%絕對可靠的屏障,航天員隨時都有可能葬身太空。

    飛天

    航天員一旦離開空間站或者宇宙飛船,進行艙外作業,就要面臨著極其複雜和惡劣的外太空環境。外太空的溫度變化非常大,太陽直射到的地方溫度可達130℃,太陽直射不到的地方溫度又會迅速下降到零下160℃甚至更低。外太空宇宙輻射強烈,紫外線輻射強烈,還有未知的隕石和微隕石穿梭其中。

    因此,一套標準且合格的艙外航天服除了要具備艙內航天服所有的功能外,還要增加防輻射、隔熱、防微隕石、防紫外線等功能。

    劉伯明、湯洪波出艙作業

    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劉伯明和湯洪波穿著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高約2米,重約130公斤,能夠滿足160cm-180cm身高範圍內的航天員穿著需求,穿脫只需要5分鐘時間。

    艙外航天服與其說是一套服裝,不如說是一套滿含“黑科技”的微型航天器。據瞭解,中國的一套艙外航天服造價高達3000多萬元人民幣。據說,美國的一套艙外航天服造價高達1.5億美元。

    艙外航天服為什麼不能帶回地球

    造價如此昂貴的艙外航天服,航天員返程時為什麼不能帶回地球呢?

    艙外航天服

    主要是不划算。載人宇宙飛船在發射升空和返回地面時,要充分考慮載荷、重量和成本問題。我們要知道,從地面往空間站運送一公升的飲用水就要燒掉數萬美元,所以在設計宇宙飛船的有效載荷時要精確到克。

    一般來說,飛船返回艙的空間和載荷都非常有限,根本沒有體積龐大、重達一百多斤的艙外航天服的容身之地。

    飛船返回艙入地

    航天員使用完艙外航天服以後,通常都會把它留在空間站以供下一批航天員使用,或者與飛船軌道艙一起墜入大氣層中燒掉。具體到神舟十二號身上,劉伯明和湯洪波穿過的艙外航天服大機率會留在中國空間站,等到神舟十三號等下一批航天員入住時再重複使用。

    但是艙外航天服並不可以無限次重複使用,相反,它的使用壽命非常短暫。中國第一代艙外航天服的使用壽命是2年或5次艙外任務,最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使用壽命是3年或15次艙外任務。也就是說,航天員穿著這套艙外航天服每次出艙作業幾小時,只能重複使用15次,而且還得在3年的有效期內。

    太空機械臂

    美國和俄羅斯的艙外航天服也是如此,甚至重複使用次數更加短暫。

    以“飛天”艙外航天服為例,劉伯明、湯洪波穿著艙外航天服出艙作業幾個小時,每套航天服就等於折舊了200多萬元人民幣。

    從折舊和使用壽命考慮,艙外航天服帶回地球的價值也不大。

    所以,與其花費遠超艙外航天服本身價值的鉅額成本把它帶回地球,倒不如把它墜入大氣層中燒掉划算。

  • 7 # 深業壞大叔

    沉沒成本大家聽說過吧?重達120公斤,價值3000萬的航天服不是無法帶回地球,是沒必要帶回來!用經濟學原理沉沒成本解釋,你就懂了…

    2021年7月4日,是中國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天。這一天,中國的三名宇航員進行了首次出艙活動,歷時約7個小時,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其中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均已出艙,航天員聶海勝在艙內操作機械臂,與艙外航天員相互配合。

    中國艙外航天服,重達120公斤

    為什麼出艙需要穿價值3000萬的艙外航天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有一樣的疑問,為什麼宇航員出艙,需要穿這樣一件豪華的宇航服呢?為什麼普通的宇航服不行,太空作業存在哪些風險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其實,航天員在艙外作業不同於艙內,更不同於地面,存在極大的危險性:

    一、艙外太空處於真空狀態,人類不能自由呼吸

    在空間站內,空間站內是有氧氣的,但是一旦出到艙外,人類幾乎無法呼吸,艙外太空是一個完全的真空狀態,宇航員需要藉助宇航服裡的空氣補給功能實現自由呼吸。

    二、艙外的溫度極低,需要特殊航天服來控制溫度

    在太空中,溫度低達零下270度,但是因為沒有空氣,所以太空中不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就沒有了熱對流和熱傳導,只有熱輻射損失熱量,而熱輻射的傳熱效率是最低的;比如真空保溫瓶,就是利用隔絕熱對流和熱傳導,來達到保溫效果。但是,如果在太空中,正面接收太陽輻射的物體,溫度會上升到一百多攝氏度,如果人體直接在太空中接觸太陽輻射,必定會被灼傷。

    所以在太空中,溫差超過370度,這些都遠遠地超出了人體所能承受的極限;

    三、太空有超強的紫外線,輻射性極強

    外太空的大氣層非常稀薄,缺少臭氧層的保護,紫外線的輻射非常強烈,這就需要特製的宇航服來抵抗這些強輻射,保護我們的宇航員能夠在艙外正常作業,完成既定任務。

    紫外線

    四,太空中還存在著高能亞原子粒子,太空垃圾碎片等,非常危險

    在浩渺的太空中,由於沒有地球大氣層和磁場的保護,宇宙射線是對人體最危險的威脅之一。宇宙射線是由太陽粒子爆發或銀河系恆星爆炸後產生的高能亞原子粒子,這些宇宙射線對人體細胞具有極大的殺傷力,宇航員如果暴露在宇宙射線中,將會引發癌症到急性輻射病在內的各種疾病。

    其次,在外太空中,還存在著很多太空垃圾,這些太空垃圾漂浮在外太空,如果宇航員暴露在外太空而沒有防護的話,極有可能被太空垃圾砸到砸傷,甚至喪命。

    太空垃圾

    正是由於以上各種危險的存在,我們在艙外宇航服的設計上,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那為什麼艙外宇航服如此昂貴,價值3000萬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為什麼艙外航天服價值3000萬?貴在技術

    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在太空中進行探索活動,沒有航天服是萬萬不行的。能設計製造出高性價比的航天服是航天大國的必備裝備。中國是世界上擁有獨立設計和生產艙外航天服的國家之一,技術實現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

    艙外航天服的設計與製造,不僅要能滿足航天員在艙外暴露在超真空、極高溫差、強輻射、高能粒子碎片衝擊等環境下對於生命保障的需求,還要能滿足航天員出艙活動對於手腳等部位基本靈活性的需求。

    這樣一具航天服,他的科技含量就非常高了。這就是中國航天服價值昂貴的原因。此次出艙活動的宇航員所穿的艙外宇航服就是在前一版本宇航服基礎上做了改進後的,該艙外航天服一共有六層組成,從外到內依次是外防護層、隔熱層、限制層、主氣密層、備份氣密層、舒適層。

    從下圖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套艙外航天服包含了很多元件,有主氧瓶,二級氧瓶,給宇航員在太空中供氧;有通訊機,可以跟地面進行實時通話;還有天線,照明燈,水箱,小型工作臺,服內飲水袋,就是你在航天服內如果渴了,還可以自行喝水,頭盔,溫控閥等等,這些裝備合成到一起,不是簡簡單單縫幾粒釦子那麼簡單,都是需要高科技手段把他們互聯互通,來保障宇航員的安全。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已完全實現自主供氧以及溫度、溼度、壓力、液冷服等控制,航天員與艙體之間不再有電臍帶連線,這既減輕了航天員艙外活動的負擔,而且沒有“電臍帶”的“束縛”,操作起來更靈活、艙外活動範圍也更廣,只要有扶手的地方都能到達。

    這些元件加一起,使得艙外航天服重達120公斤左右,如果是在地球上穿上如此重的衣服,相信我們連走路都困難,可是在太空中這點重量卻不算什麼,真空環境可以讓宇航員穿著它輕鬆的進行艙外各種活動。

    為什麼不把3000萬的航天服帶回地球?

    經濟學裡面有一個原理叫:沉沒成本,它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價值3000萬的航天服,費用已經花費出去,已經是沉沒的成本,在當前或未來的決策,不應該去考慮已經花費出去的成本,就是沉沒成本原理。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以往發生的費用。沉沒成本,其實就是要教育我們要學會及時止損!

    而“飛天”艙外航天服作為沉沒成本,如果還是要強行帶回地球的話,勢必會增加更多額外費用,甚至增加宇航員的危險,國家基於下面兩大考慮,才沒有將他們帶回來:

    1.宇航員的安全大於一切

    國家不把價值3000萬的宇航服帶回來,並不是因為咱們有錢,可以揮霍,而是國家基於為宇航員的安全考慮出發。我們都知道,當宇航員結束太空任務返回地球的時候,神舟十二的返回艙是有負載要求的,載荷和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把120公斤的航天服帶回地球,勢必會對返回艙的重要及容積增加負擔,這樣就會加大返回艙著陸的風險,給宇航員帶來安全隱患,航天局為了宇航員的安全考慮,不準備將航天服帶回地球。並不是無法帶回的哦!

    2.航天服可以留在空間站繼續使用。

    我們都知道,宇航員在外太空,他們有兩套航天服,一種是艙內航天服,一種是艙外航天服,兩種不同的航天服的使用場景是不同的。當宇航員返回地球的時候,他只需要穿艙內航天服即可,而且艙內航天服比艙外航天服要少三層,重量也較艙外航天服要輕很多。

    總結:

    艙外航天服因為其獨特的設計及高超的技術含量,使得航天服的價值非常高,同時也是一國科技實力的象徵。

    價值3000萬的航天服,並不是無法帶回地球,而是帶回航天服,可能會造成宇航員的生命危險,甚至會增加額外的研發費用,不符合經濟學原理,我不是最經濟的選擇,再加上每一件航天服可以使用15次,我們可以將他們放在空間站,供後面宇航員執行艙外任務時使用。

    7月4號,隨著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空間站階段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自2008年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的太空行走以來,中國宇航員的再一次太空行走。當年翟志剛的成功出艙,讓中國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完成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國家。而今年的出艙,更是中國快速發展的太空計劃中,一個“重要里程碑”。

  • 8 # 千年蘭亭

    據說,美國的艙外航天服還有4套,這些上世紀90世紀製造的衣服,在當時每套就花費2000多萬美元。可令美華人沮喪的是,這4套航天服都在快要廢棄的國際空間站,無法運回地面再次使用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這些昂貴的航天服無法帶回去呢?

    一、在太空行走時才須使用的出艙航天服,在地球上無用武之地。

    前幾天劉伯明和湯洪波在中國空間站出艙行走時,大家都看到了,現在的出艙服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宇宙飛行器,它不僅提供了宇航員生存和工作所需的生命保障系統和通訊聯絡系統,尤其還有一套機動飛行系統,既能保證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又能相對靈活、安全地工作,甚至能在太空飛行一小會兒。

    試想,這樣一套服裝,在地球上哪兒可以使用?這正如潛水員的潛水服,沒事你會穿著在街上溜達?

    所以,艙外航天服就是一件在天空作業時的工具,航天員出艙時使用,並且它能較好地適用於不同身高、體重的人,也就是說,航天服並不固定是某個人的,不同時間出艙的人可以使用同一件航天服。

    比如神舟十二號此次帶了兩套航天服上去,第一次出艙是劉伯明和湯洪波,但第二次不一定還是他二人,聶海勝可能要換下其中一人,那聶就要穿換下人穿過的航天服。

    二、上天容易下地難,返回艙容不下一件開啟的航天服。

    有人說,航天服能被裝在飛行器中發射上天,為何不能裝在飛行器中收回來呢?

    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我們買一件衣服,開啟摺疊得整整齊齊的衣服很容易,但你想將它摺疊好再放回去卻不容易了。

    飛行器的空間有限,因而送上天的東西一是要儘量精簡,二是要儘量減小包裝。因而航天物都是被抽成真空後運進飛行器的。

    但航天服一旦被開啟使用,在空間站就不可能再被摺疊得較小,放進箱子運回來了。

    航天史上,曾發生過因硬塞而造成的災難。1971年6月,蘇聯“聯盟11”號飛船完成飛行任務後,搭載“禮炮1號”空間站的3名航天員返回。飛船原本只能裝載2人,但為了趕進度,3人未穿宇航服而擠在一起,硬塞進返回艙。結果返回艙壓力閥出現問題,3人血管爆裂,在1分鐘內死亡,工作人員開啟艙門時,發現他們全身浮腫,身體增大了1倍。

    所以,返回艙內應該儘量精減,相比於宇航員的安全,其他再貴重的東西都是不重要的。

    三、航天服在不斷更新換代之中,功能在不斷完善。

    在航天史上,航天服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

    1、1984年以前的“臍帶式”。

    小孩還在母親體內時,是靠一根長長的臍帶與母親相連,透過它來從母親體內獲得營養。

    “臍帶式”宇航服與此類似,透過服裝上一條長長的管道,宇航員從空間站獲取氧氣並與空間站進行交流。

    正如小孩怕臍帶纏頸一樣,宇航員在工作過程中,就怕“臍帶”纏繞或破裂,一旦這樣,宇航員就面臨危險。

    這樣的事件在航天史上真實地發生過:前蘇聯的“禮炮-6”空間站飛行期間,一次航天員羅曼年科出艙時,“臍帶”突然鬆開,眼看就要發生危險,同時出艙的另一名航天員格列奇科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他,兩人共用一個臍帶,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2、1984年之後的“行動式”。

    後來,科學家把氧氣、水、食物等生命保障系統整合在一起,放進宇航服中;把工作所需的通訊系統也放進宇航服;這還不夠,還給宇航服設計了一套噴氣系統,讓宇航員可以穿著宇航服在空中飛行。

    當然,宇航服還在不斷髮展完善之中,新功能不斷被開發,新技術不斷被引進,所以,舊的宇航服沒有必要運回來再次使用。

    四、“大國重器”花的不是錢,是一個個數字。

    10多年前,我曾現場目睹過一次土地拍賣會,在10分鐘不到的時間內,看著武漢光谷一塊不大的地塊,從6億一路飈升至13億!我不由感嘆,在拍賣會上,錢已不再是錢,而是一個個數字。

    而作為大國重器的航天器更是如此,國家的投入以10位數起步。在我們看來,3000萬已是天文數字,可相比整個工程,它不過是滄海一粟。

    當然,3000萬的說法不知源於何處,其可信度也不知有多高。但美國艙外航天服的成本卻是已經公開了的。

    這些製造於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服裝,當時的造價就達每套2200萬美元,約合1.5億人民幣。你再考慮一下幾十年來的通貨膨脹,其成本是多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鴿子老幼結合的飼養方法真的能養好鴿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