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時,明朝同時推出了更加嚴厲的海禁政策,朱棣的目的是把海外貿易壟斷到朝廷手上,斷掉民間海商的活路,阻礙域外勢力與國內聯絡,節約維穩成本。民間海商不能合法出海,只好走私,當嘉靖帝對走私也嚴厲禁絕的時候,最終導致武裝的走私商團倭寇出現,這樣的觀點正確嗎?
4
回覆列表
  • 1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嚴格地說,應該不是開放的表現,而是向外國宣場明朝的國威。

    因為此時明朝已經成立30多年,兇猛的蒙古勢力早就被趕出長城外不敢進犯,明朝的農業和社會經濟已經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成祖(朱棣)甚感得意,也自認為是奉天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外國人都來中國朝貢,當然明朝也有回贈禮品,同時也可發展“國際貿易”這種理念在15世紀是很超前,也算有深遠影響。

    但也有說明成祖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因為當時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以後,朱允文敗走無蹤,雖然自已霸業已成,但仍放心不下,這種說法也很有道理!

    因為當時發動政變的幾個主要人物:張輔、朱能、鄭和、侯顯、易信、沐晟、宋晟等,而鄭和就是其中一個,而鄭和的下西洋經歷了28年7次,即(1405一1433)年,每次出動船隻2O0餘隻,船員士兵每次也達2.7萬多人!看樣子絕非去訪問而是去找朱允文“打架”的。

    鄭和從南京出發,經歷30多個國家,其中有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享、真臘、古裡、暹羅、阿丹、左法爾、木骨都東等。

    但不管是出自何種心理,鄭和的下西洋對西方文化經濟,人民生活習俗是起著積極的瞭解促進作用,但明成祖(朱棣)的初衷絕非開放表現,而是向更多國家宣傳大明國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爾街的介紹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