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很扁。
在杭州,有個中國印學博物館,其中的藏品可能大大出乎那些受影視劇影響的人的意料。中國古代的印,大多很小,璽章也比較薄。
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玉璽,實際上都是後世發展出的形態。排除各類藝術作品臆測的干擾,從印學發展的角度來說,真實的璽章遠沒有目前看到的這些璽章這麼厚重。
真正的和氏璧加工成的傳國玉璽,應與圖上的情況類似,很扁,甚至比圖上還扁一些,而和氏璧又有一定厚度,因此可以進行加工製作。
真正的傳國玉璽,也絕對不可能有龍形之類。華人雖很早就有龍圖騰的崇拜,但是把龍上升到帝王階級專用一直要到漢代中期。和氏璧被加工為玉璽,按傳說來講,最遲不過秦初,因此不可能有龍形。
此外,和氏璧也未必有孔。雖然很多人以為“璧”中間有孔,但那也是漢代以後才形成的觀念。在漢代以前,“璧”是美玉的通稱,何況《韓非子·解老》裡早就說,“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和氏璧本就與其他常見的地攤兒貨有所不同,因為它太完美,沒人捨得破壞,所以根本沒打孔。
玉璽很扁。
在杭州,有個中國印學博物館,其中的藏品可能大大出乎那些受影視劇影響的人的意料。中國古代的印,大多很小,璽章也比較薄。
我們現在看到的各種玉璽,實際上都是後世發展出的形態。排除各類藝術作品臆測的干擾,從印學發展的角度來說,真實的璽章遠沒有目前看到的這些璽章這麼厚重。
真正的和氏璧加工成的傳國玉璽,應與圖上的情況類似,很扁,甚至比圖上還扁一些,而和氏璧又有一定厚度,因此可以進行加工製作。
真正的傳國玉璽,也絕對不可能有龍形之類。華人雖很早就有龍圖騰的崇拜,但是把龍上升到帝王階級專用一直要到漢代中期。和氏璧被加工為玉璽,按傳說來講,最遲不過秦初,因此不可能有龍形。
此外,和氏璧也未必有孔。雖然很多人以為“璧”中間有孔,但那也是漢代以後才形成的觀念。在漢代以前,“璧”是美玉的通稱,何況《韓非子·解老》裡早就說,“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和氏璧本就與其他常見的地攤兒貨有所不同,因為它太完美,沒人捨得破壞,所以根本沒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