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89940620193

    商鞅是戰國時代秦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商鞅是衛華人,原名為公孫鞅和衛鞅。後來,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改變了秦國積貧積弱的狀態,秦孝公認為秦國的逐步富強,與商鞅堅定不移的推行變法有密切的聯絡,為了肯定商鞅對秦國的貢獻,秦孝公15城邑給商鞅,以示對他的獎勵。就古人的姓氏而言,有多重含義,比如以商鞅為例。秦惠文王時期,商鞅被秦惠文王以極刑處死,並且殺害了商鞅全家,按說商鞅是沒有後人的,但是因為商鞅之前有封地,所以在商鞅封地內的後人,就有商姓一說。古人的姓有標誌居住地的含義,古人對於名字而言,一般是氏加名字。黃帝姓公孫,但是因為黃帝之前居住在姬水,所以黃帝以姬為氏,又稱姬軒。商鞅又名衛鞅,其中的含義是一樣的,商鞅在衛國出生和長大,按照古人名字的叫法,商鞅又稱作衛鞅。古人對於姓和氏分的很清楚,比如,商鞅,姓公孫,氏為衛,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漸漸融合了姓和氏的概念,成為了姓氏這一說法。

    商鞅在衛國生活,因為受到魏國政治家和改革家李悝的影響,商鞅對法家思想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即從衛國來到了魏國,在魏國宰相公孫痤的門下擔任管家一職。公孫痤去世後,商鞅認為自己在魏國沒有施展抱負的空間,就來到了秦國。後來,商鞅受到秦孝公的賞識,任命他為左庶長,商鞅變法成功,因此能獲得封地,秦孝公尊稱他為商君。

  • 2 # 使用者8817237084689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華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真得是公孫氏嗎?他到底是姓姬,還是姓衛?

    1、公孫鞅

    《資治通鑑·第二卷·周顯王八年》記載:“於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

    商鞅在《資治通鑑》中出場時的名字是“衛公孫鞅”。“公孫”真得代表“公孫氏”嗎?

    《史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路史》記載:“嗣少典國君,世為諸侯,後以公孫為姓。軒轅帝初名公孫,後改姬。”

    《會注考證》裡說,“《大戴禮·五帝德》無‘姓公孫’三字,未詳史公所本”,又引用崔述的說話,“公孫者,公之孫(公侯之孫)也”,認為公孫不是姓,也不是黃帝的姓。

    這說明,“黃帝姓公孫”一說存在爭議。

    《通志》記載:“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或跟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

    黃帝25個兒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並沒有公孫一姓。“或跟黃帝姓公孫,因以為氏”一說也有疑義。

    根據《廣韻》的記載:“封公之後,皆自稱公孫”。

    在春秋時期,許多諸侯國君的兒子,被成為“公子XX”。如,公子小白、公子虔、公子卬等,這些“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XX”。

    也就是說,“公孫”既不是商鞅的姓、也不是商鞅的氏,而是表明商鞅擁有衛國國君的血統。

    在所有“公孫”的後代中,有不少人以公孫為姓,所以,後世姓公孫的人,並非是哪一族一氏的後裔,而是代表先祖曾是某一位諸侯國君。

    商鞅到底姓什麼?

    2、衛鞅、姬鞅

    按《資治通鑑》記載:“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

    也就是說,商鞅是某一個衛國國君的後代。庶孫是相對於嫡孫而言,指國君妾媵所生之子及其後裔。那麼,商鞅的姓、氏應該和衛國的國君相同。

    衛國第一代國君是康叔封,姬姓,衛氏,名封,又名康叔、衛叔封。

    周文王姬昌的正妃是太姒,來自有莘氏,是夏禹的後代,生有10個兒子: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郕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

    姬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嫡九子,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弟。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為鞏固政權,實行分封制,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賢后代,姬封最初的封國是康國,故稱姬封為康叔或康叔封。

    周公旦平定殷商故土的叛亂之後,在原來武庚統治的地區建立了衛國,將平叛有功的姬封改封為衛國國君,故姬封又稱衛康叔。

    按照“以國為氏”的慣例,姬封最初應為康氏,改封為衛國國君後,應該改為衛氏。

    商鞅作為衛國國君的後裔,應該是姬姓、衛氏。因此,稱呼商鞅為衛鞅、姬鞅都是可以的。但是,姬鞅這一稱呼貌似沒有見到史書記載,未知其詳,推測於當時的稱謂習慣有關,其他姬姓封國的國君,也很少以姬姓稱名於世。

    3、商君

    《資治通鑑·第二卷·周顯王二十九年》:“秦封衛鞅商於十五邑,號曰商君。”

    西周和春秋時期,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的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然後“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這樣就建立起來了一個完整的、等級分明的封建系統。

    在這個系統裡,天子稱王,諸侯稱君。雖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他對於各個諸侯國並沒有直接統治權,不能干涉諸侯國的國內事務。同樣的,各諸侯國的國君也不能直接干涉各卿大夫封邑內的事務。

    進入戰國時代之後,分封制度逐漸崩潰。各國國君都傾向於採取集權制,加強了對於國內的統治。

    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封爵形式。受封的人對封地不再擁有獨立的統治權,只能收取封地內的稅賦,換言之,對封地只有經濟權力,而無政治權力,有的情況下甚至都不能世襲封地,受封者死後封地隨即被國家收回。

    這種新的封爵形式,既不同於西周春秋時期的諸侯,也不同於那時的卿大夫。這一時期,許多國君都相繼稱王,王已經不再是天子的專用稱謂,“君”也再是國君的專用稱謂,於是就用“君”這個字來指代這種新的封爵形式,這就是戰國時期的封君制度,它和西周春秋時期的五等爵是不同的。

    公元前346年,“衛更貶號曰侯,服屬三晉。”

    公元前320年,“衛更貶號曰君”。

    按《資治通鑑》的記載,公元前346年衛國國君把自己的稱號降到侯爵,服屬於三晉。公元前320年,衛國國君再次降低自己的稱號到“君”。此時的“君”已經不再是一國之君,不再對封地擁有獨立的統治權,僅僅是代表了封地的賦稅而已。

    商君應該是這樣的一種低於侯爵的爵位封號。

    4、商鞅

    商鞅的稱呼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親服,至今治強。”

    商鞅亡於公元前338年,時隔100年之後,李斯作為後人,稱衛鞅為商鞅,就是讓人明白,這個商鞅就是“受封商於十五邑”的衛鞅,是一種對歷史人物的簡化稱謂。

    衛鞅受封是公元前340年的事情,在《資治通鑑》第二卷中,公元前350年和公元前348年,曾兩次稱衛鞅為“商鞅”,此時,商鞅還沒有受封,應該稱呼衛鞅更準確。

  • 3 # 使用者1769680715264

    商鞅,名鞅,姓姬,衛氏,戰國時期衛華人,是某位衛國國君的孫子,因此又為公孫氏,入秦後因軍功被封於商,所以又為商氏。先秦時期,一個有多個氏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姓只有一個,而且不變。商鞅出生時,衛國已經衰弱,幾乎成為魏國的附庸。而且,魏國也經常干涉衛國國君的廢立。戰國時期,衛國僅剩下了濮陽一地。秦滅魏國後,把衛國遷到了野王,濮陽為秦東郡的一部分,但是秦始皇沒有滅衛國。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衛君角21年),秦二世廢衛君角為家人(普通百姓),衛國滅亡。商鞅雖然身為衛國的公族,但是衛國弱小,因此商鞅到了魏國謀求發展,投在魏相公叔痤的門下為中庶子。商鞅師從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學習法家之學。他的才能深得公叔痤的欣賞,臨死前向魏惠王推薦了他。但是魏惠王沒有采納他的薦議。時值秦國的秦孝公剛即位,向列國發布了求賢榜,商鞅西入秦。商鞅通過了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晉見了秦孝公。不久秦孝公採納了他的建議,進行變法。後來商鞅也屢建軍功,被封於商邑,因此號稱商君。不過,商鞅也得罪了一些人,包括公子駟,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公子駟繼位後,以謀反的罪名族滅了商鞅全家。不過,商鞅的措施並沒因此被廢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1省考資格複審審什麼?需要準備哪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