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共鳴有WHO
-
2 # 風雲天奇
1陸遜是名門望族,東吳有陸、朱、顧、張四大家族,陸家的代表人物就是陸遜和陸抗,這四大家族是東吳重要的政治與軍事力量。
2陸遜戰功卓著,陸遜的戰功很大,威望很高,聯合呂蒙打敗關羽,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石亭之戰打敗曹休,陸遜的四次北伐都成功了,可以說,陸遜活著的時候,東吳在軍事上,基本沒吃過虧。
3陸遜捲入了太子之爭,由於孫權的太子孫登過早去世,孫和和孫霸成為了太子的有力爭奪者,陸遜支援孫和,最後孫和和孫霸都沒有成為太子,加之有人趁機陷害陸遜,孫權誤信讒言,開始疏遠陸遜,並且不停的指責陸遜,導致陸遜鬱鬱而終。
總的來說,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陸遜是名門望族而且功勞太大,陸遜一生王侯將相全部擔任過,可以說是"出將入相",孫權害怕自己的兒子駕馭不了陸遜,所以他晚年才會對陸遜態度大變,可以說是孫權間接殺死了陸遜。
-
3 # 山中樵翁
因為陸遜參與了奪嫡之爭。這個是孫權不能忍受的。
陸遜作為一個非常有能力可以出將入相的人物,孫權對他肯定是既看重又有防範。並且陸遜還是出身江東士族。孫氏政權和江東士族的關係其實並不是特別好,因為孫堅屬於外來者,就像劉備集團和益州士族一樣。對於士族來說是沒有忠君愛國的觀念的。因為不論誰當皇帝都必須利用他們治理國家,所以不論曹操也好,劉備也好還是孫權也好對於自己統治區域計程車族都是既合作又防範的。
而陸遜這個人上馬能打仗特別是夷陵之戰破劉備、石亭之戰破曹休可以說是多次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這樣的人能力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孫權將皇位傳給哪個兒子是孫權自己的家事肯定不會讓外臣插手,特別是陸遜這種能力特別強計程車族大臣。自古皇子結交大將都是大忌,就像陸遜這樣參與奪嫡之爭(後來證明是別人誣陷)孫權肯定會不願意的。因為不論陸遜支援的人是不是孫權中意的都不行。如果兩個人中意的繼承人一樣那麼孫權那麼大年紀了身體還挺好皇子會不會等不及聯合陸遜造反?如果兩個人支援的人不一樣那更可怕了,陸遜會不會聯合自己支援的皇子和孫權支援的皇子鬥呢?所以陸遜必須死。
-
4 # 四川達州人
不是殺,是故意逼死。原因是孫權已經年邁,怕自己死後子孫控制不了局勢。
第一,孫家始終與四大家族有障礙
第二,陸家尤其是重點關照物件
第三,出於對孫策子女的防備
第四,撕破臉皮是孫權的最後手段
從組織形態來說,東吳政權是非常典型的世家結構,淮泗軍人與四大家族共同支撐江東,但孫權自始至終都試圖壓制四大家族的影響力。
自孫策開始,起家就只有父親舊部及賓客2000多人,因為得到周瑜叔叔周尚、舅舅吳景、大世家朱家的支援,才可能5年就席捲整個江東。
年輕的孫策做了一件無法挽回的事。
194年初,被廬江太守拒絕借糧的袁術命令孫策攻擊廬江,195年底,廬江太守陸康堅守2年終被攻破,隨後遭遇孫策的殘酷報復,陸康被虐死牢房,陸家宗族一百多人折損半數。
這是孫策的錯誤。畢竟陸康是中央政權的太守,保境安民是本分事。
陸康是陸家家主。其子陸績成為家主(陸遜是陸績侄兒,比陸績還大6歲,從小跟隨叔祖陸康)後被迫效力孫策。
懷橘陸郎~陸績
然而,孫策的祖母卻是陸家女。不論是親屬關係,還是同郡的鄉親關係,孫策作為袁術名義下屬,都沒有理由如此對待江東四大家族的陸家。
這是為何後來孫權將孫策女兒嫁給陸遜作為賠罪的由來。或說是觀察陸遜是否敢於報復孫策女兒也罷,但緩和雙方關係肯定是的目的之一。
可裂痕一旦產生,哪那麼輕易修復?
就是孫權自己也不信啊。
問題還有孫策和孫權,一直扶持支援自己的周魯布全等中小世家,甚至寒門呂蒙,乃至張紘張昭諸葛瑾這些外來戶,用以替換或壓制四大家族。
江東四英將的順序能說明問題,陸遜已是孫權無人可任大都督的被迫選擇。
但是,孫權的計劃沒有什麼效果。因為中小世家沒有底蘊,寒門更是不可能有效傳承,外來戶的諸葛家最終被滅族。
究其原因在於世家掌握著書籍,也掌握著世俗財富,寒門與小世家就連書都讀不到呢(不是沒錢,是抄都抄不到書),怎麼出仕當官呢?
為何世家不真正支援孫權?第一,孫家只是吳郡縣鄉豪強,先天差距四大家族兩個臺階。
第二,江東四大家族及其姻親佔據江東一半以上土地人口。孫權對外作戰,四大家族得承擔最多的錢糧與人力份額,收益卻是孫權與支持者獲得,四大家族就是傻子也不會支援孫權啊。
同樣被孫權壓制的張溫
所以,四大家族與孫權是完全無法調和的結構性矛盾到晚年,孫權越發不放心。自己死後繼承人無法控制局面,乾脆借太子糾紛故意冤殺丞相顧雍,逼死陸遜。徹底清除四大家族是做不到的,但弄死兩個領頭人,讓四大家族暫時蟄伏還是可以的。
被孫權故意殺死的丞相
可惜,四大家族忍了這口氣。笑看孫權死後諸葛恪、孫峻亂政,最終還是完全控制住了江東政權。
-
5 # 清水隱士
一、陸遜簡介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出身吳郡陸氏。東漢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命陸遜為東吳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領荊州牧[93]。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二、孫權不顧國家安危剷除陸遜的原因分析
陸遜作為大都督,又是戰功彪炳,自然會讓孫權想到“功高震主”,如果讓他長期在要職繼續擔任下去,恐怕會不利於自己的統治,但要是貿然撤掉他的職,很可能會引起騷亂,所以孫權最希望的就是陸遜主動辭職,可陸遜非但沒有,反而還做出了更過激的事情。大體如下:
(一)作為江東氏族領袖的陸家,憑藉其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在幫助孫權治理江東的時候,功不可沒。但也正因為如此,未免有功高震主之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南魯之爭結束後,被孫權殺死的多是那些江東和吳郡的本地土族,而像諸葛恪、呂岱、步騭這些人儘管也深度介入了太子和魯王的爭鬥中,但是他們都因為“流亡北士”的身份而得以倖免,不僅沒有受到遭到牽制,反而還升了官。
對於一個君王而言,繼承人的選擇決定著自家江山的命運,不可不慎,也因此會主動地為兒子掃清障礙。而在孫權晚年,陸遜等大臣非常擁戴太子,這本身就是讓孫權非常惱怒地事情。而且,因為陸遜的位高權重,孫權也擔心儲君登基以後無法掌控這些大臣,所以逼死了陸遜。陸遜在晚年卻來干預自己家族的立嗣之事,這令孫權很是煩惱。因為孫權已經打算廢了大兒子孫和,立孫霸為儲,而這時候陸遜又跑來支援孫和,和自己唱反調。並且陸家乃是江東名門,有著很大的威望,這時候孫權的那點芥蒂又復燃了起來。在此基礎上,孫權之後雖然立了幼子孫亮為太子,不過挑選的大臣卻是非江東本土士族的諸葛恪。而這,有助於之後的東吳君主順利掌握權力。
古代帝王最忌諱的就是臣子參與立儲的事情上,而陸遜偏偏自己往槍口上撞,以孫權的性格不弄死他才怪呢,所以陸遜其實並不是死在別人手上,而是死在了他自己的手上,面對孫權這樣的主公,如果陸遜能夠懂得及時隱退,也許就不會被殺死了。
(三)孫權哥哥孫策和陸遜親爺爺兄弟陸康之間的舊怨。話說當年袁術缺糧草,就去江東找陸康要糧,但陸康覺得袁術是叛逆之輩,一直不給糧草,袁術大怒,發兵攻打之,他所派去的將軍就是孫策。孫策和陸康之間的這場大戰繼續了兩年之久,最後陸康被擊敗,陸氏一百多口死了一半。也正是這一段血海深仇,使得他們之間一直有隔閡,沒辦法成為真正彼此信賴的君臣。
回覆列表
根據《三國志》記載,陸遜是捲入了孫權孫和父子的爭鬥中,鬱悶而亡的,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孫權孫和父子關係惡化後,孫和的役使曾藏於孫權的床下,監聽到孫權和楊竺談論想以孫霸為儲之事。孫和恐懼,於是秘密召見親信陸胤,請他乘到武昌的機會請族父陸遜為自己出面申辯。而太子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互通訊息。陸遜聽二人言,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又請求進京面見 。孫權發覺禁中語漏洩,先後將楊竺、陸胤、吾粲收監審問。陸遜雖未立即被一同問罪,也被遣使寫信責備打聽宮中機密。在獄中,楊竺招供陸遜二十條罪證,陸胤又對孫和的存在不發一言 。陸遜終不勝憤忿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