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短暫的時光1
-
2 # 暖冬0202
口瀑布位於黃河中游秦晉峽谷之中,河西屬陝西省宜川縣壺口鄉,河東與山西省吉縣相接,是中國僅次於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壺口兩岸,蒼山挾持,萬里黃河至此,河床由300多米寬突然收縮到50多米,浩淼的黃河水驟然收成一束,從30多米落差的黃河壺口飛流直下,奔洩於十裡龍槽。因其形狀似一把壺的口子,故而得名。壺口瀑布氣勢壯觀,周圍自然景觀奇特,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
壺口瀑布處於秦晉峽谷的南段,南距龍門約65千米,孟門5千米。河西屬陝西省宜川縣境,河東與山西省吉縣相連,是中國一處大型峽谷瀑布景觀。
壺口一帶,黃河西岸下陡上緩,狹谷谷底寬約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龍王坡坡高約150米,崖岸很陡,龍王坡以上谷形展寬,谷坡平緩,黃河的橫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態,在龍王辿以北,河幅寬度和狹谷寬度一致。
壺口瀑布地形地貌特徵
在黃河尚未形成統一的水系之前,秦晉峽谷地帶當時大部分是注入三門湖的一條內陸河流。
汾渭地塹在形成過程中,由於在不同地段和不同時段的差異性下降,因而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深淺不一且彼此分隔的湖泊,象臨汾、運城以及關中地區等自第三紀以來到第四紀初期,主要為湖泊、沼澤環境。特別是到上新世末,隨著汾渭地塹張裂系的形成,湖泊規模越來越大,早更新世時,在現今的陝、晉、豫3省交界處,包括陝西關中地區。山西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毗連的一塊地方,形成一個面積約2.3萬平方千米的湖泊一山門湖這個古潮就是關中、臨汾—運城、靈寶—三門峽諸盆的前身,三門峽湖區的沉降和周圍地區的抬升,加速了秦晉古河道的加深和延長。秦晉峪谷和壺口瀑布就是在這樣的古地貌基礎上逐步形成。
壺口瀑布的形成和發展,是河床上裂點發展和移動的結果,裂點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最典型的裂點就是瀑布,因為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因此,瀑布必須有一層堅硬岩石所成的“造瀑層”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蝕而使瀑布變為急流。瀑布的下面即有由瀑布衝下所成的深潭。如果造瀑層被蝕後退,那麼瀑布前方就會形成一個不長的峽谷,表示瀑布不斷後退的結果。壺口瀑布的地形正是這樣。孟門曾經是壺口瀑布過去的位置。由於溯源侵蝕,裂點不斷沿河向上遊推移,瀑布下的深潭延伸成原河槽中的小河槽——即“十里龍槽”。如今這段黃河的裂點已到達龍王辿,即今之壺口瀑布;而孟門就是較近地質時期裂點後退與河流下切時遺留在河床的兩個石島。
壺口瀑布、十里龍槽乃至孟門石島,都是黃河水流沖刷出來,而水流的侵蝕作用,受區域地質構造、地貌、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的控制,不同時期由於受各種自然條件的綜合影響,壺口瀑布朔源遷移的速度與“龍槽”上延的速度不同,多年來瀑布跌水以每年3—4釐米的速度不斷向上遊退移,龍槽也以同樣的速度向上遊延伸。
地貌特點
陝西宜川縣和山西吉縣,均在黃土高原地區,其地貌型別以碎黃土塬為主,僅在黃河谷地兩則狹窄的地帶形成薄層黃土覆蓋的石質丘陵。
宜川的破碎塬主要分佈在雲巖河兩側和仕望河流域,塬面海拔1000—1400米,由西向東微傾,完整的塬面已遭破壞,被溝谷分割成一些小塊塬地,其中牛家佃塬、閣樓塬、高柏塬等面積較大,隔黃河與山西的吉縣破碎黃土塬遙相對應。破碎塬的下伏基岩古地貌系黃河干流後來穿過的一個山間盆地,上新世紅土和早更新世黃土多被剝蝕,中更新世的厚層黃土奠定了黃土塬的基礎,後期又有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堆積,在繼承性河溝和現代沖溝作用下,逐漸成為破碎黃土塬。塬面不僅破碎,而且由谷緣向塬的中心部分,相對高差可達100—120米。如牛家佃塬東西寬數千米,南北長几十千米,由緩傾的階狀向主溝過渡,坡度由塬中心1—3度,向塬邊增至10—15度,由於塬區河流皆匯於基準面很低的黃河,因而各種侵蝕作用都比較活躍。
黃河兩岸狹長的帶狀地區,為薄層黃土覆蓋的石質丘陵,壺口一帶出露的基岩主要是三疊紀的砂岩和頁岩,其上覆著薄層的不連續的黃土,黃土厚度為0—40米。各處不一,丘陵頂部分呈梁、峁狀,頂面高程一般為海拔1200米左右,與外圍的破碎塬面的高程相近,高出黃河谷底400—500米。由於這裡緊靠黃河峽谷,黃河的強烈下切,使其沿岸交流也隨之強烈下切,因而將沿岸地表分割得支離破碎,形成覆蓋著薄層黃土的石質丘陵。梁、峁起伏,溝谷深切。除梁、峁下部基岩裸露外,有些地段上覆黃土已遭剝蝕,基岩直接外露,呈現出一種基岩殘丘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