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六和麥田

    中化經典文化對人的影響就是一個浸染的過程

    是不是集中學,這對文化的魅力而言,是否有決定作用呢?集中學習,是我們班級授課制一樣,有其弊端,自然也有其優勢,這是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如果有充足的師資力量,可以把這個集中的物件數量上可以減少,減少到小班化的狀態會更好一些,當然一對一的輔導,也許更能得到很多人的認可,但也不是萬優的。但是,有的時候就需要很多很多的人一起學習,不僅有氛圍,還更有浸染力。

    其次,一天幾堂課的問題,如果教學設計好,不僅學得到位,練習到位,一天一堂課也是相當不錯的。時間的長短也不會是重要的因素,關鍵是在一定時間之內所做的事情,怎麼做這個事情才是關鍵。對於中化傳統文化的經典,並不在學多,而在於學習精要,真正發自己內心的感覺到文化的魅力,感覺到中化傳統文化的積澱。

    因此,我們一定要審視一下“有用”,如果是為了考試,那麼可以把那些考點知識進行梳理,讓學生背下來就行了;如果是為了提升孩子的修養,那麼每天深入學習理解一兩個金句就行了,然後在長時間的積澱中,才能慢慢地顯化出來;如果是為了擺擺樣子,做做秀,不管怎麼組織,都可以拍下照片,做一些宣傳照片就行,甚至可以更誇張一點,讓孩子穿上漢服,然後也搖頭晃腦地誦讀就好了,也就達到目的了。

    其實,在我看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不能功利,而應該是一個浸染的過程,有了浸染,再加上孩子在今後生活道路上的感悟,那麼在孩子身上的文化積澱,就是我們所期待的。

    學習,本來就是一個慢而長的過程,每天堅持一點點都是相當不錯的,這是個人見解!

  • 2 # 方寸硬行

    個人認為,這兩年在校園裡到處興起的“國學”運動其實很大程度上是有“秀”的成分的。

    廣義上,國學指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易學、術數、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範疇。

    狹義上,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我們現在流行的大家都在學的國學,應該指的就是諸子百家尤其是傳統儒學的部分!

    顯而易見,我們倡導國學非常好!尤其是習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讓華人對傳統文化更進一步認識,並且去應用,去傳揚真的是很大的功德!那我為什麼要說“秀”呢?

    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其實學校裡邊從來不缺少國學教育!從小學開始每一本語文教材都有大量的誦讀篇目,孩子們學習這些經典,背誦,寫作時應用。這就是最好的國學學習了。難到錄成影片就是學,為了完任務集中在一起掛個條幅拍好照片就是學?別人看不見就不叫學?

    國學學習應該是全社會興起,每個人用積極的心態去學,但是很明顯這個好的學習運動讓一些角色頭疼不已,不搞不成,搞又不知怎麼搞,怎麼辦?進校園呀!孩子們穿著同樣的衣服,在一個城市的廣場,學校禮堂,教室,夕陽下,朝陽中,各種角度,各個地方齊聲誦讀,錄成影片,交上去。

    ……

    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 3 # 南山劉向雄

    國學要談"有用"與否就功利了,該說的是"受用"。

    學習國學,是一種文化的浸染和積澱,會在個人的為人處世中無意識地表現出來,"受用"的程度來自於個人的反省和領悟。

    因而,全體學生都去上兩堂"國學課",則不必去追究是否有用,多瞭解一些國學常識,多熟悉一些國學文化,對於文化的傳承是"有用"的。這些時間的"浪費",也許以後就能慶幸自己有過這麼一段學習國學的經歷。

    另外,國學講座的內容不一定都是講解經典,我開課有時候還會講到常用中草藥的識別、餐桌禮儀、當地民俗、國際形勢以及心理學等內容,侷限於經典反而會限制學生的視野。

    只要不是作秀應付檢查和招生,學生實打實地瞭解到課本之外的世界,我相信,這就有用了!

    多謝閱讀!

    祝您愉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齊通寶只有倆枚?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