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的思路似乎有些清奇,不過從絕對上來說,倒也不是不能有“還有少女心”這種可能性。
我想大致上對於一部作品的喜歡最終還是會落實到對人物的喜歡上的,即使不是說非得劇中所有人物都討觀眾喜歡(而且真的這樣做了似乎反而會顯得有些單調),但如果劇中連一個能讓觀眾喜歡或者說願意引起共鳴的角色也沒有的話,事情似乎也會變得比較糟糕。
我記得很早以前,我突發奇想地問了朋友一個問題:你說,抖S是更喜歡抖S呢,還是更喜歡抖M呢?
朋友一開始並不理解我這句話的意思,於是我繼續解釋:如果抖S不喜歡抖S,那麼抖S為什麼會成為抖S呢?但如果抖S不喜歡抖M,他們又為什麼更願意在人群中搜索抖M呢?
朋友甩我一記白眼,說我沒事找事。
好了好了,開個玩笑的,不過依個人拙見,對於動漫角色的喜歡,應該也大致可以分為2種:一種是憧憬型,一種是喜愛型。前者意味著我們敬佩這樣的角色,我們自身希望朝著這個角色的方向前進,或者我們希望自身也能擁有其身上的某種品質。後者則更趨向於簡單的“我喜歡”,但內心不會產生“我也要成為那樣的人”的念頭。
換句直白的話說,身為男孩子,喜歡看可愛的女孩子有錯嗎?
何況,童年期,變幻亮眼的動畫畫面和誇張富有想象力的劇情本來就具有超出普通日常事物的吸引力。且當時能夠選擇的片源也確實不能算的上多,因此看到美少女戰士這種程度的,被吸引過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文:JOJO
題主的思路似乎有些清奇,不過從絕對上來說,倒也不是不能有“還有少女心”這種可能性。
我想大致上對於一部作品的喜歡最終還是會落實到對人物的喜歡上的,即使不是說非得劇中所有人物都討觀眾喜歡(而且真的這樣做了似乎反而會顯得有些單調),但如果劇中連一個能讓觀眾喜歡或者說願意引起共鳴的角色也沒有的話,事情似乎也會變得比較糟糕。
我記得很早以前,我突發奇想地問了朋友一個問題:你說,抖S是更喜歡抖S呢,還是更喜歡抖M呢?
朋友一開始並不理解我這句話的意思,於是我繼續解釋:如果抖S不喜歡抖S,那麼抖S為什麼會成為抖S呢?但如果抖S不喜歡抖M,他們又為什麼更願意在人群中搜索抖M呢?
朋友甩我一記白眼,說我沒事找事。
好了好了,開個玩笑的,不過依個人拙見,對於動漫角色的喜歡,應該也大致可以分為2種:一種是憧憬型,一種是喜愛型。前者意味著我們敬佩這樣的角色,我們自身希望朝著這個角色的方向前進,或者我們希望自身也能擁有其身上的某種品質。後者則更趨向於簡單的“我喜歡”,但內心不會產生“我也要成為那樣的人”的念頭。
換句直白的話說,身為男孩子,喜歡看可愛的女孩子有錯嗎?
何況,童年期,變幻亮眼的動畫畫面和誇張富有想象力的劇情本來就具有超出普通日常事物的吸引力。且當時能夠選擇的片源也確實不能算的上多,因此看到美少女戰士這種程度的,被吸引過去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文: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