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奭在做太子的時候,曾與父親圍繞治國方針發生過一場爭論。他長於深宮,熟讀經籍,老師都是一些飽學儒生。受其影響,劉奭柔仁好儒,而當時劉詢任用的官員大多精通法令,用刑過重,因此劉奭心中有些不滿。
一次,劉奭在侍奉劉詢用膳時,抱怨道:父皇刑罰太過於深重,應該多用儒生治國。
不料,劉詢勃然變色:我漢家自有制度,本就是王道與霸道並用,怎能像周朝那樣純用所謂的禮義教化呢?況且俗儒不識時務,喜歡厚古薄今,使人分不清何為名,何為實,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
在這裡,劉詢說出了一句大實話。帝王治理天下,既要用儒家,也要用法家,儒家是面子,法家是裡子,從來沒有隻靠道德說教就能治理好天下的。
事後,劉詢嘆息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政治經驗豐富的劉詢已經意識到,如果讓偏好儒家的太子即位,必將導致漢王朝的衰敗。武帝以後,帝國雖然表面上獨尊儒術,但其實是外儒內法,霸王道雜之。真正信奉儒學者並未掌握權力居於朝堂之上,只有那些緣飾儒術、內行法術者才真正得勢。
那麼王道與霸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王道是儒家的主張,強調仁和禮。在治理國家時,講究以德服人,以禮讓人,大家都守規矩了,社會當然安定有序,皇權自然可保千秋萬代。霸道是法家的主張,強調法和刑。在治理國家時,講究依法辦事,對於守法之人不吝重賞,對於反抗之人不惜重罰。它推崇強權、謀略、功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久而久之,國家自然強大無敵。
劉奭在做太子的時候,曾與父親圍繞治國方針發生過一場爭論。他長於深宮,熟讀經籍,老師都是一些飽學儒生。受其影響,劉奭柔仁好儒,而當時劉詢任用的官員大多精通法令,用刑過重,因此劉奭心中有些不滿。
一次,劉奭在侍奉劉詢用膳時,抱怨道:父皇刑罰太過於深重,應該多用儒生治國。
不料,劉詢勃然變色:我漢家自有制度,本就是王道與霸道並用,怎能像周朝那樣純用所謂的禮義教化呢?況且俗儒不識時務,喜歡厚古薄今,使人分不清何為名,何為實,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
在這裡,劉詢說出了一句大實話。帝王治理天下,既要用儒家,也要用法家,儒家是面子,法家是裡子,從來沒有隻靠道德說教就能治理好天下的。
事後,劉詢嘆息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政治經驗豐富的劉詢已經意識到,如果讓偏好儒家的太子即位,必將導致漢王朝的衰敗。武帝以後,帝國雖然表面上獨尊儒術,但其實是外儒內法,霸王道雜之。真正信奉儒學者並未掌握權力居於朝堂之上,只有那些緣飾儒術、內行法術者才真正得勢。
那麼王道與霸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王道是儒家的主張,強調仁和禮。在治理國家時,講究以德服人,以禮讓人,大家都守規矩了,社會當然安定有序,皇權自然可保千秋萬代。霸道是法家的主張,強調法和刑。在治理國家時,講究依法辦事,對於守法之人不吝重賞,對於反抗之人不惜重罰。它推崇強權、謀略、功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久而久之,國家自然強大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