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麵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面具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象徵純潔。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象徵威嚴。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象徵柔順。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的,象徵其兩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表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製,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 地區 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甘南藏戲誕生於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從藏族民間舞蹈、民歌、僧歌演變而來的。藏戲在甘南普遍流行開來,並傳至四川的甘孜、阿壩一帶以及青海黃南自治州等方言區。
簡介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麵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面具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象徵純潔。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象徵威嚴。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象徵柔順。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代表吉祥。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的,象徵其兩面三刀的性格。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表示壓抑和恐怖。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製,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樸實敦厚。 地區 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又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故又稱“拉卜楞藏戲”。甘南藏戲誕生於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從藏族民間舞蹈、民歌、僧歌演變而來的。藏戲在甘南普遍流行開來,並傳至四川的甘孜、阿壩一帶以及青海黃南自治州等方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