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是臺灣知名演員、歌手劉若英初次導演作品,於4月28日公映,首日票房即達到2.85億元,領跑“五一”檔。不過,隨之而來的是《後來的我們》退票風波所引發的廣泛質疑。
5月2日,阿里影業旗下淘票票在官方微博上釋出《說真話不容易,做平臺有擔當——淘票票關於五一檔期異常退票情況的說明》,稱從退票率和改簽率來看,《後來的我們》的售票資料的確存在無法合理解釋的異常。淘票票稱,如果在影片預售階段,透過虛假購票來粉飾預售資料,欺騙影院達到提升排片目的,在排片佔比衝高之後再大量退票,這已經不只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嚴重的涉嫌商業欺詐行為,應嚴厲追責。
回覆列表
-
1 # 雜談影視
-
2 # 希熱寧立恆
實話說,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作為近兩年發展起來的新興平臺,本身的規則漏洞才是 此次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商人的本質特性是逐利的。用馬克思的話說: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對於國內電影市場來說,無論是法律還是行業規則都無法杜絕甚至是禁止這類逐利行為,畢竟存在的誘惑實在太大,不是你幾個大平臺或者是院線能讓他止步的,畢竟面對一夜暴富,誰會願意長久辛苦經營?今天有人利用這個規則漏洞大發橫財損人利己,明天就有其他人利用其他規則來一夜暴富。光靠事後的追究和譴責是無法有效遏制這類事件發生,所以建立健全市場規則,從法律角度進行嚴格規範才是根本治理方式。
本次事件對影視行業的直接影響就是加速行業規則的有效建立,甚至是法律規範,潛規則的東西屆時將慢慢裸露,平衡最後分利!
謝謝邀請!《後來的我們》是臺灣歌手劉若英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截至目前票房已經突破九億元,我感覺電影片名跟劉若英的代表作歌曲《後來》有延伸聯想,這也是廣大影迷去影院支援她的原因之一吧,我們先不說電影的好壞,就在剛上映幾天就出現了退票風波,我感覺此事不那麼簡單,要麼是故意有人為之,要麼就是本身的炒作,故意有人為之不難理解就是眼氣她的票房,而本身的炒作無非就是想加大此電影的影響以獲得更高的票房,也有博同情心的一面,所以退票風波後不久就遭到電影局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