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75343836

    首先牛頓力學描述的是低速宏觀的物體,而狹義相對論描述的是高速微觀的物體,這兩者不相矛盾。

    雖然牛頓力學在現代物理學面前已經不再是權威,但是高中物理學中還是重點的學習知識點,而且,牛頓力學在速度遠低於光速的宏觀世界適用的很完美,而人類社會不就是處於宏觀低速的世界嗎?所以牛頓那一套理論也很有用武之地。不能說相對論否定了牛頓力學。不管是牛頓力學還是相對論,都是對自然世界的不同量化而已,只不過相對論更接近大自然的真相。

  • 2 # 元維

    我是民間科學哲學土匪,謝謝邀請登門拜訪。相對論與牛頓力學根本不是相互矛盾的關係,而是兩個科學系統的問題。首先,牛頓力學與其他經典物理學理論之間,相互聯絡,自成體系。所以堪稱經典物理學理論。而相對論完全是另一個科學系統的問題。在這個系統中,相對論就是孤立的存在著,根本找不到同類,和經典物理學理論,也搭不上邊,對不上號。最多隻能算半個科學。但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科學發展空間。這也是經典物理學無法比擬的。不過對於相對論這個系統空間的問題,目前科學不清楚。所有的生搬硬套,最終結果都是徒勞的。到了晚年的愛因斯坦也有所察覺,所以才提出來要建立大統一科學理論。後來,他在給女兒的一封遺信中曾這樣寫道。愛,是宇宙中的一種能源,只是目前科學還不知怎樣去使用她或他。 今天看來,當時能夠想到這一點,真是令人感嘆不已!

  • 3 # 科普新視界

    不矛盾!

    二者的適用範圍不同,牛頓定律適用於低速運動物體,而相對論則是涵蓋所有運動速度,當然也包括低速情況。

    而洛倫茲變換完美的完成了從牛頓定律的俠義相對論的連線,從而統一了高速和低速。

  • 4 # tongfu85665780

    牛頓力學與相對論有矛盾。

    二者都以物體運動為研究物件,以大量觀測事實為依據,但出發點不同。

    牛頓注意到各種物體處於相互作用中,即有力的存在,因而運動各不相同,於是假設,在沒有外力情況下,物體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這是假定物體最小速度為零,並從此出發研究運動。因為現實中沒有物體不與他物發生作用,所以孤立靜止物不存在,後來,人們發現,靜止,其實是相對靜止,即處於參照系中的靜止,絕對靜止不存在。以太也被實驗否定。

    愛因斯坦反過來,從物體最大運動速度是光速而光速又是有限的這樣的觀測事實出發,研究不同物體的相對運動。相對論直接依賴觀測事實,不再需要假設,也就不必尋求第一推動力。

    再後來,人們發現,觀測本身也是一種相互作用,這種作用依賴於光,對宏觀物體影響不大,對於極微小物體不然,光子的限制突顯出來。極小空間高速運動的極小粒子不透過光怎麼實時觀測?它們各自屬性及運動方式又怎樣才能得知?一門新學科產生。

    量子論簡直不關注靜止,牛頓力學在這裡作用很有限,對觀測的限制,使相對論也顯得束手束腳。

  • 5 # 綠水青山48936175

    絕對空間不是絕對靜止而是絕對無物,絕對的無物就不存在靜止運動這個問題。絕對靜止就是沒有了宏觀運動全方向速都為0速,其實地面上的兩塊石頭與絕對靜止也有類似性這也是靜止與勻速人是感受不到區別的,將兩石頭的所有宏觀運動都排除了它們就處於絕對靜止狀態了。萬物都運動是事實,但由牛力學也可得到絕對靜止的物體,因為物體可以被任意加速減速,未來科技完全可以製造一個絕對靜止的飛行器,只與光速上限論就是荒謬的胡說了。

  • 6 # 單少傑

    不矛盾,牛頓力學可以看做是相對論在低速下的版本。

    在相對論的各種公式中都有一個重要的係數——洛倫茲因子,又稱相對論因子。大小是c/(c^2-v^2)^0.5。其中的c是光速,v是物體的速度。這個係數可以用來計算相對時間、相對速度、相對質量等物理量。

    在牛頓力學中,物體的速度遠小於光速,如果按照相對論的計算方法,c^2-v^2≈c^2,洛倫茲因子也就約等於1,這時候的相對速度可以用簡單的加減來運算,相對時間、相對質量也都與靜止時候的時間、質量差不多,也就是說在低速下,相對論和牛頓力學幾乎是一致的(其實還是有差,但是太小了,已然忽略不計了)。

    而在以極高的速度運動的物體上(這個速度甚至可以逼近光速),相對論效應就不能再忽視,否則一些物理現象就無法解釋了,這時候牛頓力學就會計算出一些與實際觀測不一致的結果,也就是說,牛頓力學在此情況下不再適用了。

    所以說,在小於光速的任何速度下,相對論都是可用的,只是為了滿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們習慣用它的簡化版本,也就是牛頓力學來計算,而在高速情況下,因為牛頓力學已然出現了問題,我們只好適用相對論。

  • 7 # 穿插游擊隊

    無論在任何時候,決定一個物理理論是否正確的最高標準都是——實驗。牛頓力學之所以在微觀與高速狀態下不適用,是因為有相應的物理實驗否決了它。

    1865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從著名的“麥克斯韋方程組”中推匯出光是一種電磁波,隨後得到實驗證實。當時的理論認為光是在一種名為“以太”的介質中傳播,以太的參考系就是絕對靜止的參考系,測定出實驗室中光速隨地球運動速度變化而產生的變化,就可以得出地球相對以太參考系的運動,來證明以太的存在。但令人驚訝的是,1887年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恰恰得出了光速不隨地球運動變化的結論,從而否定了以太也就是絕對靜止參考系的存在。之後,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著名的“狹義相對論”,認為“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慣性系下均保持不變”,以及“無論何種情況,光在真空中總是以確定的光速c傳播”。在這種時空觀下,假設某地有兩個人A與B,A向前發出一束光,A測得光速為c=299792458m/s,B立刻相對A以299792457m/s的速度向光追去,那麼在B看來,光速是多少呢?也是299792458m/s。這種違反直覺的時空觀成功解釋了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其推匯出的一系列有趣的物理現象與公式,如“尺縮”“鐘慢”以及“E=mc^2”,後來也一一得到證實,從而最後在高速情形下取代了牛頓力學。

    1911年,英國實驗物理學家盧瑟福進行了α粒子散射實驗,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即電子繞原子核作軌道運動。但這個模型有一個缺陷就是根據經典電磁理論,電子在運動過程中會不斷髮射電磁波,從而迅速損失能量,最終掉到原子核裡面去。之後玻爾、德布羅意、海森堡、薛定諤、玻恩、狄拉克等人建立起的量子力學理論則很好地解釋了這個問題。量子力學理論認為,在進行觀測之前,電子以波函式的形式存在,空間各點的波函式值確定了電子的狀態。換句話說,電子不是存在於空間某一處,而是每一處。在觀測之前,是每一點的波函式在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從而不斷演化。觀測導致波函式坍縮到某一點則是一個機率問題,在某點觀測到電子的機率正比於這點波函式的模平方。在量子理論中根本沒有所謂軌道的概念,從而經典理論推出的原子崩潰現象根本不會發生。量子力學理論的大獲成功標誌著牛頓力學在微觀領域的折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基層工作八年,如何調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