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咔咔咔11w9

    一、藝術構成的農村縮影

    一部文學作品的成就是與其寫作背景分不開的,而《生死場》也是如此。

    蕭紅寫作時,正值抗日高潮,其時東北三省已經淪陷,華北形勢也是處於危急關頭。蕭紅由哈爾濱出走到青島卻發現華北也是危急萬分,由此蕭紅自然是深受其影響,作為一個愛國者,面對此時嚴峻的形勢,蕭紅湧起了寫作激情,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寫出一部充滿著生活真實感和時代精神的作品。

    蕭紅對於當前的形勢並沒有作正面的描寫,而是選擇了另外一個角度——農民,而且還是一個偏僻農村裡的農民。《生死場》所寫的農民的艱辛生活正是以一個區域性群體作為側面來反映整個時代的背景。全書共有十七章,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村莊發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

    在結構的處理方面,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在前十章中採取白描的手法深刻細緻地表現出農民生活的貧困、落後與愚昧。農民日以繼夜地幹活,卻過不上好的日子,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其辛勤得來的勞動成果卻被地主階級無情地殘酷壓榨。

    即便如此,受盡折磨和艱辛的農民們還是不敢大規模地反抗地主階級。如農民趙三,因為地主加了地租,進一步加劇了家中的貧困而揚言要殺掉地主階級的二爺,併為此做足各種準備,最後卻因為錯殺小偷犯事,被二爺“說了好話”而免罪。為此趙三卻覺得欠下二爺一分恩情,覺得“人不能沒有良心”而時常送些東西給東家,導致最後“地租就這樣加成了”。這就充分反映出民國時期的農村封建現象是根深蒂固,農民具有愚昧軟弱的奴性,遭受著重重壓迫逐漸淪為麻木的生產機器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集思廣益,關於共享助力車的使用,大家有什麼好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