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樂觀德溫1q6

    1.戲說的原因: 由於李白借給皇帝寫詩之機,讓楊國忠研磨、高力士脫靴。楊、高二人懷恨在心,經常在唐玄宗面前詆譭他。更有高力士借李白給楊貴妃寫的詩:“可憐飛燕倚新妝。”是暗喻楊貴妃會有趙飛燕一樣被打入冷宮的結果,進行挑撥,使得楊貴妃怨李白深入骨髓,在唐玄宗那裡不依不饒,致使唐玄宗下決心“賜金放還”李白。 2.考證的原因: 事實上,促使李白離去的原因,與高力士無關。歷史上對高力士的評價,決不是戲劇和小說裡描述的那樣。真正的高力士是個作為行事端慎的人,一直好評如潮。他自稱:“供掃酒之餘,遂蒙侍從之顧,扶戴明皇,逼畏艱難,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誠,事必記心,言無漏口,日慎一日,將二十年。”故有的史書稱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 李白是一個驕傲的人,無論如何也不會安於翰林待詔這個位置,安於待從文人這樣一個角色。他想成為名副其實的宰輔之臣,施展自己的才華,讓玄宗刮目相看。而翰林待詔這樣的職位是無法實現的,偏偏玄宗皇帝心裡,只是把李白當作一個舞文弄墨的詩人供奉而已,這正是李白的難言之隱。 與此同時,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謗,李白內心很糾結。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譭,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至妙。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雲天屬清朗,林壑憶遊眺。或時清風來,閒倚欄下嘯。嚴光桐廬溪,謝客臨海嶠。功成謝人間,從此一投釣。” 在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玄宗順水推舟准許他的請求“賜金放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1款挑戰者900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