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46086824486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必須迴避君主、尊長的“名諱”的一種要求,通常只限於君主、尊長之本名,其字號則無必要。 例: 避諱之俗夏商時已有之,證據是《山海經》中往往把夏後啟寫作夏後開,這就是夏人避諱的例項。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於是把楚地改為“荊”。   呂后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   漢文帝名叫劉恆,於是把姮娥改名“嫦娥”,把恆山改為“常山”,齊國權臣陳恆於是也就成了“田常”。   漢武帝叫劉徹,漢初有個知名辯士叫蒯徹,史書上就改稱蒯徹為“蒯通”。   漢宣帝名劉詢,故荀子在漢代成為“孫卿”。   漢光帝名叫劉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漢明帝叫劉莊,當時竟把《莊子》一書改稱為《嚴子》。   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構,為避“構”字而牽及“夠”等字達五十多個!   宋欽宗名趙桓,故齊桓公宋代成為齊威公。   王嬙字昭君,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   晉簡文帝鄭後小字阿春,用作書名的春秋改為“陽秋”。晉人孫盛所撰史書因名《晉陽秋》。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觀世音略稱為“觀音”,民部改稱為“戶部”。   女真族唐時服屬於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諱,嘗改稱為“女直”。   唐代宗名豫,薯蕷曾經改名為“薯藥”;宋英宗名曙,薯藥又改名為“山藥”。 也有不願說出或聽到某些會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兒。例:舊時迷信,行船的人避諱‘翻’、‘沉’等字眼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石斛能和土豆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