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鴻一現

    這個問題,上中學生理衛生課的時候,並沒有講,因為忌諱。但,當時我很好奇,後來翻閱了一些歷史文獻,有了點印象。

    在遠古的時候,衣不蔽體,只是簡單擦拭一下。後來,隨著歷史進化,有了各種簡易的處理,有的用木棍表面纏繞一些粗布,然後夾在兩腿之間,以防廢血流出來,一般要準備好幾塊,迴圈換洗。大多用於平民,不僅不衛生,也妨礙走路,很容易感染病患。

    一些富貴人家,是用絲綢縫製類似內褲的東西,每次用完可能就不要了,可普通女子沒這個條件。

    也有用布條縫製成條狀口袋的,並裝入草木灰,也有加入細沙的,用於吸附血液。口袋的兩端用粗線連起來,拴在腰間。

    條件差的還有用草紙的。

    古埃及人,用紙莎草做成衛生棉條,古希臘人用棉布包裹棉絨製成棉條。古羅馬人穿羊毛護墊和棉塞。

    中世紀曆史學家艾米·許可寫道:找一隻蟾蜍,在鍋裡燒一下,然後將灰燼放在靠近陰部的小袋中,可以減少血量……

    一戰期間,一名美國女護士用繃帶和醫用棉布做出了最早的拋棄式衛生巾,大大方便了女性。

    很多歷史在不斷進化中演變,我們為今天擁有的幸福,感恩,感恩那些為我們製造方便的發明者,發現者。他們是歷史的功臣。

  • 2 # IX小白在此間

    1.中國古代的女性用衛生帶。條件稍差的用草木灰混合棉製成的草紙使用。

    2.古埃及人用柔軟的紙莎草做衛生棉條 同時,古希臘人用棉布包裹棉絨製成衛生棉條(他們也將棉塞用於避孕)。 古羅馬人就穿羊毛製成的護墊和棉塞。

    3.中世紀的歐洲人燒蟾蜍以輕月經的量

    9.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衛生巾

    法國護士意識到,他們用在受傷士兵身上的一次性纖維素繃帶吸收的血液要比棉花吸收的要好,並開始在服役期間使用它們。

    幾個使用類似材料的一次性墊品牌開始出現,

    10.從1890年代到1970年代,西方女性傳這種類似衛生帶的東西

    然後,月經帶成為主流之後,就可以直接用厚棉墊夾住或固定在鬆緊帶上。

    世界直到1970年代終於有了“自粘墊”,現代衛生巾。

  • 3 # 老胡說三農

    你所說的古代,應該是指遠古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了。

    原始社會的社會存在了二三百萬年,其社會組織一共經歷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兩個發展時期。基本上採用的都是分工合作、互相幫助、和睦共處的方式進行著生產和生活。

    在那一時期的前期(舊石器時代)人們用血緣關來系維持家族內部的關係。在血緣家族內部,婚姻按照輩數來劃分,同一輩分的人可以互為夫妻。也就是說只要是同輩的男女,都可以成為夫妻,而且,並不固定。

    在這一時期,人們的體毛都比較長,並且,由於條件的限制,人們都是赤身裸體的,一旦到了冬天,人們會隨便找一個巖洞用以避寒。如果女人來了月經,一般不做處理,就讓月經肆意橫流。但在月經期間,女人是不從事勞動的,所有的勞動均有男人完成。

    再到後來,人們學會了利用動物毛皮製作簡易的衛生巾,於是,會把動物毛皮裁成許多小塊當衛生巾使用,被汙血汙染的小塊毛皮就隨手扔掉。並且,這種處理方式一直延續了數千年。

    再後來,人們進入了近代社會,有了絲織品,人們也穿起了衣服,於是,當女人來月經時,便採用小塊的絲織品進行堵漏。至於說用過的絲織品是直接扔掉還是洗一下重新使用,就需要看家庭的經濟條件究竟怎麼樣了。

    再再後來,人們對衛生巾進行了多次改進,一直改進到今天這個樣子。

  • 4 # 小貓咪看天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最想說的是,能夠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女性還是很幸福的,因為可以用到方便、乾淨、健康的日用品。

    月事布

    古代的女性可就沒有那麼幸福了,對於女子生理期是一個很避諱的話題,當時的時代,也沒有現在這麼方便的輔助用品。可在古代或沒有衛生巾之前,女性用於生理期,所使用的日用品叫做月事布。因為那時的紙張,還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夠使用的,只能用最簡單和原始的方法處理生理期的尷尬,這也是早期女性對於生理期的唯一方法。

    新增草木灰

    月事布大體跟現在的衛生巾相差甚微,就是材質是用棉布做成長條狀。在生理期間有些量比較大的,如果怕側漏,也會在布袋裡裝上草木灰,因為草木灰有吸附作用,最後放到兩腿之間進行使用。

    定期更換,防止疾病

    以前的女性一般都會準備5-7塊這樣的月事布,不像現在用的衛生巾用完就丟棄掉,那個時候用完後,要洗乾淨繼續用,老一輩的女人一條月事布大約幾個月就要更換一批,因為古代沒有先進的醫療裝置,有些女性保養不到位得了婦科病,沒有及時得到治療,輕者會有炎症和感染,重則會危及生命。

    因為只要是女性就肯定有生理期這一說,據史料記載,在有人類的原始時代,女性就已經會簡單的擦拭解決,然後到了封建時代、奴隸時代,才會使用一些布料進行使用。

  • 5 # 乾貨分享大師

    其實古代沒有衛生巾的時候,女性多半都用月事布解決生理期的問題。這種月事布的話最初都是用木棍表面纏繞一些粗布,然後月性就夾在兩腿之間,以防止廢血流出來。然後每次到一定程度了之後,就把布拆下來,換洗迴圈再繼續使用。這種辦法廣泛適用於平民百姓,不僅不衛生,還有點妨礙走路。但沒辦法它最經濟最實惠。難怪古時候的女性這麼容易得病,年紀輕輕的就病入膏肓了。在這樣的衛生條件下,提高了婦科病的機率。

    同樣的,在生理期女性的各種生理反響在以前也是懂得維護本人的身體的,她們多用一些中藥調理本人的身體,起到一些緩解的作用,另外古代的女性在生理期還有很多的忌諱,比方不能從事禮儀祭奠活動,不能進寺廟拜神,坐過的椅子男人不能坐等等這些

    二,古代女子顯然沒有現代女子舒適,不說別的,就拿這個月經來說,古代女子就深受其害,在文明時代還沒有到來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女子來月經是不吉祥的徵兆,所以出現過很多類似因此而被燒死的女性。

    然而在古代的時候,沒有這種功能強大的衛生巾,那麼那些女性都是怎麼處理大姨媽的?每一個時代的不同,社會的條件差異也非常的大,所以處理月經的方式就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原始社會的時候,因為他們的大腦還沒有被完全的開發出來,很多人直接放任不管的。

    在三國時期的時候就出現了月經帶這個神器,而且已經普及了。雖然早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經發明瞭造紙術,紙已經出現在了集市上,但是當時紙還沒有普遍使用,所以非常的昂貴,沒有多少人能買得起。那些貴族家的小姐雖然可以用的起,但是紙的做工粗糙,大概用一兩次就不會再用了吧!

    到了封建社會,人們逐漸發明了布匹絲綢,這樣處理起來就更為方便舒適一些。當然絲綢之類的也只是有錢人家才用起,用不起的就用青布,用完之後也知道清洗了。更窮的話就只能把草木灰放進小布條裡,系在腰上,製造正衛生帶,有錢就換多點,沒錢就少換一些。在女性生理衛生方面,有錢的人家才會重視,這和女性的社會地位有關,女子社會地位較低,所以月事期間用痛苦形容她們也不為過。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有了紡織業,女性的開始用一些便宜的吸附能力強的抹布來當作”衛生巾“,到了唐朝以後,才漸漸有了”月事帶“,用麻布做成口袋,裡面裝上乾草等,畢竟有外邊會有些麻布了,這樣又能好一點。

    到了近代就不用說了,這些女性顯然要比古代女子幸福的多,不但可以用到衛生巾,最主要是身份地位提高了。至於漏不漏希望看到的女性留個言,讓大家知道下。

  • 6 # 搜史君

    唔,這個問題有點小尷尬。我們現代人大多數還是用衛生巾的多,衛生棉條啊,月經杯啊也有,只是很少有人用,也有一部分人習慣用衛生紙,畢竟家裡常備衛生紙擦屁股,沒有衛生巾的時候可以應急。可是在古代這些東西都是沒有的,手紙也很貴,也不像現在的那麼柔軟,吸水性好。

    據說衛生巾是二戰以後美國護士發明出來的,當時剛出來的衛生巾也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可以用膠粘在衣服上。中中國人開始用衛生巾也就四十多年的歷史,那四十多年前中國婦女用啥解決呢?

    聽家裡長輩說起過,以前啊,都是用布條縫成的,裡面裝點灰,綁在腰上,然後髒了就洗洗再次使用。聽的我頭皮發麻,這樣不衛生豈不是很容易得婦科病麼,太難了,中國婦女太難了。既要幹繁重的體力活,又要飽受那幾天的折磨。

    我估計這種方法在中國使用了很長時間,家庭條件好的也有往布條裡面裝點棉花的,可是棉花的吸水性不如草木灰,況且佔中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老百姓用棉花未免太奢侈了。還是布條裡裝灰最常見。據考古發現,南宋的一位婦女,用的“月經布”便是用布料縫製成的,兩邊都有帶子,就這樣系在腰間。

    縫製“月經條”也是需要技術滴,傳女不傳男,大戶人家的小姐有的還會在布條上繡花,這一用就是一輩子。其實這麼私密的東西,也就自己能看到,我實在搞不懂繡花這種操作。 再往前推,布發明出來以前,前人都是用啥解決呢?

    月經月經,我們現在幾乎都是一月一次,多幾天少幾天也正常。我琢磨著,在古代應該沒有那麼準時。畢竟物質匱乏,營養跟不上,再有個婦科病啥的,幾個月一次也實屬正常,而且量也沒那麼大。我曾聽說有人因為營養不良三個月沒來大姨媽。

    小時候還聽人說過,有人用不起紙就用幹樹葉擦屁股。在原始社會,女性來月經用乾草啊,樹皮啊,樹葉啊,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後把這些沾了經血的東西扔到遠離部落的地方,避免其他人沾染上晦氣。 史料很少記載這種事,大概是先人覺得這種事實在上不了檯面吧。他們認為女性來月經是非常不祥的,甚至是汙穢的。

    女性在經期必須和丈夫分床睡,男人對姨媽血避之不及,就像辟邪一樣。經期還不能去寺廟,被認為是對佛祖的大不敬。倘若女性在結婚這天來大姨媽了,那完了,會被男方家裡看做不祥。

    古代少女在差不多來大姨媽的年紀就嫁人了,然後生孩子,又沒有避孕工具,生十幾個也常見,一直到不能生才算停。古人壽命不長,仔細算來,女性的一生並沒有像我們現在這樣有這麼多經期。

    在幾百年前的明朝人們還沒能正確認識“大姨媽”,喜歡煉丹的嘉靖皇帝,認為姨媽血是一種非常神祕的東西,便給宮女吃藥,催大姨媽趕緊來,然後當做一味藥用來煉丹。

    可把宮女害慘了,可真是荒唐無比。 好在我們現在有了衛生巾這個東西,可真是“婦女之友”,讓女性不再飽受大姨媽的傷害,也大大降低了患病率。我們現在也能正確認識大姨媽了,不必覺得羞恥,男生幫女生買衛生巾也不用覺得尷尬了,反而容易被圈粉。

  • 7 # 圍爐煮酒話春秋

    我們永遠不需要小瞧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連屍體都可以做到不腐,小小的防側漏他們就辦不到?

    大姨媽這個東西從古至今都是女性心中永遠的痛。在現代社會,由於有“二十世紀影響人類十大發明”之一的衛生巾的存在,所以女性還不怎麼還怕側漏,即使是在大姨媽期間,只要身體扛得住,還是可以放心大膽地外出的。

    但是在古代相當漫長的一段歲月裡,女性是沒有辦法防止側漏的。

    就比如說原始社會,那時候衣不蔽體,連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成問題,哪裡還會想到要防側漏。所以沒辦法,只好讓血液盡情地流淌,反正沒有衣服,也不存在弄不弄髒的問題。每次血流完了,就找條小溪,洗一洗就得了。

    等人類社會發展到有衣服穿的時候,如果再讓血液繼續流淌就不好了。於是,人們就想到了拿一些吸水的材料墊一墊,等到血流完了再拿出來洗一洗就行了。但事實上這個效果不大好,因為密封性太差,弄髒衣服的事情還是時有發生。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也在這方面加強研究和發明,也不知道是誰發現草木灰這個東西可以解決大姨媽問題,於是便開始流行起來。

    後來隨著紙張的出現,一種用於女性防側漏的紙也被髮明瞭出來,叫做草紙。

    草紙是用稻草製成的紙,雖然也是一次性用品,但是它很輕便、易攜帶,出門的時候就想衛生紙一樣放在口袋裡就好了。草紙的用法也是別在胯下,但是有個問題就是,草紙比較粗糙,不是很舒服,女性不方便做長時間劇烈運動。

    草木灰和草紙基本上在中國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佔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當然,在那個時候,也有一些其他的產品,但是也都跟這兩種類似。

    真正解決女性大姨媽問題的是棉花的出現。

    棉花在中國歷史上種植的歷史雖然很長,但是真正成規模種植是在十五世紀。棉花在進入百姓家裡之後,古代人便大開腦洞,將棉花作為解決女性大姨媽的工具。

    月事布的好處是穿戴方便,可多次使用,密封性好,還比較舒服。但是月事布製作比較費時,成本也不低,洗完了不容易晾乾。

    月事布之所以成本高,是因為布料的選擇比較苛刻,而且棉花也不便宜,畢竟棉花那個時候雖然有人種,但是產量並不多,也算是了稀缺物。

    所以,一般通的器月事布的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家,普通人家可能就用一般的粗布和醋棉來製作,這樣也可以反覆使用,只是沒有那麼叔舒適而已。

  • 8 # CLYJ米樂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水平相比於之前提升了許多,尤其對於女性來說,來月事的時候只要用衛生巾就好了,只要及時更換,就不必擔心可能會側漏。但是,古代的時候,生活水平比較低,女子很有可能連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更不要說用衛生巾了。

    可是古代沒有衛生巾,女子來例假,都是怎麼解決的?難道只能整天蹲廁所嗎?看完答案後,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首先,在最開始的時候,比如說周代之前,很多女子都是會選擇用柔軟的草做好鋪墊,因為它們有比較強的防止滲透的吸附能力。最主要的原因是這種原料比較方便容易得到,到時間之後再進行更換就可以,只不過很有可能會造成感染,畢竟草本身可能不乾淨。

    其次,隨著生活質量的提升,到了社會發展水平比較高的唐宋之後,一般就有女性專門可以用的由各種草藥做成的帶子來供月事時期使用。這種月事帶的出現,也比較好的解決了舒適度的問題,而且也比較容易清洗乾淨,身上的異味度也大大降低了。看完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啊,雖然她們沒有現代的衛生巾,但是她們用的“衛生巾”跟今天的比起來也差不到哪去,實在是太厲害了。

    再次,發展到近代社會之後,西方所用的一些月事期間用品,就逐漸傳到中國來了,這樣女子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了。衛生巾的發明,可謂是現代女性的福音,省去很多麻煩事,也防止免疫力地的人感染細菌。

    當然了,雖然古代女子來月事時候,她們應對方式還是很多的,但是相比較於現代社會來說,還是有所欠缺,但是我們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只要一對比,我們就會發現自然還是生活在現代比較好,交通便利,生活質量高!

  • 9 # 湖南苗鄉侗寨

    眾所周知女孩子一般都心有餘悸,即是每個月都會遇到一種很尷尬的境地,那就是遇到生理期,在生理期間不僅會腰痠腿疼,身心疲憊、無精打采,還要時時刻刻注意著防止出現尷尬的情景,那麼我們都知道衛生巾是現代的產物,那古代的女性沒有衛生巾, 又是如何處理生理期的呢?

  • 10 # 農民老常

    30多年前,有了那種例假內褲。內褲襠部有一層類似膠皮的東西,能防止血漬透過去。內褲裡面再墊上摺疊好的厚厚的衛生紙,那時候的衛生紙還是那種粗糙的紅紙。

    再早前,農村婦女用那種自己用布做的月事帶。有點兒像現代的那種丁字褲,把帶子綁在腰上,帶子裡續的是厚厚的棉布。每人都得準備幾條以便替換。用過的是捨不得扔的,洗乾淨晾乾下次再用。老輩人還總結出了洗血漬的方法:在冷水裡泡,越涼的水效果越好,正好以前的井水都是涼的。還有一種方法是在尿桶裡泡,絕對能洗乾淨,原理不清楚。

    還有個同學問過她高齡的奶奶,更早以前婦女用什麼。老太太說,那時候月事布里面添的是細沙子。想一想沙子確實更能吸水,只是太重了。

    古人自有古人的辦法,但是肯定不如現代人舒服。

  • 11 # 考古班二愣子

    區區一張姨媽巾,還不足以挑戰古人的智慧。

    原始社會

    那時候人類文明程度極低,女性在生理期沒有任何衛生措施,直接用樹葉或乾草把髒東西擦了就完事。多扯一句,不僅人有生理期,任何雌性哺乳動物都有生理期,有的是用舌頭舔,有的在樹上石頭上蹭乾淨,有的直接不管,真泥馬不衛生。

    奴隸社會

    這個時候人們已經知道遮羞了,他們用獸皮或者樹皮製作衣服,女性來月經時在適當部位放一些乾燥的東西吸收姨媽血,並且用水清洗。

    封建社會(造紙術之前)

    人們的生活品質進一步提高,女性的衛生狀況也得到明顯的改善,尤其是布的發明。將布做成帶狀的布條,裡面填充草木灰,然後兩頭用細線系在腰上即可,姑且將其稱作衛生帶,古代是否有衛生帶之名我不得而知。用過之後將裡面的髒東西掏出來,將布條洗乾淨以後繼續用,一次性的還是太奢侈,畢竟古代生產力不發達。

    所謂的草木灰,就是農村燒柴做飯,柴燃燒後的灰燼,它的功能是容易吸水,它的優點是便宜,呸,草木灰每家每戶天天都能生產,不要錢,這一點挽救了廣大貧苦家庭的女子。

    除了草木灰,還可用棉花填充,棉花的優點是比較乾淨。但是棉花比較貴,而草木灰是零成本,且新棉花的吸水性反倒不及草木灰。

    造紙術之後

    紙絕對是一項偉大的發明,除了用於記錄和傳播文字,還可用於女性衛生。或直接用紙製作衛生帶,或用布製作衛生帶外部,用紙填充。紙的優點是乾淨衛生,吸水性好,缺點也是致命的——貴!要知道在古代女性的地位很低,紙本來就貴,用於在古代被視為汙穢、骯髒、邪惡之物的月經就更加奢侈了,因此只有有錢有權的人家才能消費得起。

    “衛生棉條”

    由於古人比較傳統,不論衛生帶內填充何物,一般不會在市面上買賣,大多數女性都是自己解決生理期問題。比如製作衛生帶,老的傳小的,一代傳一代。除了衛生帶,有些女子將棉花塞進陰道,所以現在的衛生棉條也不是什麼創新。

    現代社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服役的美國女護士用藥用棉花和繃帶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衛生巾,這個發明給女性的衛生狀況帶來了本質的提升,女性生理衛生髮生革命性改變,被譽為“二十世紀影響人類的十大發明”之一。

    現在的衛生巾花樣層出不窮,越來越乾淨,越來越衛生,越來越舒適,越來越實用,花樣越來越多,功能越來越完善,不僅有其最基本的功能,還有一定的情趣。可以說衛生巾的發展見證了女性地位革命性提升的歷史。

  • 12 # 毅而三思吳六奇

    衛生巾在中國出現的還是比較早的,不能說沒有,秦漢時期甚至曾以其為藥方,比如1973年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裡面就記載了“女子月事布”。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早期,中國女性就開始使用衛生巾了。今日無法斷言的,只有奴隸時期和原始社會。

    側證此事的,還有宋代《太平御覽·方術部》所記載的:“赤布在戶,婦人留連。取婦人月事布,七月七日燒為灰,置楣上,即不復去。勿令婦人知。”,這是轉載了漢代淮南王劉安的《淮南萬畢術》,其法用於不使夫妻分離。因為當時牛郎織女的傳說較為負面,民間多以經年不見為苦事,所以男子需要在七夕這天把老婆或女友的衛生巾,揹著她燒成灰,再放到門框上……時至明清,因多見巫蠱醫藥使用,比如明代的壬寅宮變,因而衛生巾在當時別稱不一,至民國時也有馬布、天癸布、信水布、經布、穢布等多種稱呼。

    關於“穢布”的一些解釋。就對待上,佛家似乎更重視一些。清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捲上一》中提到:“謂當月經時,可少禮拜……略……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淨。”又於《致自覺居士書》中說“小衣內必厚襯布,勿令汙血流於佛堂。”到太平天國時期,《洪楊軼聞》中還記載了趙碧娘以穢布為襯,給東王做冠事發後被點天燈一事。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雖然衛生巾的發展較早,但常涉及巫蠱迷信之事,並且變化相對緩慢,原因多樣。到上世紀末為止,傳統的布類衛生巾仍在民間廣泛使用。如1992年2月23日《羊城晚報》第八版便曾刊文“請生產傳統的衛生帶”,文中說到(下圖為民國時高低檔產品包裝及報紙刊登原文):

    眼下婦女經期用品不斷更新,衛生巾、衛生栓已逐漸被廣大姊妹們所接受和使用。但是還有不少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女性,仍然樂於採用較為傳統的衛生帶,因為這種衛生用品有它本身的優點,而且較經濟和耐用,內地和廣大鄉村還有許多婦女使用這種衛生用品。但廣州不少百貨商店,這種產品卻難以覓到。就算有出售,都是質地低劣的。

    繼續說日常生活。因為生理期,女子自古就有了一定的性自由權利,並因時間發展而愈演愈烈。《史記·五宗世家》言“漢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闢”,而《釋名·釋首飾》則稱“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又如“月事未盡而交接則生病”之說,歷代多可見到,像元代《三元延壽參贊書》中就很具體的提到了“月事未絕而交接,生白駁;”

    或者可以說這是古時視“姅變(月經)”為汙穢後,繼而演化出來的一些迷信,但不可否認歷代對此多有遵從,甚至像清代《清稗類抄·貞烈類》中記載的“蔡氏妾不從張某”一事。就是說蔡春容被僕從張某與舟子合謀殺掉後,其妾室以月事為由,連續數日拒絕侍寢張某,而後舟子恐事發逃竄。蔡氏妾得以告發張某,為其夫報仇。(可以說張某對此是很虔誠的……)

    但上述這些記載,最初涉及到的並非庶民百姓,所以普通女性使用月經帶,必然受限於社會整體生產力的發展。並且由於民間對此認知較少,所以女童初來月經,多以月經衣常見,於醫書中也較多見載,並非如今日這般由老師家長教誨,並提前做好準備。

  • 13 # 胖寶寶696

    在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衣服,男人和女人僅用樹葉等來遮羞,女人每月的那幾天生理期,沒有任何處理措施,只是簡單的用樹葉搽搽血跡就可以了。在人類發明造紙技術後,人們發現草紙更容易吸收水分,於是將草紙夾在“月事布”裡使用,這樣既衛生又方便。大大改善了女人生理期不方便的痛苦,而且也更加衛生,減少細菌,深受廣大女人的喜愛。

  • 14 # 百慕大百科全書

    日本相撲用的那個T褲樣的內褲。可以展開你的想象。 沒有尿不溼以前人們給孩子用的啥?尿布 所以有因必有果。

  • 15 # 巴山小叔

    “處女可以用衛生棉條嗎?”

    “每次放棉條進去都覺得疼,怎麼辦?”

    “小便時候,要把棉條取出來嗎?”

    “究竟多久換一次棉條合適?”

    這些困惑,你有嗎?

    01.

    你所不知的 棉條起源

    生活中,有很多人誤以為衛生棉條是新生事物,因此用的人並不多,普遍接受度也遠不及衛生巾?

    其實不然。

    事實上,衛生棉條並不是現代產物,早在古希臘和古埃及時期,婦女們就已經開始用軟化後的麻布或莎草紙充當衛生棉條了。

    羅馬時期的衛生棉條是用羊毛做的;

    印度尼西人用的是植物纖維;

    日本女性用的是摺疊起來的紙……

    而棉條第一次作為商品進入市場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於每個月經期間都會有30~90ml的液體流失,部分女性會在經期選擇使用衛生棉條,或者與衛生護墊結合使用。

    你,屬於哪一種呢?

    02.

    衛生棉條 具體分幾種?

    姑娘們都知道,衛生巾分日用和夜用,網面和棉面,帶翅膀和不帶翅膀……棉條也是一樣。

    根據使用方法、大小和吸收量規格不同,棉條可分為兩種基本型別:

    一種:指入式

    指入式棉條外面只有一層塑膠紙包裝,拆開以後需要直接用手指把棉條塞進陰道即可。

    但是,女性朋友普遍反映摩擦較大,難度係數較高。當然了,這也和是否掌握正確使用衛生棉條的方法有關。如果方法不當,使用體驗會比較差。

    另一種:導管式

    導管式棉條外面用塑膠小管包裝。相對於指入式棉條,導管式棉條在推入陰道時摩擦較小。

    因此,比較適合初次嘗試使用棉條的女性。

    03.

    還不會用棉條?一起來學吧

    考慮到選擇使用導管式棉條的女性較多,這裡以導管式棉條的使用為例。指入式棉條的使用同樣可以參考以下步驟,但不完全相同。

    第一步: 拉出棉條

    捏住內導管的上端,也就是較細的那一頭,往箭頭方向拉出,聽到響聲後,停止手中動作。(可參考下圖中序號2)

    第二步: 放入導管

    捏住外導管的柄部,也就是較粗的那一頭,對準陰道口,身體放鬆,朝大約45度的方向把粗管慢慢推入陰道,直到拇指碰到陰道口停止。(可參考下圖中序號3)

    第三步: 放入棉條

    用食指慢慢把內導管往裡推,直到與外導管重疊,保證棉條上的線一直在外面。(可參考上圖中序號4)

    第四步: 取出導管

    把內外導管一起取出,小心點,避免拉扯到棉線。(可參考上圖中序號5)

    04.

    處女呢?能用衛生棉條嗎?

    一個字:能。

    現代普通型號的衛生棉條直徑大約在1.32~1.42cm,處女膜孔則大約在2.5cm左右。因此,只要正確使用衛生棉條不會破壞處女膜。

    而且,市面上已經有有專為處女設計的衛生棉條。

    不過,還是有大約2%的女性處女膜上的孔很小,不適合使用棉條。還是要結合自身情況來選擇。

    05.

    棉條使用不當?後果很嚴重!

    聽身邊的一些女性朋友抱怨說,用棉條不光有異物感,上洗手間也不方便,還有被感染的風險……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再來補充說明一下:

    ①關於痛感與異物感。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從生理學角度來講,棉條最終放置區域並沒有感覺神經,也不會引起不適感,實際上你壓根感覺不到它的存在。除非……你放錯了地方。

    棉條要放在陰道中段、靠近子宮頸的位置,如下圖中所示。如果一次搞定,不妨多試幾次,但每次要換一隻新的棉條,以保證衛生,你懂得。

    ②每次上洗手間,都要更換棉條嗎?

    首先要說的是,棉條不會影響排尿。棉條是放在陰道里的,而排尿是在尿道,陰道和尿道是完全分開的兩條通道。

    再就是,理論上來說不是每次小便都要換棉條。但如果是大便,最好換一個新的棉條。以防棉條發生移位,或者棉條線沾染不潔物體,影響衛生。

    前段時間,關於使用棉條導致中毒性休克綜合徵(TSS)的新聞沸沸揚揚。很多人因此對衛生棉條敬而遠之。

    但事實上,TSS並不是棉條本身引起的,而是使用方式出了問題。譬如棉條在體內放置時間過長?

    這是因為:棉條在體內放太久,陰道內環境就會變得乾燥脆弱,這時候如果金黃色葡萄球菌趁機進入了血液迴圈系統,就可能威脅生命。

    因此,最好每隔4~6小時換一次棉條,最多不超過8小時。哪怕是習慣於睡懶覺的姑娘,也要一定個鬧鐘起來換棉條啊~切記。

  • 16 # 毅松講故事

    中國:中國婦女用一條長長的白色布巾,在月經來時放在身下吸收血液,更換後以清水加明礬清洗。

    古埃及人:則是使用軟化過的紙草葉子作衛生棉條

    希臘人:是用麻布包在木頭上,當作衛生棉條。

    非洲某些地方的婦女有使用鬆軟的羽毛和布片墊在下體,並將使用後的羽毛和布片收集於小木桶內。

    到了十九世紀,邁入“可洗式衛生棉”階段,女性會將棉絮或碎布裝入袋中,製成所謂“碎布袋”當作衛生棉使用。除了使用碎布袋外,那個年代的女性會在臀部與衣服中間穿上“衛生圍裙”(以半片圍裙大小的橡皮墊,別上一塊棉布,然後圍在腰部,橡皮墊上的棉布貼著臀部繞過陰部,再使用安全別針或吊夾固定),所以那時月經來的日子裡,總是很不方便。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發明了“纖維棉”,它新增在其他產品應用上,包括拋棄式繃帶及其延伸出來的產品,而護士則會開始使用,紗布手術用的棉布或包裹起士的布,自行製作“拋棄式的衛生棉”,而衛生棉也就這樣誕生了。 在二十世紀時,也有部分公司開始生產衛生棉,女性用安全別針或綁上生理帶以固定衛生棉(“生理帶”是類似一種綁在腰部的吊襪帶,前面以一條帶子繞過陰部,後面亦以一條帶子繞過臀部,再用安全別針或者是吊夾固定衛生棉)。

  • 17 # 阿楚故事

    這種辦法廣泛適用於平民百姓,不僅不衛生,還有點妨礙走路。但沒辦法它最經濟最實惠。難怪古時候的女性這麼容易得病,年紀輕輕的就病入膏肓了。在這樣的衛生條件下,提高了婦科病的機率。

    但是一些富貴人家的女眷就比較講究。她們用絲綢縫製類似內褲的東西。每次用完可能就不要或是適用的次數短,相對普通百姓來說,更衛生,更方便。可大部分普通女子,還是沒有這個條件的。

    隨著時間推移,女性開始使用粗棉布縫製多層月事布,類似現在的衛生巾,這也是衛生巾最早的雛形。用完之後就地掩埋,不再繼續使用。再後來,就發明了草木灰和棉混合而成的草紙。草紙類似於建國時期用的便紙,雖然是紙但還是很粗糙,還是很容易得病。

    到了現代就有了衛生巾了。不得不說這個發明真的很好,不僅經濟實惠,又能保證衛生安全。比古代女性幸福得多了。作為女性,真心要感謝婦女偉大的智慧,讓我們過上了舒適衛生的生活。

  • 18 # 紅雨說歷史

    這個問題可以去問問“陳媽媽”或者“陳姥姥”。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詞在明清戲曲小說中不斷的出現。湯顯祖的《牡丹亭》,馮夢龍的《雙雄記》都有用“巾兒”做陳媽媽”的記載。所謂的“巾兒”就是絲綢綢緞,這樣的意思。在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中也有抽開妝盒,在第二層就放著“陳媽媽”。這說明在中國古代,婦女們就有準備了絲綢做的“陳媽媽”來預防月事。

    在月事的記載,在中國古典醫經《黃帝內經》中就有出現。《史記》中也有後宮嬪妃如遇到月事,以硃紅畫在面上來避過皇帝臨幸,而且在古代女子落紅為不詳徵兆,即使是夫妻雙方也要避諱的。

    最早以前沒有紙也沒有絲織技術,女子就只能用獸皮,草木簡單解決。到了後來出現了用草木灰以絲綢,布子包裹,這樣來應對月事。或許這就是“活性炭”吸附作用最早的使用方式之一。後來女子們漸漸透過用布為自己做了衛生帶,也就是第一段所提到的“陳媽媽”,可以系在腰間,也叫“月經帶”,這個用法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

  • 19 # 平沙趣說歷史

    毫無疑問,衛生巾的發明是對女性的一大福音,它使得女性在生理期仍能活動如常,而不是費盡心思來處理。

    衛生巾的真正發明最早也只能追溯到上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此之前,各國最多也只有衛生巾雛形,包括中國古達。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女性的月經是沒任何處理措施的,因為沒有條件,她們最多隻能用乾草或樹葉等來搽搽血跡。這之後,人類學會了製作獸皮衣物,女性也會在生理期墊上一些乾燥物吸收汙血,但效果是別想有多好了。

    再到後來,人們學會了絲織布料,衛生巾的雛形就出現了,也就是“月布”和“月經帶”。

    “月布”和衛生巾類似,都是放在下衣和身體之間、專門用來吸收經血的,只不過它是布塊,而且不會是新布,一般是用舊衣物改制而成的。

    不過一塊布是吸收不了多少的,很快就會漏出,所以要準備多層“月布”,方便替換,但是換的太頻繁就非常不方便,所幸古代的社會環境女性都不怎麼出門,老實待在家也不會怎樣。

    “月布”的原料簡單,應該在衣物較大範圍普及後就已出現,存在了幾千年,說起來也算源遠流長。

    當然,古代物資匱乏,布並不算富裕,不少平民甚至衣不蔽體,這個階層的女性生理期幾乎跟原始社會好不了太多,最多抹上一把草木灰。

    說到草木灰,其實它並不是底層女性的專屬物品,更為富裕的階層也一樣會用,不同的是底層女性可能是直接抹,普通家庭是裝在“月經帶”裡。

    “月經帶”的大小形狀基本跟現代的長衛生巾差不多,只不過它其實是一個前開口的袋子,袋子四角有幾條繩帶用來把布袋綁在胯下。需要使用時,從灶洞掏一把灰(這在古代隨手可得)裝進去,鋪好後就可以用了。

    草木灰不僅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夠幫助吸附經血,同時經過高溫燃燒的草木灰對細菌感染也有抑制作用,所以贏得了各階層女性的喜愛。

    而且草木灰非常易得,用完即扔,減少了女性清洗“月經帶”的次數,畢竟布料珍貴,“月經帶”、“月布”這些都是迴圈使用的,用完要清洗晾乾,只不過底層女性是自己洗,貴族女性是由侍女幫忙洗。

    宋朝以後棉花大面積種植推廣,有條件的人家也用舊棉絮代替草木灰,不過“月經帶”變化不大,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國仍廣泛存在,即便九十年代衛生巾普及後,也指不定一些邊遠地區還有人使用。

    此外,由於古代對女性生理期的忌諱和妖魔化宣傳,使得“月經帶”和“月布”擁有眾多隱諱代指詞,比如“陳媽媽”和“陳姥姥”,在小說戲曲中常見,比如《牡丹亭》就出現過。

  • 20 # 此木曰

    現代衛生巾的廣告鋪天蓋地,讓我們瞭解到它們舒適、透氣、防側漏,從廣告上美女們的表情來看,穿上衛生巾甚至比不穿都舒服。

    自古,人們就發現了女性月經的規律,因此取名做“月事”或“月信”。當時人們甚至認為女人月事乃不祥、不潔的表現。為了清除這種不祥、不潔之物,也為了在月事期間行動方便,人們就發明了“衛生巾”。

    當然,那時候人們還不知道“高聚合物”是啥,雖然與現代衛生巾的效能相去甚遠,但也能起到防漏的效果。當時的“衛生巾”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名字,叫“陳媽媽”。

    在名曲《牡丹亭》中,杜麗娘請陳最良看病,侍婢說"做的按月通經的陳媽媽",這個"陳媽媽"就是當時對“衛生巾”的委婉稱呼。

    雖然沒有高聚合物,但人們還是利用起了各種吸水性強的物質。人們常用柔軟的布料縫製出一個可以系在腰間的布袋,布袋中填充布條、草木灰、乾草、棉花等吸水材料。檔次高點的用絲綢製成,內填價格昂貴的宣紙,增強吸水效果。為什麼會叫"陳媽媽"呢。其實本意是陳舊的抹布,人們有時會稱抹布為“抹抹”,久而久之就變成了“陳媽媽”。

    就算是材料普通的“陳媽媽”也是反覆使用的,每次使用完都要清洗乾淨並在隱蔽的地方晾乾。甚至有些“陳媽媽”是姥姥傳給媽媽、媽媽傳給女兒的傳家寶,一用就是好幾年。

    好在現在的女同胞們不用再使用姥姥、媽媽使用過的“陳媽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人與人之間很少稱呼同志了。那麼都有多少稱謂代替了同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