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冰哥聊史論古今
-
2 # 唯戀無名
前言:大廈不會一日傾倒,只有不斷的蛀空,就好比強大的大明朝,已經是外強中乾,從客觀原因來說,留到崇禎皇帝手上的祖宗基業,已經是千瘡百孔的了,吏治的腐敗,各地頻起農民起義,自然災害不斷,即便崇禎皇帝再努力,即便是朱元璋,朱棣再生恐怕也是無力迴天。
一,讓我們先盤點一下明朝滅亡的客觀原因吧:
1.世所罕見的天災。明朝末年,小冰河氣候爆發。各地大旱、大澇頻繁出現。據史書記載,廣州、福建等地區都開始下雪。小冰河期的出現,使全國地區氣溫大幅下降,各地災害頻發,糧食產量銳減。數以千萬計農民,顆粒無收,淪為流民。給明朝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動盪不安。
2.天災帶來的人禍。小冰河氣候導致的災民遍地,哀鴻遍野。從中也滋生了各種野心家、軍閥、農民起義等等一系列人禍。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起義隊伍有十三隻,“闖王”李自成,“八大王”張獻忠就是農民起義領袖中最著名的兩個。
3.統治階級黨爭不斷。東林黨、閹黨、浙黨等諸多派別在朝堂的爭鬥已經到了白熱化。他們置國家利益於不顧,以一己之私挑起爭端。朝廷不是治理國家的地方,反而成為他們黨爭的舞臺。
4.內憂外患,顧此失彼。對內,多支起義軍不斷的襲擾,對外,大清鐵騎虎視眈眈,屢次犯境,內憂外患之下,大明軍隊顧此失彼。
綜合上述原因,大明滅亡是必然的,崇禎皇帝再怎麼努力也是徒勞無功。
二,大清為什麼可以快速平定天下
首先一點,大清並沒有迅速的穩定天下,事實上,大清歷經幾任皇帝以來一直處於戰亂之中,只能說,大清在明朝滅亡後,做的一些舉措,穩定了大清的局勢。
1.多爾袞從率兵入關伊始就竭力收攬民心。進入北京後,他下令不準兵士入民宅,嚴禁士卒搶奪財物,同時還暫免剃髮令,允許歸順官民照舊東發。
2.開國之初,多爾袞在首崇滿洲的基礎上實行以漢治漢的政策,體現在官僚制度上,不僅大量接受了明朝的文臣武將,而且沿用明制,建立起以滿族貴族為主體的封建統治體制。
3.明將吳三桂的叛清,使得大清可以更加迅速的穩定局面,並且由阿濟格,吳三桂率軍追擊農民起義軍,掃平各地反清力量。直至順治三年,各地義軍已經被消滅殆盡。之後清軍又先後消滅繼福王之後相繼成立的南南明唐王、魯王和桂王政權,不停頓地向南方推進,至此,大清全域性穩定。至於後續平三藩,攻臺灣,征討葛爾丹只是寫小插曲而已,天下大局,在滅亡明朝以後已經初定。
-
3 # 唯二歷史筆記
這個問題簡單點說明朝為何滅亡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沒有天時
大明在崇禎即位前已經進入了小冰川時期,而因為小冰川的影響,大明北方災害頻發,老百姓苦不堪言,流離失所。加上崇禎朝的稅賦非常重,也間接導致了廣大的農民無法生活下去,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生存,揭竿而起就是非常普遍的情況了!
二,沒有地利
大明朝整個的地理位置其實並不好,東北方女真人虎視眈眈,北部蒙古部落也經常騷擾大明,大明九邊被逼佈置了重兵,為了抵禦來自北方的威脅,大明把首都都放在了北京,目的就是要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種情況造成了大明把大量的精銳放在了北部,而國內農民軍起義的時候沒法用全力去剿滅,給農民軍發展壯大提供了機會。
三,沒有人和
這個也是最關鍵的,大明到了後期的時候,基本上已經處於天怒人怨的境地了,民族矛盾,君臣矛盾,官民矛盾都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了。整個社會民怨沸騰,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巧取豪奪,軍備廢弛。原有軍制分崩離析,地方軍閥割據自立,底層士兵食不果腹,整體戰鬥力全無。到了崇禎的時候,這樣的情況更加惡化,尤其說崇禎帝,嚴格的說他並不是一位優秀的皇帝,相反由於他的錯誤的政策,使大明僅有的幾次機會也消失了,所以大明的滅亡也是天意吧!
反之大清為何能迅速穩定天下?
最關鍵的還是人和,大清剛興起的時候,就對明朝的降將籠絡備至,萬曆年間的生員范文程投奔後金成為第一代謀士;李永芳降努爾哈赤首次為後金帶來火炮;孔有德的投降更是直接給清軍帶來先進的紅夷大炮鑄造技術。可以說大清能夠在東北崛起,最後一直統一天下,起主要作用的除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之外,大明的叛臣應該是居功厥偉,沒有他們的忠心耿耿,大清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就把比他大了數倍的大明給推翻了。
總之一句話,天下大勢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既有天意如此,也有百姓呼聲吧。
-
4 # 萬歲1148858845
清朝壓根沒有迅速穩定天下,清朝實際上是歷代統一王朝穩定局勢耗時最久,代價最大的一個,從1644年入關直到1683年平定臺灣整整耗時四十年,期間南明,農民軍餘部(大西軍,燮東十三家),三藩之亂,幾乎沒有真正太平過
回覆列表
明朝滅亡有三因,滿清崛起有三策。
明朝的滅亡其實是歷史的必然,即使沒有滿清的崛起,內部的起義軍也會最終有支義軍坐天下,當然這支隊伍不會是李自成。但是明朝的悲劇就在於,他衰落之際恰逢滿清崛起。概括而言,明朝滅亡有三因,滿清崛起有三策。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中國封建朝代經歷了那麼多的朝代,沒有一個逃出歷史的怪圈。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趕跑蒙古,擊敗陳友諒、張士誠,何其威風,然而到了崇禎帝朱由儉卻內外交困,終致亡國。明朝滅亡,原因有三:
第一是黨爭消耗國力。明朝的黨爭對於明朝沒有好處,東林黨與浙黨、齊黨、楚黨以及後來的閹黨爭執不休,常常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黨爭嚴重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很多忠於國家的臣子死在爭鬥之中,國中缺臣少將。
第二是貪汙腐敗、土地兼併。當年朱元璋對待貪官汙吏是何等心狠,然而到了後期,明朝官員依舊貪腐成風,曾經對崇禎哭窮的百官,卻讓李自成搜出堆積成山的金銀財寶。而土地兼併到官僚集團,導致了大批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這讓農民很難再對朝廷忠心。
第三是天公不作美。連續的自然災害讓農作物顆粒無收,農民甚至易子而食,何其悽慘。中國的農民曆來不願意造反,但是當沒有活路只能造反時,各地的農民起義便此起彼伏。明朝對內對外兩方面作戰,也使得國力耗盡。
不幸的是,關外的滿清集團卻在明朝自顧不暇之際趁勢崛起,並迅速發展壯大。有人認為滿清沒有迅速穩定天下,但是相對而言,滿清在中國偌大的土地上形成的相對穩定局面已經用時很短了。滿清得以迅速平定天下,在於三策。
第一策是兵精將良。“並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而滿清八旗鐵騎,恰好這兩樣都有了。從一開始的皇太極,到後來的多爾袞、鰲拜,都是有勇有謀的統帥,而二十多萬八旗子弟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戰鬥力強悍,兵役制度又能激發士兵戰鬥力,因此作戰勇猛頑強。
第二策是以明治明。如果僅靠這20萬八旗兵,滿清還不可能迅速奪得天下。但是滿清統治者很聰明,從洪承疇到吳三桂,滿清重用明朝武將,並且對大部分明朝官員都實行官復原職的政策。這使得滿清在前進的路上阻力少了很多。
第三策是實行漢制。滿清推行儒家文化,包括恢復科舉制,甚至為崇禎皇帝舉行喪禮,這與李自成虐待皇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原來的大明軍民紛紛投降滿清。
然而,滿清對於中國的負面影響我們也不能忘記。滿清製造嘉定三屠等慘案,推行的文字獄等奴化統治,閉關鎖國的封閉落後等等。歷史終將向前,不甘落後的中華民族,終於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翻開了新的一頁。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