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題主問題的意思可能是古代百姓平時說話或者寫信用的是什麼語言?是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很多人對這個都非常疑惑,難道古代百姓平時說話也是用高深莫測的文言文嗎?那放到現在豈不是全都是大師級的語言專家啊!!在有目的的翻閱史籍,查閱資料以後,我才算有了一點理解,不正之處,還請各位大神指點一二。

    古人平常交流分“口語交流”和“書面交流”兩種,平時說話時應該就是大白話,不可能用晦澀難懂又繞口文言文,那豈不是自找罪受。朱元璋平民出身,就曾經下過一道白話聖旨“我看你是享福快活了吧,快快回來幫我~~”這是寫給一個退休老臣的。老朱沒受過什麼教育,文言文肯定達不了標。這也從側面反應出當時百姓的口語交流的情況。

    雍正也在奏摺上寫過“朕就是這樣的漢子”的批語,這也說明,受過正統教育的皇家貴族,平時也用白話交流的。

    但是,只要到了書面語言,在古代肯定用文言文了,這樣會顯示出身份的高貴,更能表現自己是有知識,有文化,修養高的文化人。這就拉開了讀書人與老百姓的差距,人為的造成了很多認識字的文盲。就像是現在小學生,也能認識基本的漢字,但是你讓他讀讀文言文,他就和文盲一樣了。

    所以,在清朝滅亡之後,有識之士提出了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書面用語,這就讓底層的老百姓學習文化的難度降低了很多。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說話的方式都是以說話的地點,說話交流物件的身份不同而有所改變。官僚們之間正式場合的對話稱之為“官話”,與文言文差不多,接近與書面用語。而百姓平時交流就叫“俗話”,即通俗的話,也是口語。

    總結一下,所謂文言,平時說的話叫“言”,書面寫的話叫“文”。古代朝代更迭,導致語言發音多變,而文言文,就能確保幾百年,甚至千年之後,無論語言發音怎麼改變,後人還是能看懂和理解古人寫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對女朋友好,讓她不會離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