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號宇宙飛船 東方1號宇宙飛船,它由乘員艙和裝置艙及末級火箭組成,總重6.17噸,長7.35米。 乘員艙呈球形,直徑2.3米,重2.4噸,外側覆蓋有耐高溫材料,能承受再入大氣層時因摩擦產生的攝氏5000℃左右的高溫。乘員艙只能載一人,有三個艙口,一個是宇航員出入艙口,另一個是與裝置艙連線的艙口,再一個是返回時乘降落傘的艙口,宇航員可透過舷窗觀察或拍攝艙外情景。宇航員的座椅裝有彈射裝置,在發生意外事故時可緊急彈出脫險。同時在飛船下降到距離地面7000米的地方,宇航員連同座椅一起彈出艙外,並張開降落傘下降,在達到4000米高度時,宇航員與座椅分離,隻身乘降落傘返回地面。裝置艙為頂錐圓筒形,長2.25米,重2.27噸,在飛船返回大氣層之前,與乘員分離,棄留太空成為無用之物。東方1號宇宙飛船打開了人類通往太空的道路。 上升號宇宙飛船 上升號宇宙飛船重5.32噸,球形乘員艙直徑與東方號飛船大體相同,改進之處是提高了艙體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員在座艙內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時不再採用彈射方式,而是隨乘員艙一起軟著陸。上升 1號載三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 24小時17分鐘;上升2號載兩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26小時2分鐘。 聯盟號宇宙飛船 聯盟號飛船由 軌道艙、指令艙和裝置艙三部分組成,總重量約6.5噸,全長約7米,宇航員在軌道艙中工作和生活;裝置艙呈圓柱形,長2.3米,直徑2.3米,重約2.6噸,裝有遙測、通訊、能源、溫控等裝置;指令艙呈鐘形,底部直徑3米,長約2.3米,重約2.8噸。飛船在返回大氣層之前,將軌道艙和裝置艙拋掉,指令艙裝載著宇航員返回地面。從聯盟10號飛船開始,前蘇聯的宇宙飛船轉到與空間站對接載人飛行,把載人航天活動推向了更高的階段。
東方號宇宙飛船 東方1號宇宙飛船,它由乘員艙和裝置艙及末級火箭組成,總重6.17噸,長7.35米。 乘員艙呈球形,直徑2.3米,重2.4噸,外側覆蓋有耐高溫材料,能承受再入大氣層時因摩擦產生的攝氏5000℃左右的高溫。乘員艙只能載一人,有三個艙口,一個是宇航員出入艙口,另一個是與裝置艙連線的艙口,再一個是返回時乘降落傘的艙口,宇航員可透過舷窗觀察或拍攝艙外情景。宇航員的座椅裝有彈射裝置,在發生意外事故時可緊急彈出脫險。同時在飛船下降到距離地面7000米的地方,宇航員連同座椅一起彈出艙外,並張開降落傘下降,在達到4000米高度時,宇航員與座椅分離,隻身乘降落傘返回地面。裝置艙為頂錐圓筒形,長2.25米,重2.27噸,在飛船返回大氣層之前,與乘員分離,棄留太空成為無用之物。東方1號宇宙飛船打開了人類通往太空的道路。 上升號宇宙飛船 上升號宇宙飛船重5.32噸,球形乘員艙直徑與東方號飛船大體相同,改進之處是提高了艙體的密封性和可靠性。宇航員在座艙內可以不穿宇航服,返回時不再採用彈射方式,而是隨乘員艙一起軟著陸。上升 1號載三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 24小時17分鐘;上升2號載兩名宇航員,在太空飛行26小時2分鐘。 聯盟號宇宙飛船 聯盟號飛船由 軌道艙、指令艙和裝置艙三部分組成,總重量約6.5噸,全長約7米,宇航員在軌道艙中工作和生活;裝置艙呈圓柱形,長2.3米,直徑2.3米,重約2.6噸,裝有遙測、通訊、能源、溫控等裝置;指令艙呈鐘形,底部直徑3米,長約2.3米,重約2.8噸。飛船在返回大氣層之前,將軌道艙和裝置艙拋掉,指令艙裝載著宇航員返回地面。從聯盟10號飛船開始,前蘇聯的宇宙飛船轉到與空間站對接載人飛行,把載人航天活動推向了更高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