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遼寧胖哥
-
2 # 良人執戟2
“天有不測風雲 人有旦夕禍福”,蜀漢政權從輝煌的頂峰跌落,關羽兵敗,荊州屏障盡失,張飛殞命,劉備命令三軍鎬素,兵出三峽,火燒連營,白帝託孤,然而後主無能,蜀國的生命線眼著就要成為一條直線,連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都頓時陷入困境,諸葛亮的《出師表》一針見血的指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能夠把朝政還給劉禪嗎?諸葛亮在這個時候能夠幹什麼呢?難道名垂宇宙的諸葛亮想打“翻天印”?這絕對是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
故人情義重 說我必西向二十多歲的諸葛亮隱居隆中,並非在等待大他二十歲左右的劉備三顧茅廬,他實際上是在躲避劉備,根本不想出山,因為當時的名士都喜歡隱居山林的生活,即使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也只是在聚會時指點一番江山。
襄陽這個地方,當時是水陸碼頭,南來北往的三教九流匯聚於此,是一個政治、文化、資訊中心。諸葛亮對此時的曹操非常瞭解,知道他的最大優勢在於“挾天子令諸侯”,可以名正言順的討伐諸侯。手下謀士如雲,良將無數。而此時的劉備則是寄人籬下,兵不滿千,身邊只有哼哈二將,如此寒酸的家底,豈可與曹操對抗?所以諸葛亮的隆中茅屋外總是掛著“今天學習”的牌子。
但是,古代那種所謂的“君臣知遇之恩”的觀念深深的銘記於心,經受不起劉備以誠感人的三顧茅廬之舉,封建士大夫也討究一個“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容”的道德觀念,你“故人情義重”,我“臨難一死報君王”,所以27歲的諸葛亮跟著四十七歲的劉備下山了。
按既定方針辦上面的繡像是白帝城先帝託孤圖。劉備的遣囑咋個說的,暫時放一下,容後再說。
當時諸葛亮完全是在為先帝處理遺留問題,五虎上將只有老將趙雲在世,也處於“尚能飯否?”的狀況,蜀漢政權的大廈危在旦夕,由於連年征戰,忽略了幹部的儲備培養,平庸之輩居多,能幹撥尖的少,堪當大任的武將僅有魏延、姜維,蜀國頓時陷入生存危機中,正如諸葛亮秘密上奏的《出師表》說的那樣:“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具有“兩朝開濟老臣心”的諸葛亮,始終記住先帝24個字的既定方針:“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諸諸亮只能照辦,不能逆囑。
那就肯定不能還政於劉禪,自己置身事外。否則怎麼在百年後見先帝於地下?怎麼兌現自己在《出師表》中所說的:“......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為難之中”的承諾呢?
結語
劉備託孤時,並沒有要求諸葛亮輔助劉禪,先把蜀國的經濟恢復起來,富國強兵,然後等待時機,一旦天下有變,再出八百里秦川東指洛陽南下許昌,匡扶漢室不遲;而是24個字的中心意思:“攘除奸兇,興復漢室。”諸葛亮只能“躹躬盡瘁,死而後已!”
-
3 # 海哥侃侃
首先,劉禪的皇權依然是集中的,諸葛亮沒有把持朝政,在軍事上是實際的領導者,只是按照當時蜀漢政權實際,一心想完成劉備遺願、實現大一統!其次,諸葛亮也非常痛恨曹操等挾天子令諸侯、把持朝政的奸佞之人,自己行事一直謹小慎微、廉潔自律、兩袖清風,真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正所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中,就明確表明了自己的初心使命,其仁臣忠君思想和報先帝知遇之恩的初心、白帝城託孤的使命,註定其不可能把持朝政。
同時,在最後一次北伐中病逝前的上表中,還列出了自己所有財產。諸葛亮病逝後,黃皓獻讒言查諸葛亮家產,發現與諸葛亮所說不差分毫,真正的兩袖清風。
回覆列表
諸葛亮沒有野心!
諸葛亮之所以不把朝政還給劉禪,就象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獨擋一面,很不放心,事實也證明劉禪真沒能力,自己處置朝政,劉禪是諸葛亮的乾兒子,諸葛亮對劉禪,也是真心疼愛。
甚至是到了溺愛的地步,諸葛亮任由劉禪胡鬧,也捨不得加以約束,當初北伐中原的時候,劉禪說想諸葛亮了,諸葛亮馬不停蹄的,趕了回去。可見諸葛亮對劉禪有多麼的溺愛,劉禪天天鬥蟋蟀,諸葛亮也不忍責備,隨著劉禪玩耍,諸葛亮是個義薄雲天的男人,為了當初的承諾,要護劉禪一世周全。
諸葛亮把持朝政,他從來沒有過取代劉禪的心思,諸葛亮就是處於長輩,對晚輩的愛護。諸葛亮其實心裡最大的願望,就是一統三國,讓劉禪當上真正的皇帝,號令天下,諸葛亮就想掃平一切障礙,讓劉禪當個太平皇帝,所以後人才說:鞠躬盡瘁的諸葛亮。
諸葛亮只想做個忠義的人,不會做個背信棄義的小人,諸葛亮不把朝政還劉禪,就是希望憑藉一己之力,把蜀國做大做強,好報答劉備當年知遇之恩。諸葛亮只是為了兌現承諾,才不把朝政還給劉禪,諸葛亮一生閱人無數,他能看得出來,劉禪這小胖子,就適合鬥蟋蟀。
諸葛亮只想打下了江山,然後在把權利歸還劉禪,讓劉禪可以安心的鬥一輩子蟋蟀,諸葛亮也沒想到,自己能死的那麼早,最後只能帶著深深遺憾,離開了劉禪。蜀國的命運是人算不如天算,自從諸葛亮死後,蜀國在無出色的人才,一團糟,蜀國正因為諸葛亮的離開,才導致了覆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