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哲學與科學渾然一體,很難區分開來。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極不發達,只有天文學、初等數學和力學有一定的發展,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藉助思維的直觀猜測和想象。近代自然科學發端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正是經驗自然科學萌芽生根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家看來,世界在本質上是某種僵化的東西、某種不變的東西,而在他們中的大多數看來,則是某種一下子造成的東西。而結束這個時期則是牛頓關於神的第一次推動的假設,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關於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當時哲學的最高榮譽就是堅持從世界本身去說明世界,把細節方面的證明留給未來的自然科學。這一階段直到康德的“星雲假說”給形而上學的自然觀開啟第一個缺口,1755年出現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它指出:“地球和整個太陽系表現為某種在時間的程序中逐漸生成的東西。”康德的發現中包含著一切繼續進步的起點,這說明地球上的萬物不僅有在空間中互相鄰近的歷史,而且還有在時間上前後相繼的歷史。接著,賴爾提出地質學“漸變論”的思想、物理學中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發現、生物學中細胞學說和達爾文進化論的提出等,這些,都兆示著舊形而上學觀的破產。新的自然觀的基本點完備了:“一切僵硬的東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作永久存在的特殊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恆的流動和迴圈中運動著。”到十九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在十七、十八世紀以來成就的基礎上,獲得了多方面的重大進展。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在回顧這一段科學發展史時,帶著驚歎的口氣寫道:“十九世紀中葉所記錄的科學進步,其方面如此之廣,以致在幾頁之內,只能揀出它的主要成就而已。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都擴充套件了,並繁育成為分立的分支科學。對自然和技藝的所有部門都做了大規模的探索,如培根所曾夢想而未實現的那樣。”自然科學這種多方面的重大進展,極大地促進了產生唯物主義歷史形態的各種歷史前提的發展,為最終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在古代,哲學與科學渾然一體,很難區分開來。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極不發達,只有天文學、初等數學和力學有一定的發展,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藉助思維的直觀猜測和想象。近代自然科學發端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正是經驗自然科學萌芽生根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家看來,世界在本質上是某種僵化的東西、某種不變的東西,而在他們中的大多數看來,則是某種一下子造成的東西。而結束這個時期則是牛頓關於神的第一次推動的假設,這一時期的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最高的普遍的思想,是關於自然界安排的合目的性的思想;當時哲學的最高榮譽就是堅持從世界本身去說明世界,把細節方面的證明留給未來的自然科學。這一階段直到康德的“星雲假說”給形而上學的自然觀開啟第一個缺口,1755年出現了康德的《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它指出:“地球和整個太陽系表現為某種在時間的程序中逐漸生成的東西。”康德的發現中包含著一切繼續進步的起點,這說明地球上的萬物不僅有在空間中互相鄰近的歷史,而且還有在時間上前後相繼的歷史。接著,賴爾提出地質學“漸變論”的思想、物理學中能量守恆與轉化定律的發現、生物學中細胞學說和達爾文進化論的提出等,這些,都兆示著舊形而上學觀的破產。新的自然觀的基本點完備了:“一切僵硬的東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東西消散了,一切被當作永久存在的特殊東西變成了轉瞬即逝的東西,整個自然界被證明是在永恆的流動和迴圈中運動著。”到十九世紀中葉,自然科學在十七、十八世紀以來成就的基礎上,獲得了多方面的重大進展。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在回顧這一段科學發展史時,帶著驚歎的口氣寫道:“十九世紀中葉所記錄的科學進步,其方面如此之廣,以致在幾頁之內,只能揀出它的主要成就而已。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都擴充套件了,並繁育成為分立的分支科學。對自然和技藝的所有部門都做了大規模的探索,如培根所曾夢想而未實現的那樣。”自然科學這種多方面的重大進展,極大地促進了產生唯物主義歷史形態的各種歷史前提的發展,為最終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豐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