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46072381025
-
2 # 韓可可搭配
張守珪(公元684年-740年),字元寶,唐代陝州河北(今山西平陸)人,[1] 唐朝名將。他的一生是在戰爭中渡過的,長期戍邊,戎馬倥傯,從一名下級軍官成長為威震一方的邊帥。其主要事蹟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時期,由於戰功卓越,累官至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賜南陽郡開國公。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期間,他多次與突厥、吐蕃、契丹等少數民族作戰,是抵禦北方入侵的著名戍邊將領,且足智多謀、膽略過人、英勇善戰、治軍有方,立下赫赫戰功,對開創唐朝繁榮昌盛的“開元之治”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恆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這是本詩的第三部分。“戰士軍前半死生”,是說兵士們奮不顧身浴血奮戰。而唐軍的統帥、將軍在哪裡呢?他們幹什麼去了?“美人帳下猶歌舞”:將軍們還在飲酒行樂,還在營帳內看美女唱歌跳舞。“猶”字很關鍵,是“詩眼”,它深刻地揭露了這些所謂的將軍們自食奉䘵,只知作威享福,而不顧國家利益,不體恤部下,在戰鬥如此激烈,傷亡如此慘重而他們依然在看跳舞、聽唱歌、飲酒作樂,可見昏瞶到什麼程度了;兩軍交戰時,他們尚且如此,那麼平時、其他時候,他們的所作所為就不難想見了。
但是,本詩並非諷刺張守珪。理由有二。
1、時間不對。張守珪抵抗吐番是開元15年,那時他的官職是瓜州刺史。張任御史大夫是開元23年,而高適寫這詩前有小序說,御史大夫張公出塞是開元26年,前後整差八至十年。
2、地點不對,物件不同。張守珪在開元15年抵抗物件是吐番,地點在瓜州,而這次抗擊的是契丹,地點在幽州。兩者相差幾千裡,風馬牛不相及。再說高適詩前小序中寫,他之所以寫該詩,是因為與一個從邊塞回來的客人談話以後有所感觸才寫的,而這客人雖是張的部下,但並不等於說,就可以認為這首詩所寫的戰士一定是張守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