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鳥兒種類繁多,為什麼古人單單選擇鷓鴣與詩詞有緊密的聯絡,而很少選擇其他鳥
9
回覆列表
  • 1 # 夢澤居士

    鷓鴣是產於中國南方的一種珍禽,形似母雞,頭如鵪鶉,背腹部有黑白兩色相雜,腳黃色。其鳴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成為騷人墨客所歌詠的物件。

    鷓鴣——離愁,傷感,呼喚哥哥,引發思念,聲音悽清,引發惆悵,多雌雄對鳴,一唱一和,藉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

    鷓鴣屬禽,與杜鵑,鴛鴦,燕子,鴻雁等齊名,皆為詩詞之所寵愛。多產於南方,其形如母雞,鳴曰:“哥哥,哥哥”,鳴聲悲婉悽切,喜雌雄對鳴。遷客騷人寓鷓鴣以深情,表已之意也。有詩為證:“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時,花落黃陵廟裡啼。遊子乍聞徵袖淚,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此為晚唐詩人鄭谷之作,以品貌,時節,環境,意象入手,鷓鴣之寓意,所言殆盡。暮雨黃昏,鷓鴣聲裡,遊子佳人離愁別緒,怎一愁字了得?

    一曰離別。佳人執郎之手,淚眼相看,泣聲如咽:哥哥,哥哥,你別走(行不得也,哥哥)。藉以常喻惜惜別情。唐朝張籍《湘江曲》:“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送人發,送人歸,白萍茫茫鷓鴣飛”。借鷓鴣之意象抒悵惘之離愁。

    二曰悲情。因其聲悽切,常寓艱難之處境,惆悵之心情。清代尤侗《聞鷓鴣》有曰:“鷓鴣聲裡夕陽西,陌上徵人首盡低。遍地關山行不得,為誰辛苦盡情啼?”鷓鴣聲裡,陌上行人前路無測,悽苦之絕境可見一斑。古詩詞中出現的"鷓鴣"這一意象也經常透出悲涼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覽古》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三曰愛情。因喜雌雄對鳴,一唱一和,藉此常喻夫唱婦隨,男歡女愛。意象如同“燕子”“鴛鴦”。唐代劉禹錫有《踏歌詞》:“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借鷓鴣之和鳴,襯“歡不見”之落寞。諸如溫庭筠、李洵之《菩薩蠻》詞中鷓鴣皆有此意象,“雙雙金鷓鴣”、“雙雙飛鷓鴣”等,不足而論。

    四曰相思。情愛所致,離別之苦,悲情油然而生,為以上集大成者。李益《鷓鴣詞》:“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處處湘雲和,郎從何處歸?”閨中女子,思念遠方情郎之愁緒.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韻。

    所以古人多選用鷓鴣作詩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說四大名樅的是大紅袍、水金龜、鐵羅漢和白雞冠,也有說是鐵羅漢、水金龜、白雞冠和半天妖的,哪種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