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
2 # 歷史簡單說
太平公主確實很有名,太平公主約生於公元665年,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很受全家人的寵愛。
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出家,是在她八歲的時候,是為自己的外祖母,也就是武則天的生母榮國夫人祈福,然後出家,太平就是她的道號,但是就像俗家弟子一樣,太平公主並沒有住在道觀裡,仍然住在宮中。
太公平公的第二次出家,吐蕃派使者過來,想要與唐朝和親,而且直接點名要太平公主,唐高宗與武則天十分寵愛太平公主,自然不捨得太平公嫁到那麼遠的地方,但是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於是,他們就修了一個道觀。
道觀名叫太平觀,就這樣,太平公主就正式出家了,那麼自然就無法與吐蕃和親了。說完了太平公主的兩次出家,我們再來說一下太平公主的兩段婚姻。
有一天,太平公主穿著武官的服飾在唐高宗與武則天面前跳舞,兩人看了哈哈大笑:你又當不了武官,怎麼穿著武官的衣服呢?太平公主說:我可以給駙馬呀!唐高宗與武則天就知道了太平公主的想法了,就開始挑選駙馬了。
公元681年,太平公主嫁給了唐高宗的外甥薛紹,薛紹的母親是唐太宗的女兒城陽公主,他的父親是薛瓘。薛紹是薛瓘的第三個兒子,薛紹還有兩個哥哥,分別是薛顗,薛緒,分別娶了蕭氏和成氏。
武則天認為蕭氏與成氏的孃家身世不怎麼顯赫,想讓太平公主與薛紹離婚,但有人跟武則天說蕭氏是出自蘭陵蕭氏,並不是寒門,所以就打消了念頭,但在公元688年,薛紹的大哥薛顗參與了琅琊王李衝的謀反。
薛紹是沒有參加的,但是還是受到了牽連,武則天覺得太平公主還是嫁錯人了,就將薛顗處死,而薛紹被杖打一百,最後餓死於獄中,武則天為了補償太平公主,將她的封邑增加到一千兩百戶。
後來,武則天打算把太平公主嫁給武承嗣,武承嗣是武則天的侄子,武元爽的兒子,但後來武承嗣生病了,所以這門親事並沒有成功。
公元690年,太平公主嫁給了武攸暨,武攸暨是武則天的伯父武士讓的孫子,武攸暨原來是有夫人的,武則天把武攸暨的夫人給處死了,然後再把太平公主嫁給了武攸暨,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生了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可以說是夫妻二人的掌上明珠,小姑娘從小長的聰明伶俐又可愛,一個女人所有的優勢她都佔有了,也難怪,在中國歷史上,有哪個女孩父親是皇帝(李治),母親是皇帝(武則天),兩個哥哥都是皇帝(李顯和李旦)?估計找不出第二個來。
太平公主很受父母的寵愛,太平公主十六歲時出嫁,其場面豪華無與倫比,陪送的嫁妝裝的車都在道上堵上了,官兵不得不把圍牆拆掉,這才透過。為公主照明的火把烤焦了路旁的樹。出嫁場面如此壯觀,也就能看出唐高宗和武則天對其重視程度了,那麼太平公主如此受寵愛,為什麼還兩次出家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太平公主第一次出家當道姑是在她八歲時,在唐代,有種風俗就是,女孩小時如果身體不好,常常小病不斷,人們就送她到道觀,讓玉皇大帝或者太上老君保佑身體健康,另一原因就是祈福。
太平公主屬於後者祈福,李治和武則天希望女兒做道姑為大唐祈福,保佑大唐太平盛世,國強民富。說是出家,其實就是名義出家,太平公主還是在宮裡生活,這就好比農村中,小時候為小孩認乾爹乾孃一樣,認了乾爹乾孃能夠保佑平平安安,沒病沒災。認乾孃還必須認姓"趙"的和姓"劉"的,意思是"罩著"和"留下"的意思。
太平公主第二次出家是在14歲左右,當時大唐的附屬國吐蕃國王聽說太平公主十分漂亮,就想讓她做自己的兒媳婦,李治和武則天豈能讓女兒嫁到蠻夷國去,直接拒絕怕引起戰爭。總得找個理由拒絕吧,總不能像關羽罵孫權那樣:"吾女豈能配犬子"。這樣非打仗不可。於是武則天和李治商量,再次讓女兒出家,這樣一來,女兒做了道姑就不能嫁給吐蕃國王兒子為妻了,這個理由冠冕堂皇,這是太平公主第二次出家的原因。總之,太平公主一生出家了兩次。
▲太平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