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科論普
-
2 # DB電波
進入網路,必須首先看看左上角的圖示,它標誌著是哪個網。如果是官方網路,可以登陸該網放心些,否則不要進入。另外,要認真看看有無編輯記者姓名,本訊息是原創或者是轉載?是哪個網站轉載?有無網址?都應該看清楚,訊息才可靠。不要單純看某網頁的標題名取得好看,什麼“緊急呀”!什麼“特大呀"!什麼“火速呀"!••••••等等所矇蔽。內容的識別也很關鍵,要提高自生思想政治素質,才會辨別真假訊息。
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個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難免會出現眾多魚目混珠的資訊。
拿科學新聞來說,全球的老百姓正在面臨了一個又一個問題:轉基因作物的潛在影響;全球各地蜜蜂的神秘死亡;透過基因組學記性個性化醫療;氣候變化;將滅絕物種復活的前景……幾乎沒有地方可以提供獨立的、基於證據的資訊。從歷史上來看,大多數人依賴於中介渠道,當我們在觀看電視新聞、閱讀報紙和雜誌時幾乎都會在無意中遇到科學資訊。
我們在日常生活的決策中需要用到各種資訊,所以就面臨著對資訊的篩選和使用問題,但是這需要具備一定的素養才能實現,而這又是普通人有時候無法完成的一項工作。
“後真相”成為2016年牛津詞典年度詞,官方定義“後真相”的意思是指相比於客觀事實,情緒和個人信仰更能夠影響輿論。也就是說人們往往不太關注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反而更關注於情感,情緒等主觀因素。所以在各種聲音也越來越嘈雜的情況下,人們對事實的信任度也越來越低。
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為了對各種資訊進行辨別就需要多渠道地對資訊進行驗證,特別是透過官方渠道瞭解資訊,一方面因為資訊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噪聲的干擾,從而造成資訊失真,另外一方面,傳播資訊的人也有自己的預設,進而為資訊賦予了個人的解讀,所以會影響資訊的接受者。因而我們建議:核實一下這個資訊從何而來;不要給任何資訊賦予先驗的權威性;提高個人的科學知識;時刻保持批判的懷疑主義並加強個人的批判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