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特點和成就,可以概括為六個字:豐富、深刻、生動。豐富,是指它寫出了戰爭的多姿多彩,每次戰爭,各有特點,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透過真實的藝術描寫,反映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思想啟示;生動,是指它的描寫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特別是透過戰爭的描寫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官渡之戰是在曹操與袁紹之間進行的,結果是袁紹大敗,曹操平定了北方,大大地擴張了自己的勢力;赤壁之戰是孫權和劉備結成聯盟,在赤壁打敗了揮師南下、銳不可擋的曹操,使他不能統一天下,結果是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戰是劉備伐吳,急於要替關羽報仇,結果是大敗,從此走向了衰亡。這三次大的戰役,有其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對強,都用了火攻,結果都是強弱轉化,弱者戰勝了強者。但作者寫來卻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顯得豐富多彩。這是因為作者具體地寫出了三次戰役交戰雙方不同的特點,所處的不同的環境條件,所面臨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強和弱的轉化過程。
《三國演義》寫戰爭寫得很深刻,主要表現在它並不是停留在兩軍對壘、兩陣對圓、兩將交鋒等程式化、簡單化的描寫上,而是從多方面複雜的矛盾鬥爭來展現戰爭的發展程序,將軍事鬥爭、政治鬥爭乃至外交鬥爭結合起來描寫。《三國演義》寫戰爭不完全是一種軍事力量(如兵力、糧草等)的較量,而是更著重於表現指揮員的戰略、戰術指導思想是否正確,突出了戰爭中人的主觀作用,將鬥武和鬥智、鬥勇結合起來。特別是鬥智,也就是謀略的運用,在戰爭勝負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這樣規模宏大的戰役,作者總是將各次戰爭特定的環境、條件,雙方的戰略佈署,戰術運用,力量對比,矛盾轉化等等都作了具體生動的描寫,深刻地揭示出戰爭中矛盾轉化的過程和勝敗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寫出最後的結果,讀者就能從小說對戰爭程序的真實描寫中,判斷出誰勝誰負,而且瞭解到為什麼勝和為什麼負的原因。據傳,明清時期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如張獻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經從《三國演義》中學習過戰爭的謀略。從《三國演義》對戰爭的描寫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規律來看,這樣的傳聞應該是可信的。
《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特點和成就,可以概括為六個字:豐富、深刻、生動。豐富,是指它寫出了戰爭的多姿多彩,每次戰爭,各有特點,互不雷同;深刻,是指它透過真實的藝術描寫,反映出了戰爭的客觀規律,可以給我們以深刻的思想啟示;生動,是指它的描寫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特別是透過戰爭的描寫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官渡之戰是在曹操與袁紹之間進行的,結果是袁紹大敗,曹操平定了北方,大大地擴張了自己的勢力;赤壁之戰是孫權和劉備結成聯盟,在赤壁打敗了揮師南下、銳不可擋的曹操,使他不能統一天下,結果是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彝陵之戰是劉備伐吳,急於要替關羽報仇,結果是大敗,從此走向了衰亡。這三次大的戰役,有其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對強,都用了火攻,結果都是強弱轉化,弱者戰勝了強者。但作者寫來卻毫不雷同,而是各具特色,顯得豐富多彩。這是因為作者具體地寫出了三次戰役交戰雙方不同的特點,所處的不同的環境條件,所面臨的不同矛盾,以及不同的強和弱的轉化過程。
《三國演義》寫戰爭寫得很深刻,主要表現在它並不是停留在兩軍對壘、兩陣對圓、兩將交鋒等程式化、簡單化的描寫上,而是從多方面複雜的矛盾鬥爭來展現戰爭的發展程序,將軍事鬥爭、政治鬥爭乃至外交鬥爭結合起來描寫。《三國演義》寫戰爭不完全是一種軍事力量(如兵力、糧草等)的較量,而是更著重於表現指揮員的戰略、戰術指導思想是否正確,突出了戰爭中人的主觀作用,將鬥武和鬥智、鬥勇結合起來。特別是鬥智,也就是謀略的運用,在戰爭勝負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像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彝陵之戰這樣規模宏大的戰役,作者總是將各次戰爭特定的環境、條件,雙方的戰略佈署,戰術運用,力量對比,矛盾轉化等等都作了具體生動的描寫,深刻地揭示出戰爭中矛盾轉化的過程和勝敗的原因。因此,不必等到作者寫出最後的結果,讀者就能從小說對戰爭程序的真實描寫中,判斷出誰勝誰負,而且瞭解到為什麼勝和為什麼負的原因。據傳,明清時期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如張獻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經從《三國演義》中學習過戰爭的謀略。從《三國演義》對戰爭的描寫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規律來看,這樣的傳聞應該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