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駱閩

    這是戰術問題,小時候看千字文的時候就有一句話“起翦頗牧,用兵最精”。身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你說他慫?

    事實上是他剛剛成為邊將的時候,還是個主官,年輕,還是個二代。現在想想和王思聰的距離也就差幾個錢的事情。軍中軍心不穩,而且匈奴單于也不是傻貨。趙國軍隊還都是步兵,眾所周知,騎兵是步兵的天敵。

    李牧沒有貿然去打,這很難得。年輕人能壓抑住那顆建功立業的心很難得。

    他先研究了匈奴的戰法,對比了雙方戰法的不同,然後針對這個,個趙國的軍隊做一些針對性的訓練。這本來就是個時間問題。

    趙王也急了。有這麼毛躁的王,長平之戰敗的不冤。然後就派人去換李牧。

    結果,去一個、敗一個。這到不是李牧給他們穿小鞋。而是事實就是如此。沒辦法,趙王又把李牧給派了回去。

    後面的事情都知道了。李牧經過了修整和訓練後,大破匈奴。

    再後來,李牧就成為東方六國最後的戰神。

    李牧死,趙國亡。

  • 2 # 歷史微探索

    匈奴作為馬背上的民族,但從個人實力上來看是要強於當時趙國軍士的,而李牧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採用堅守不出,堅壁清野的這一策略。

    他的目的有二,其一,由於敵強我弱,正面對敵實屬不智,有種一己之短對敵之長,這樣肯定會失敗,這點從後來接任他的那個人直面匈奴損失慘重可以看出,而李牧採取堅守策略,一來可以避免無謂的損失,二來趁此期間,宰牛殺羊提高士兵們的伙食,加大訓練強度,琢磨匈奴虛實,戰法,不斷地增強了己方的實力。其二,極大的麻痺了匈奴,認為他軟弱可欺,不再重視於他,相反極為的看輕他,在這種情況下,李牧更加利用到這點加緊訓練士卒,使之達到可與匈奴一戰的水平。

    待李牧兵精馬壯之際,開啟城門,放出大量牛羊,誘使匈奴來犯,並採用佯裝失敗,直接使得匈奴大部出動,最終被李牧一舉殲滅十萬眾,直接使得匈奴十多年不敢犯邊。

    所以說,李牧這不是慫包,而是兵法的智慧,弱則虛之,強則誘之,明確認識到自己的弱點,看到敵人長處,在迷惑敵人之際,逐漸壯大自己的,彌補自己,到最後用自己的強處直接對上敵人的弱處,一舉擊潰。

  • 3 # 奇緣言語

    戰國時期,諸侯國不但互相征戰,還要時刻提防來自少數民族武裝的襲擊,比如趙國,就要對抗匈奴的襲擾。李牧是趙國很有名氣的將領,長期駐守雁門關,防備匈奴突襲。

    在雁門關,李牧對士兵很好,經常宰牛犒賞士兵,士兵們訓練也很賣力,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每天,李牧都會叮囑士兵小心看守烽火臺,一有敵情馬上燃起烽火。與此同時,他還派出很多偵察敵情的密探,時刻掌握匈奴大部隊的動向。

    但是,在積極的備戰措施還沒有得到人們普通讚賞的時候,李牧又訂立了一項被人們視為“軟蛋”的規章:“如果匈奴入侵,立刻收攏人馬,退人營壘固守,擅自出擊者,斬!”所以,每次匈奴人侵,李牧的軍隊都能及時得到警報,並立即收兵固守。這樣過了好幾年,雖然趙國的人馬和物資並沒有什麼損失,可是趙國官兵都覺得自己的主將膽小,連匈奴也認為李牧是一個“軟蛋”將軍。

    這事最終傳到趙王的耳朵裡,趙王很生氣,對李牧“縮頭烏龜”的行為非常不滿,要求他主動出擊。但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牧對趙王的命令置之不理,依然我行我素。趙王一氣之下,把李牧召回,派別人代他領兵。此後一年多,匈奴一來侵犯,趙軍就出兵迎戰。但是,每次出戰都傷亡慘重,老打敗仗。久而久之,邊境上無法耕田放牧。沒辦法,趙王只好再次把李牧調回雁門關,有他在,雖然不會贏,好歹不會輸啊。

    到雁門關後,李牧還是老樣子,堅決不和匈奴交戰。這樣又過了好幾年,匈奴氣焰越發囂張,覺得李牧不敢交戰是因為打仗不行。這時候,趙國駐守邊境的官兵實在是忍無可忍,都向李牧請命,要好好地打一仗。李牧一看士氣高漲,覺得時機成熟了,於是精選了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匹戰馬,衝鋒的步兵五萬,善射計程車兵十萬,每天進行實戰訓練。

    李牧命令牧民趕著大批牲畜外出遊牧,滿山遍野的牲畜可把匈奴士兵饞死了。匈奴派出小股人馬攻擊李牧,李牧派兵迎戰,結果一擊即潰,丟盔卸甲逃進雁門關。匈奴首領單于大喜,心說李牧果然是個“軟蛋”將軍,看來這次有機會活捉李牧了。於是,他親自率領大批人馬進攻李牧,李牧佈下許多奇兵,張開左右兩翼包抄反擊敵軍,大敗匈奴,殺死十多萬人馬,單于帶著殘兵敗將落荒而逃。

    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困擾趙國多年的匈奴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大家這才明白:李牧表現出的“軟”,只是用來麻痺敵人的;硬碰硬只是莽夫的行為,等待時機,一舉擊破,才是真正的勇敢。

  • 4 # 君山話史

    李牧是真正偉大的將領,他是精通孫子兵法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在與匈奴的長期對抗中,李牧故意示弱於敵,讓敵人麻痺大意,最後一舉殲滅之,可謂深得兵法之精髓。

    下面我就來說說李牧是如何成功透過示弱的方式,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戰略效果。

    北方匈奴作為遊牧民族,其特點是居無定所,來無影,去無蹤,很難跟蹤追擊。李牧守衛趙國北疆,想要殲滅匈奴主力是很困難的,因為敵人都是騎兵,打不贏就跑。在長平之戰以前,匈奴人憚於趙國雄厚的軍事實力,不敢發動大規模的入侵。長平之戰後,趙國的精銳盡失,壯丁死亡殆盡。此時匈奴人的南掠開始變得頻繁,大股小股的騎兵不斷進犯邊關。對此,李牧採取示弱於敵的戰略,一方面讓敵人產生鬆懈輕敵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積蓄自己的實力,為發動殲滅戰作準備。

    為了達成既定的戰略,李牧下了一道命令:“匈奴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就是說,匈奴人一旦入侵,趙國軍隊並不出戰,而是躲進城堡內固守,擅自出戰殺敵搶功者斬。

    久而久之,匈奴人視李牧為膽小怯弱之輩,打心眼裡瞧不起。不僅匈奴人如此,趙國將士也認為李牧太怯懦了。趙孝成王一怒之下,把李牧給撤職,派了另一名將領接替他為北方軍區長官。新任長官上臺後,便把李牧那一套統統廢除了,以積極出擊代替烏龜戰術。事實證明這種短促出擊的戰術並無成效,不僅傷亡頗多,屢戰不利,還嚴重影響邊關的農牧生產,經濟隨之蕭條。無奈之下,趙孝成王只得請李牧再度出山。

    李牧回到北疆防線,重新實施烏龜戰術,又與匈奴人相持了數年。在這幾年裡,匈奴一無所獲,但仍然看不起李牧。此時趙國也漸漸從長平之戰的陰影中走出,新的一代已長大成人,這批血氣方剛的戰士,紛紛向大將軍李牧提出,與匈奴幹上一仗。

    李牧見時機已經成熟,便著手組建一支龐大的軍隊。由於趙國實施全民皆兵的軍國主義政策,平時為農為牧,戰時穿上軍裝就是士兵。這支組建起來的軍團,包括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名騎兵,五萬名步兵及十萬名弓弩手,總兵力超過十六萬人。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在這十年的時間裡,李牧雖然不出擊,但在軍民的軍事訓練上卻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否則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組建一支如此龐大的軍隊呢?

    軍隊組建完了,這還不夠。步兵、騎兵、車兵、弓弩兵這四大兵種要如何排兵佈陣,要如何協同作戰,這還得訓練與演習。在大家都熟悉了陣法軍令後,李牧開始策劃大戰的方案。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打殲滅戰呢?

    誘敵深入。

    誘敵深入是要花費代價的,得丟擲一個巨大的誘餌。李牧一反常態,讓牧民四處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這在匈奴人看來誘惑力可太大了,剛開始時,他們出動小股部隊打劫,李牧派出小股軍隊迎擊。兩軍相遇,趙軍佯裝不敵,匈奴人擄掠了上千名牧民以及大量的牛羊。

    當這些匈奴人回到大本營後,炫耀自己的戰果時,所有人都興奮了。這麼多年來,匈奴人入侵時總是空手而返,如今居然這麼輕鬆就撈得大便宜。大家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紛紛請戰。匈奴單于向來也不把李牧放在眼裡,根本不認為他是一個威脅,遂大舉發兵,入寇趙國北疆。

    大魚終於上鉤了。

    在十幾萬匈奴人傾巢而出,想大幹一票時,卻不想已落入李牧設計好的陷阱。李牧充分利用騎兵、車兵、步兵、弓弩手四大兵種聯合作戰的優勢,一舉殲滅匈奴騎兵十餘萬。李牧以破敗後的趙國之偏師,全殲北方遊牧民族之主力,其戰果之顯赫,其難度之大,均遠遠超過強漢時代的衛霍。為了這一戰,李牧竟然裝“慫”裝了十幾年,沒有這種無與倫比的耐心,哪來的驚天勝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ifa足球世界天賦異稟特性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