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志成蟲
-
2 # 神遊五千年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封常清由西域入朝,正好趕上安祿山反叛,連喘息的機會的機會都沒有就被派往洛陽招兵買馬抵禦安祿山。到洛陽,封常清十來天就募得六萬士兵。
當時,安祿山從范陽起兵,一路勢如破竹,渡過黃河,往洛陽而來。封常清與其大戰數次,然而卻屢戰屢敗,直到洛陽徹底淪陷,回天乏術後才退回陝州。
屢戰屢敗讓封常清意識到,唐軍難與安祿山軍隊爭鋒。為什麼會如此呢?原因在於封常清招募計程車兵多是市井無賴之徒,缺乏訓練,毫無戰鬥力可言。而安祿山的部隊則常年駐守邊疆抵禦外敵,乃久經戰陣之師,戰鬥經驗極其豐富。烏合之眾實在難敵虎狼之師。
封常清敗回陝州,見到了曾經的老搭檔高仙芝。高仙芝率大軍剛從長安到陝州,同樣是為征討安祿山而來。與封常清相比,高仙芝所統率的部隊也不好到哪裡去。因此,封常清依據連日血戰的經驗和目前的形勢說服高仙芝退守潼關。
然而退守潼關的後果應該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最終兩人以臨陣退縮,逗留不進之罪被唐玄宗派人斬殺。
封常清屢戰屢敗已經說明於潼關外與安祿山應戰無多大勝算。唐軍除非有險可守,不然難與安祿山爭鋒。對於退守潼關這一決策,《舊唐書》對高仙芝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其稱讚道:“賊騎至關,已有備矣,不能攻而去, 仙芝之力也。”
如果說封常清戰敗還不能說明問題,那哥舒翰於潼關外與安祿山部隊大戰就證明了退守潼關的正確性。當時,哥舒翰接管高仙芝舊部,號稱二十萬大軍,然而在潼關外與安祿山部隊一戰卻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沒,連哥舒翰也被俘虜。
當然,如果知道退守潼關有如此嚴重的後果,我想封常清和高仙芝一定會選擇於潼關外與安祿山決一死戰,也不願那麼窩囊,憋屈地死去。
“安史之亂”爆發初期,高仙芝和封常清率領的內地唐軍要麼是根本沒打過仗的官兵要麼是臨時拼湊招募來的,不管是戰鬥力還是部隊的協同都渣的很。而安祿山的叛軍是邊兵,為了守邊和震懾少數民族那戰鬥力是打出來的,日常訓練也不會鬆懈,所以戰鬥力異常兇悍。再說安祿山為了造反準備謀劃了至少10年的時間,對比一下,沒怎麼見過血和死人的唐軍去跟從死人堆裡滾出來的叛軍決戰,跟送死差不多。哥舒翰倒是被逼無奈率唐軍主力出潼關跟叛軍決戰,烏合之眾草臺班子一仗就被叛軍打的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