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卦星人青黴素

    個人覺得周冬雨在《幕後之王》裡的表演尺度小,沒有氣場,入不了戲,其實她是將電影的表演法帶到電視劇裡了。而兩者表演需求差別很大的。

    周冬雨的起點很高,剛出道就主演了《山楂樹之戀》,當時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認為她不漂亮、沒有演技,只能看到她的單純與乾淨。直至《七月與安生》,斬獲金馬影后,讓眾多質疑她的人閉了嘴。

    電影的尺度比電視劇大,題材有文藝、懸疑、搞笑等,也要比電視劇多。要適應電影這麼多型別的題材,光一張貌美如花的臉是不夠的,得有變化,得有差異。在這一點上,往往沒那麼唯美、沒那麼精緻的長相,反而更好塑造角色,比如黃渤、黃軒。黃渤屬於那種演什麼像什麼的,這就是差異度。

    與小螢幕不同,大熒幕會將演員的表演細節放大化,表演尺度縮小化。可能在電影裡表達吃驚的表情,也許只要眨一下眼睛。所以有的明星在偶像劇裡表現的不錯,但是一到大熒幕,便是各種尷尬。電視劇需要的表情幅度很大,“拍偶像劇這種套路化的反應,只用表情包表達感情的演技,是不適合電影的”。比如鄭爽、楊冪。其實,小編個人覺得鄭爽是一個很不錯的演員,她很明白自己的定位,自己適合演偶像劇,所以接的路基本上都是偶像劇,比如《夏至未至》、《微微一笑很傾城》等,觀眾很喜歡她演偶像劇。

    總得來說,電影更加需要一種代入感。它不需要演員去演,而是需要真實地感受。

    這裡舉一個很典型演員:王傳君。

    他在《我不是藥神》裡飾演的呂受益,是一名慢性粒白血病人,身形消瘦,面容憔悴,一度讓人認不出。他是整部電影裡面演得最有市井生活氣息的一個。其中最讓人驚豔的一場表演便是他自殺的那場戲。層次感、爆發力、辨識度,他都有了,他的表演擊潰了觀眾心裡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像一枚重磅炸彈,讓人忍不住流淚。

    王傳君為了演出求生欲,演出對活著的渴望,尤其在意吃飯的細節,反覆琢磨差異,一場戲吃了44個包子,吐了三次。為了呈現命垂一線的終極狀態,他搬進了病房,與血液科病人同住,保持兩天兩夜沒睡,整個人是脫相的,完全是垮掉的。可以說,每一場戲他都挖空心思心思。最後的效果很棒。

    所以周冬雨在《幕後之王》裡的表現太過電影化,我們看到她的表情幅度不大,覺得木訥,沒有氣場,我想大概是她把電影話注重細節的表演,帶到電視劇裡了,所以電視劇觀眾不吃。之前《遇見愛情的利先生》、《麻雀》、《十里春風不如你》裡她的表演,觀眾都不太買賬。並非她演技的問題,而是她實在不適合電視劇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月十五,你們都跟誰一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