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揚46644226
-
2 # 音說歷史
大禹,算起來他還算黃帝的後代,他是古代中國古代最有名的的治水英雄。當堯還在世的時候,中原地帶洪水氾濫,無邊無際,淹沒了莊稼,淹沒了山陵,淹沒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離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離鄉,水患給人民帶來了無邊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之下,堯決心要消滅水患,於是就開始訪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鯀治水治了九年,大水還是沒有消退,鯀不但毫無辦法,而且消極怠工,拿國家這一艱鉅的任務當兒戲。後來舜開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問題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鯀的職務,將他流放到羽山,後來鯀就死在那裡。舜也來徵求大臣們的意見,看誰能治退這水,大臣們都推薦禹,他們說:"禹雖然是鯀的兒子,但是比他的父親德行能力都強多了,這個人為人謙遜,待人有禮,做事認認真真,生活也非常簡樸。"舜並不因他是鯀的兒子,而輕視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他。
當時,大禹剛剛結婚才四天,他的妻子塗山氏是一位賢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灑淚和自己的恩愛妻子告別,就踏上了征程。禹帶領著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走遍了當時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人跡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大禹感到自己的父親沒有完成治水的大業而空留遺憾,而在他的手上這任務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無數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掙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離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淚,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識的和不相識的人都會向他獻上最珍貴的東西,當然他不會收下這些東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實在太濃太濃,這也倍增了他的決心和信心。這也就出現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時間,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兇惡,馴馴服服地平緩地向東流去,昔日被水淹沒的山陵露出了崢嶸,農田變成了米糧倉,人民又能築室而居,過上幸福富足的生活。後代人們感念他的功績,為他修廟築殿,尊他為"禹神",我們的整個中國也被稱為"禹域",也就是說,這裡是大禹曾經治理過的地方。也正是因為大禹治理黃河有功,舜就禪讓,讓大禹繼位。在帝舜三十三年的時候,把天子的位置傳給了大禹,大禹受到大家的擁戴,繼位之後,國號改為了夏,大禹就自然成為了夏朝時期的第一位天子。後來的人們都稱大禹為夏禹,大禹有著非常卓越的功績,在那個時期皇帝的位置都是給有能力的人做的,誰有能力誰就來當皇帝,這樣朝臣和百姓都會非常擁戴。大禹在位第十年逝世,這時候帝位就傳給了大禹的兒子啟,成為夏朝延續下去的天子。這也就標誌著中國禪讓制的結束,世襲制的開始。
-
3 # 文水武老二
夏啟
原因: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王位之先河。
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史稱夏朝;
據《史記》記載,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大約有500餘年,經歷了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
-
4 # 歷史風物誌
夏朝距離現在約4070-3600年左右,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且迄今為止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原始部落的禪讓制。
根據古籍《竹鼠書紀念集證》記載禹的在位時間大約是公前2029年--公元前1982年,而啟的在位時間是公元前前1978年---公元前1963年,年代上就要晚與大禹,大禹之前的鯀(與“滾”同音)是禹的父親,如果算上它那麼夏朝就是鯀建立傳禹,禹傳啟
-
5 # 書生體育
我上學那會兒,歷史書上寫的是啟建立了夏朝,現在的歷史書上寫的是禹建立了夏朝,至於到底是誰建立的,我們只能聽專家的了,不是還有人說夏朝根本不存在嘛。
-
6 # 嘯狼讀書
夏國是禹、啟父子兩人共同建立。
大禹登上天子之位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進一步鞏固和強化自己的地位與權力,逐步實現了“公天下”向“家天下”的過渡,實現傳位於子的目的。
首先是殺一儆百,令天下諸侯聽命於己。
大禹透過治水,取得了朝廷大臣、各路諸侯、各氏族部落酋長的信任與支援。大禹被舜帝選定為帝位繼承人,也是他們共同支援的結果。同時,大禹透過皋陶運用刑罰手段,鎮壓反對他的人。這些措施,有效地維護了大禹的地位與權力,使他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王”。但是,即使如此,大禹還是感到不夠,認為還有必要進一步強化自己的權力。於是,在會稽召開的諸侯大會上,上演了一幕殺防風氏的重頭戲。
其次是強化中央財權,集中天下賦稅。
為了維護越來越龐大的公共機構的正常運轉,需要越來越多的財力作保障。《禹貢》的出現,說明古代賦稅制度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了。隨著賦稅制度的建立與逐步完善,督促各路諸侯如期如數上交賦稅,就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大禹在會稽召開諸侯大會,就是與各路諸侯核對上交夏朝中央的稅金。《史記·夏本紀》說:“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會稽者,會計也。”這些記載說明,這次諸侯大會確實是為了檢查諸侯國的會計帳目。參加這次大會的諸侯人數很多,數以萬計。可見當時向大禹納貢和交稅的數目之大。這樣巨大數額的貢賦,是前所未有的。有了數額巨大的貢賦,才真正有了中央之國的權威。也正是由於有這樣數額巨大的貢賦,才有了建立家天下國家制度的需要和動力。這大概也是大禹傳位於子的最基本原因之一。大禹正是透過完善貢賦制度,強化貢賦管理,積聚起巨大的物質財富,從而為實現“公天下”向“家天下”過渡,建立“家天下”的國家機器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再次是以各種方式宣示威權。
大禹在獲取帝位的過程中和獲得帝位以後,一直非常注重對民眾和臣屬的威服行動。他靠事功和道德得到禪讓的機會,治理天下則需要非常的手段。在奠定天下後,大禹進行了多次的巡狩活動,其中以會諸侯於塗山最為知名。巡狩天下的目的,主要是讓民眾知道權柄的威嚴,使他們有心存敬畏、恐懼,不敢犯上作亂。
最後略施手段為傳位於子創造條件。
大禹繼天子之位以後,也仿照堯帝舜帝的作法,“確定”了接班人。《史記·夏本紀》說:“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而後舉益,任之政。”就是說,大禹先將皋陶,後將伯益選定為帝位繼承人。但是,皋陶的年齡與大禹差不多,而且還先於大禹逝世;皋陶逝世後,大禹又將舜帝的女婿伯益選定為帝位繼承人。大禹是真的在培養接班人嗎?不是,這些只是他做的表面文章。實際上,大禹是將兒子啟的親信安插到伯益的身邊,培植起以啟為核心的“支黨”,作為啟日後奪取權力的基礎;同時,暗中支援啟訓練軍隊。《史記·夏本紀》說,大禹死時,“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為什麼說“家天下”的夏國不是禹一人,而是禹、啟父子兩人共同建立的?因為,在“家天下”“父傳子”還沒有形成社會公認的繼承製度時,如果啟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擊敗因破壞禪讓傳統而必然產生的挑戰者,他就只能像堯之子商均、舜之子丹朱一樣,拱手讓出禹精心打造的權力給更有實力者。啟因為能夠擊敗敢於向他挑戰的任何力量,所以才能落實“父傳子”制度而“家天下”,確立並鞏固“家天下”的國家政權。
啟順利地登上了天子之位。啟繼帝位後,由於他有一支勢力強大的軍隊,因而並沒有遭到來自各路諸侯的強烈反對;倒是與啟有近親關係的有扈氏起來反對啟繼帝位。於是啟“遂滅有扈氏。天下鹹朝”。透過這次戰爭,啟排除了繼位干擾,鞏固了王權,正式確定了世襲制,或者說正式確定了由禹開創的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局面。為了使世襲制王權為眾多諸侯所承認,啟在都城陽翟召集眾多的諸侯,舉行盛大的“鈞石之享”,這是繼“塗山會盟”之後的又一重要朝會。這一朝會“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用命也”。夏王朝的統治基礎,到此完全確定了。到啟傳位於子太康時,就再也沒有出現反對之聲了。
-
7 # 滻灞書房
這個問題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做答案,但各自所堅持的又有無法解釋的死穴,由於這方面史料太少,僅有的史料又有很多完全相反的記載,還經不起推敲,所以這已成歷史迷案,除非有新史料的考古發現,否則很難確定。
-
8 # 魚兒讀書會擺尾
大禹。
《史記·夏本紀》正義解釋:“夏者,帝禹封國號也。帝王紀雲:‘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
在帝舜末年,帝舜立禹為儲君,“帝舜薦禹於天,為嗣。”為儲君十七年後,帝舜駕崩,為帝舜服喪三年,禹辭去帝位,將帝位讓給帝舜的兒子商均,自己去了陽城。但是,天下諸侯都到陽城朝賀禹而不去拜見商均,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地位遠高於商均,所以就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建立了大夏。
夏朝開國後,禹便立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讓他輔佐執政,可惜皋陶不久就去世了,於是禹便將英、六封給皋陶後人,秦末的英布就是皋陶的後人。同時,禹又“舉益,任之政。”也就是說,這時候禹再次確立了自己的後繼人,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再次確定的儲君還不是自己的兒子啟,而是益。
後來,禹在東方巡狩時,“至於會稽而崩”,在東方會稽駕崩,按照他的遺願以天下授益。天下為大禹服完三年喪後,益也像大禹當初一樣,將帝位讓給啟,而自己避居箕山之陽。而這時,天下諸侯卻都去朝拜啟,而不搭理益,《史記》記載:“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對於益的命運並沒有說明。
不過,另一些史書記載就不那麼美好了: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潘壽言禹情”注:“言禹傳位於益,終令啟取之。”
《史記·燕召公世家》:“禹薦益,已而以啟人為吏。及老,而以啟人為不足任乎天下,傳之於益。已而啟與交黨攻益,奪之。天下謂禹名傳天下於益,已而實令啟自取之。”其中“以啟人為吏”索隱解釋為“以啟臣為益吏”,讓啟的人給益當吏,安插人手、摻沙子。
王夫之《楚辭通釋》卷三雲:“《竹書紀年》載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蓋列國之史,異說如此。”
也就是《史記》中說的,有扈氏不服啟為天子,於是啟就討伐有扈氏,在甘這個地方大戰,“遂滅有扈氏。天下鹹朝。”
-
9 # 琅琊神話
在夏朝建立者是大禹還是夏啟這個問題上,我一向不同意歷史教科書上的表述方式,我更傾向於認為大禹是夏朝的開創者。
教科書上認為夏啟開創了“家天下”的歷史,這首先就是不對的。因為據古文獻記載,大禹是刻意把國家傳承給大禹的。他雖然表面上繼續禪讓制度,把首領的位置傳給了伯益,但卻把軍隊掌控權交給了兒子啟。
最後事態的發展完全按照了大禹的預先設計,大禹死後,啟帶領軍隊推翻了伯益,自己成為了首領。按照這種說法,大禹才是“家天下”觀念的首創者,而夏啟只是按照大禹的設計在行動。
另外,從另一件史實也說明大禹已經是天下之主,那就是大禹會稽會盟的故事。防風氏部族離會盟地點會稽並不遠,其首領卻最後才到,這使大禹認為他的權力和地位遭到了蔑視,於是便斬殺了防風氏首領。
因此,不管從個人功績來看,還是從“家天下”的觀念和“王天下”的實際行動來看,大禹才是真正的夏朝開創者,夏啟只是摘取了勝利果實而已。
-
10 # 奧陶紀來客
應該是啟建立的,這也許有點天意。也就是說是時代進入文明的一節節梯。禹夲欲把君位傳給皋陶,(當時皋陶是最高法院院長)皋陶比較賢,但皋陶命短,禹在考察皋陶後,認為可行,和大臣們商議,也公示了,但皋陶命短,沒有多久就死了。禹又環顧四周,覺得啟的賢能還可以,臨死之前,和大臣們商議,才確定了啟為繼承人。只是啟有私心,才把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樣,夏朝的實際建立者,應該是啟。
-
11 # 我的職業是韭菜
這個問題有點簡單。夏朝的建立人是啟。禹是繼承虞舜的位子,應該稱禹朝(具體名稱不詳,沒有相關資料)。所以,禹的都城是禹都。而夏的都城是夏都。
關於世襲制。我認為開創者也不是啟或者禹。自有私有制以來,世襲制就在不斷髮展。比如禹也是繼承了鯀的位子。而實際上,唐(堯唐朝)統治了二百年,虞朝統治了也不是一代。而竹書和史記關於此事件都沒有提及。根據最新考古發現,疑似黃帝一族滅絕了唐堯族或虞舜族。估計會有更多的考古線索等著發現。
-
12 # 大國貳零
是啟建立夏朝並正式父子相傳。不需要諸侯大會確認。原始社會末期,五帝傳下都需要聯盟大會確定,有時父子相傳,但離不開這一形式。啟是第一個破壞這一形式,確立父傳子正式合法的帝王。黃帝傳十代,裡面有父子傳,舅甥傳,父女傳,母子傳。高陽後,男性下傳。堯時也是父子,弟見傳,但使用一個號而己。舜也是如此。啟之後帝王成體系,原始聯盟解體。
-
13 # 心事浩茫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啟是夏朝的建立者。但顯然,大禹對歷史的貢獻要遠遠大於啟。這一點有點像羅馬帝國凱撒和屋大維的關係,凱撒是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屋大維是建立者,但凱撒的歷史地位比屋大維高。
-
14 # 張果馬
啟建夏朝。禹死後啟按照堯舜禪讓和舜禹禪讓的慣例避位,讓伯益作君主。結果卻是諸侯也離開伯益的根據地到啟的根據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援啟,隨即啟即位。
此後,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武則天改國號周時,追尊啟為齊聖皇帝。
-
15 # 穿插游擊隊
作者丨林汣琰
編輯丨吳酉仁
先補充一下資訊。
提問所附圖片,來自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2016年第1版,2021年7月第6次印刷。也就是說,這是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新版。
再扼要介紹一下源流。
“禹建立了夏朝”這種說法正式進入人教版教科書,是在2001年。
下圖擷取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2001年6月第1版)。右側的兩處內文截圖,分別來自該教材的第15頁與第18頁。一處稱“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一處稱“禹死後,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第二代國王”。
可見,當時的教材已將禹確定為夏朝的開國之君。
♦ 舊人教版歷史教材(2001年6月第1版)
再往前追溯,2001年之前的人教社初中歷史教材,一律是以禹的兒子啟為夏朝的開國之君。
下面這兩張圖片,分別擷取自1981年版的初中歷史教科書第一冊(人教版,1984年6月第3次印刷),和1992年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第一冊(人教版,1999年6月第7次印刷)。
1981年版,行文未明言誰建立了夏朝,但從前後語境來看,禹被稱作部落聯盟首領,那麼夏王朝的建立者便只能是啟。1992年版,則非常明確地寫道:“公元前21世紀,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
♦ 舊人教版歷史教材(1981年版)
♦ 舊人教版歷史教材(1992年版)
七零後與八零後們,分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接受了初中義務教育,他們頭腦中(包括筆者在內)的歷史常識——“禹是部落聯盟首領,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便主要來自上面這兩版教科書。
“啟建立夏朝”之說在教科書裡存在了長達二十年,為何會在2001年突然被改成“禹建立夏朝”?
原因其實很簡單。200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釋出了“夏商周年表”。這份年表將夏朝的開國之君確定為禹。次年,教科書便以該年表為準,修訂了從前的說法。不但將夏朝的開國之君從啟更改為禹,還將夏朝的建立時間從“公元前21世紀”更改為年表裡的“約公元前2070年”。
遺憾的是,教科書雖然改了,但收錄有“夏商周年表”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2000年公佈出版),卻沒有就“以禹為夏朝的建立者”這一說法提供相應的解釋。
♦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 簡本》所附“夏商周年表”
既無解釋,自然也就不可能消弭分歧。
早在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之前,學術界對“誰是夏朝的開國之君”這個問題,就長期存在爭論。如王國維認為禹是“古之帝王”,徐中舒則認為禹只是一位部落首領。
這種爭論也反映到了教科書上。
雖然2001年之前的初高中歷史教科書大多以啟為夏朝的開國之君,但大學教材裡仍存在分歧。如朱紹侯的《中國古代史》上冊(1985年,高等院校文科教材)認為,禹搞“塗山之會”,將眾多部落的首領轉化為邦國之君,成為自己統治下的諸侯,這意味著夏王朝已經建立了。趙文潤的《中國古代史新編》(1989年,高等師範學院教材)則稱,判斷國家是否成型,至少需要三個條件:有穩固的統治地域;有穩固的統治集團;有穩固的被統治者可徵收貢賦。禹先以皋陶為繼承人,後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後伯益的位子被禹的兒子啟奪取,這說明在禹的時代還沒有形成穩固的統治集團。所以啟才是夏朝真正的建立者。
夏商周斷代工程公佈“夏商周年表”之後,爭議也同樣存在。如華東師大版的初中歷史教材,便採取了與2001年人教版教材不同的說法,認為啟才是夏朝的建立者,大禹只是一位部落聯盟首領。
♦ 夏禹像
(1)因為“迄今尚不能說夏朝的存在如同商朝那樣,已被考古學研究確鑿無疑地予以證實”,所以各類教科書關於夏朝的描述,“大多以文獻記載為主要依據”。這些文獻材料已經被學術界翻來覆去咀嚼過很多遍了。這就意味著,關於夏朝開國之君的分歧,並不是新舊史料的問題,也不是史料解讀上的對錯問題,而只是分析和解讀史料時,“由於視角和側重點的不同”而產生的觀點差異。所以,“無論採取何種說法,都只是在理論上是否更妥當、更合適一些而已,本質上並不存在‘史實’的是非對錯問題。”換言之,這是一個“我怎樣認為”的問題。
(2)“夏商周年表”的權威性比較有限。夏商周斷代工程沒有將夏朝初年的“王位”問題納為研究目標。年表將禹列為夏朝世系的首位,只是依據了“《竹書紀年》‘自禹至桀十七世’的說法和《史記·夏本紀》中的有關記載”,年表對禹的身份和地位——他究竟是被追認的“先帝”,還是夏朝真正的建立者,也“沒有任何的說明或解釋”。
(3)援引先秦史專家王宇信的《夏朝與夏國家形態》一文,稱算不算王朝的開啟者,應該看他行的是“禪讓制”還是“世襲制”,搞的是“公天下”還是“家天下”。禹雖然生前擁有很大的權勢,但仍受制於習俗慣例,不得不指定皋陶和伯益為禪讓人選;啟也不是直接從禹的手上得到天子之位,而是經過了武力鬥爭才取得最高權力,繼而開啟王位世襲制度。
其實,即便僅侷限於文字史料,關於禹和啟所能引發的爭議,也遠不止於此。比如有學者認為,“禹”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名,而是遠古時代的某個氏族首領的稱號。所以司馬遷才會在《史記·夏本紀》裡說:“夏禹,名曰文命”——最後一位被稱作“禹”的氏族首領,他的名字是“文命”。倘若承認這一假說成立,那麼關於禹的許多傳統理解,便需要做出修訂。
簡而言之:(1)教科書的更改,緣於“夏商周年表”的釋出;(2)禹和啟,究竟誰才算夏朝的開國之君,不妨見仁見智;(3)筆者個人的傾向是啟。一如曹魏王朝的開國之君只能是魏文帝曹丕——雖然曹魏的版圖與政權架構早在曹操時代便已成型,但他畢竟沒有邁出最關鍵的那一步。
①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1981年版、1992年版、2001年版、2016年版、2020年版。
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 簡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版。
④龔劍鋒、石再一:《近百年來對“禹”的歷史定位的變遷》,《中國禹學》第二輯。
⑤李殿元:《說夏朝開國者名“禹”是個錯誤》,《文史雜誌》 2014年第4期。
⑥李殿元,戚懷亮:《禹羌文化與國家起源》,民族出版社2017年版,第134-136頁。
-
16 # 九圓99999
大禹治水有功取代舜繼承王位。伯益是大禹治水的夥伴,對大禹幫助很大,他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他發明了鑿井技術,又懂鳥語會鳥叫,開會使喚鳥,很受人們的喜愛。本來大禹的繼承人是皋陶,因為先於大禹死去,大夥才推舉伯益為大禹繼承人。大禹表面上承認了伯益的繼承人地位,暗中卻幫助兒子啟培植勢力,為以後的奪權做準備。啟也對王位早有野心。大禹死後,伯益繼承了禹的位置,啟意欲謀奪王位,被伯益鎮壓並關進牢裡。啟想辦法逃了出去,糾結擁護自已勢力推翻伯益奪得王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朝。啟也就自然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世襲的王國一一夏朝的第一個王
-
17 # 使用者半經
夏朝的真正的建立者是黃帝,黃帝建立的夏朝稱之為前夏,到啟時建立的夏朝實際為後夏。中國夏朝的歷史,只有這樣解釋,才可以解開許多歷史的謎團。比如夏朝的遺址謎團。
-
18 # 玉儒於成
關於誰是夏朝創始人的問題,在古書上並沒有什麼分歧,都認為禹或者叫夏禹、大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王。但是近人由於對古書的理解不同,才出現了意見分歧。有人認為是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建立了家天下;還有人認為禹並沒有傳子,是啟用暴力奪取政權,建立了“家天下”,啟才是夏朝的創夏朝(約前2070年—約前1600年),禹建立的國家。夏禹傳子代替了以前的禪讓制度,由禪讓制度變成王位的世襲制度。夏朝共傳14代17王(一說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還是部落聯盟首領有爭議),約471年,後為商朝所滅。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鬥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物件,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製的開端。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 這就是歷史,不是傳說!
回覆列表
打個比仿。這就是富一代和富二代的關係。
富一代是在某種體制下富起來的。所以在他的思想觀念裡,財富源於體制,體制很重要,不能動。雖然體制重要,但是富一代確實太富了!而財富又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財富作為遺產時的去向就是個大問題。。。。這時富二代上場了。富二代的思想觀念這時已經完全變了。體制對他沒有約束力。財富就是我的,與他人無關。財富在於權力我有,權力在手天下我有!
現實生活中也是有這樣例子的。某首富,在一定條件下暴富。富甲一方。但不幸他暴亡。兒子在家族傳統觀念下被定為接班人。但這兒了的觀念已是全新的了,一腳踢開了原來的體制單幹。當然也可能是技術上的原因,或者是其它原因他敗了,敗的很慘。但基本路數一樣。父一輩,子一輩,輩輩不同。
所以說禹不是禹。但啟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