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意覺迷

    “兩班”這個詞,實際上是來源於中國的“文武兩班”的簡化用語。在北韓演化成貴族階層的象徵。在北韓,貴族或者官員的尊稱為“兩班尼”。雖然在很多國家都出現過官僚集團壟斷權門,形成特殊的貴族階層這種情況,比如日本的藤原氏。但“兩班”卻是高麗王朝到李氏北韓時期的專用名詞。兩班透過聯姻建立起復雜的關係網,控制國家的土地和財富,連北韓國王也不得不忌憚。由於上層集團被兩班控制,所以形成了近似的世襲制度,兒子可以繼承老爹在官僚集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社會一樣,貴族集團的膨脹會導致其子嗣眾多,一旦子孫太多了,壟斷的財富也會被稀釋,所以為了守住權力,兩班不得不用《庶孽禁錮法》來評定子孫的良賤等級,越來越多的庶子從貴族集團中被踢出去,變成普通平民。以至於到了李氏北韓末期,兩班戶的總人口已經佔了全華人口的六七成。這個貴族體制就很難維持下去了。

  • 2 # 肇英

    現代人相對更加熟悉的,乃是李氏北韓的“兩班”、“兩班貴族”。雖則高麗時期的兩班與北韓時期的兩班都是指當時的統治階級(階層),但兩者其實有著較大的區別:

    比如,高麗兩班的身份,同出仕做官、進入文武品官序列與否有極其緊密的聯絡,而北韓兩班中卻有相當多從未正式出仕過的“在地兩班”;又比如,雖然高麗兩班中的部分群體也是依靠儒學、科舉上的壟斷,來保證世襲兩班身份的,但整個高麗兩班卻不像北韓兩班那樣,具有文化層面上的內涵與意義;再比如,兩班之外的人如想獲得兩班身份,倘以正常途徑、合法途徑來說,北韓時期要比高麗時期困難不少。

    另外,以王氏高麗時的“兩班貴族”而言,其僅只是“兩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高麗初期,地方豪族,開國功臣,新羅、後百濟的重要遺臣等等中的佼佼者,透過與高麗王室及各自相互間的聯姻逐漸成長為門閥貴族。待到成宗朝引進唐朝文武散官制度,併為了抑制地方豪族勢力,而開始壓制武臣後——門閥貴族透過蔭敘權等特權和科舉上的優勢,確保了獲取較高官職的優先性,從制度上保障了子孫後代世襲兩班身份,從而進一步演變成為了文臣貴族。

    王氏高麗的第四代君主王昭(高麗光宗)於958年開始推行科舉制

    再到1170年-1270年武人時代,武臣貴族執掌政權,以及1270年-1356年元朝支配時期,親元勢力的抬頭。

    這些擁有種種特權,世代擔任高官的所謂“兩班家門”,才真正稱得上高麗時期的“兩班貴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多執行緒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