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情緒6079270620877
-
2 # 黑白時光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 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 “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借指幼年。【童齔chèn】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泛指幼年幼童。也有說成“髫齔”的。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未進入盛夏 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少女時代為“豆蔻年華”。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歲。 “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束髮而笄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
【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志學之年】 15歲。孔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人以十五歲為男子成童之年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盤在頭頂。
【弱冠】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而立之年】指男子三十歲。孔子曰“三十而立” ( “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之年】指男子四十歲。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 “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知命之年】指男子五十歲。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又稱 “半百之年、 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花甲】指六十歲。天干地支紀年六十年成一週 叫作“六十花甲子”。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也稱“耳順之年、還歷之年、杖鄉之年、下壽”。
【古稀】 70歲。杜甫有詩曰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70歲也稱“從心之年、懸車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國之年”。
【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歲。
【中壽】八十歲。也稱“傘壽” 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又稱“杖朝之年”。
【上壽】一百歲。也稱“期頤”又稱“人瑞”。
【米壽】 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
【白壽】 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茶壽】 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
【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耆qí年】 60歲以上老人。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 “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 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頭髮由白轉黃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 “黃髮臺背”。陶淵明《桃花源記》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 “黃臺背” “臺”通“鮐”。 《爾雅·釋詁》 “鮐背壽也。
回覆列表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髫年:女孩七歲。
始齔、齠年:男孩八歲。
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恆牙,這時叫“齔”,“齠年”或“髫年”。
總角:幼年泛稱。
垂髻之年:指兒童。(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擷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金釵之年: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女子十三歲。
志學:十五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弱冠:二十歲。(《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中國自古以來用天干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