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抱著太陽的月亮3
-
2 # 淡泊的旭日如意
小時候(不記得哪年了)第一次步行5公里去農場看的露天“白毛女”電影,至今記憶猶新。以後相許看了“地道戰”“平原游擊隊”還有“劉少奇a訪問印尼”。
-
3 # L五哥
壩壩電影看得多咯,當時只有十來歲就住在華西壩(四川醫學院)邊邊上,當時週末就放壩壩電影,基本上都是國外的,如黑桃皇后、前蘇聯的雪地激戰(士耳其和俄羅斯的戰爭)和海軍上將烏沙科夫等等。
-
4 # 白楊的生活
時代變遷,美好而又溫馨的回憶很多·很多,其中兒時看過的露天電影,對於我們這一代中年人來說,絕對是記憶猶新,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露天電影,現在去講給那些年輕人估計是沒有多少人會知道的,但是要是講給中年人以及更大年紀的人,那這應該是他們心中無數激動的美好回憶。哈哈,這也是暴露了自己的真實年齡啊!
不知不覺已經是人到中年了,看到露天電影這個詞,使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八十年代的記憶裡……
做為兒時主要的娛樂,心中充滿了希望。在那個沒有手機甚至沒有電話的“落後”年代,但是我們的訊息卻是很靈通的。今天那個街道放電影,明天這個村子有電影,都知道的一清二楚。我的印象裡,看露天電影最多的地方就是我們哪裡的解放軍大院子裡,我們都叫部隊大院。七點放電影,五點都能叫著夥伴,帶著小馬紮,去佔位置,生怕去晚了坐到後面看不見。這時候就是最熱鬧的時候了,放映員也會提前早早的把幕布搭好,而且選個合適的位置擺好放映機,在拿出幾個圓鐵盒子膠片,這些鐵盒子上面都寫著字,什麼《閃閃紅星》《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等等令人期待的電影。別看是在大院子裡放電影,但是隻要電影一開始,成千上百的人群,頓時就象是上課一樣,立馬安靜的就是一根針落到地上都能聽見,個個聚精會神的勁頭的場面真是何其壯觀啊!
雖然在過去的年代裡,沒有現在的遊戲機,手機,電視,但我們卻是最快樂,最純真的年代。有時自己還在幻想著有一天能夠穿越時空,回到我們那個美好的年代啊!
下面看看露天電影的照片:
地道戰劇照:
地雷戰劇照:
僅供大家參考,回憶一下童年的時代。
-
5 # 一支菸65355905
露天電影 ,小時候 ,只有過會或者村裡誰家過白事才有機會看一場.場地一般在場裡或者寬一點的街道,白色銀幕用兩個椽和繩子掛起來,兩邊放個大音箱,一臺放映機,天快黑了 ,放映員就提兩個鐵箱子來了,拿出一盤電影膠片️ 開始放。最主要的:一是看電影 要去的早點 ,才能佔個好位置。二是去遲了要使勁往裡擠,才能看清。要不就得上樹看了。
-
6 # 共同渡過
作為農村長大的70後,露天電影就是我們童年的快樂記憶,有時為了看場露天電影要走幾里路,小孩在後面看不到就騎大人肩頭上,大點的孩子有些就爬附近樹上看,雖然條件艱辛,當時也覺得很開心!
-
7 # 黃司馬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就是我當時的最愛。
我所在的工廠,幾乎每週未或週日都會放露天電影。每每聽到有電影放映,我都會在當天下午就會像許多人一樣,拿一根小板凳在放映電影的燈光球場自己認為最佳位置放上;有時臨時還會搬一塊磚頭佔位。不但在自己工廠燈光球場看,而且還到附近工具廠、化工廠、技工校和解放軍炮臺駐地的球場壩去看。
後來,上山下鄉後,看露天電影幾乎是一年半載才能看一次。住地到公社大約有四、五里地,但是一聽說有露天電影放映,我往往會半下午就往公社跑。看完電影已是半夜,然後與幾個當地山民一道,打著火把,翻山越嶺回到住地。那時看的電影大多是毛主席接見紅衛兵和樣板戲。
回城參加工作後,放露天電影的機會少了。看電影大多購票在廠裡俱樂部看。
如今幾乎再也不看電影了……。
-
8 # 善待43327007
看過的多了。以前小時候聽說放電影的晚上要來,還有喊親戚到我家來早早的煮好晚飯,吃了端幾個凳子到屋背後找個最佳位置坐好。因為放電影在老家房屋背後的一個石壩子裡的,還有熟人也要來接凳子,大的小的全借完。小時候最盼望就是放電影的到自己的隊社來,是兒時的快樂,臨隊的放電影也要拿著手電筒和夥伴們一起去看。那時看電影也是一種快樂.
-
9 # hhsh39275101
小時候,村裡有結婚的、老人去世三年、十年的都會放電影,都是露天電影,農村沒什麼娛樂活動,所以放電影母親基本上都帶著我和哥哥去,有時候農活忙,母親太累,會讓比我大四歲的哥哥帶上我,哥哥不願意,嫌我麻煩,但是他不帶我是不能去的,記得很清楚,我和哥哥看電影還把家裡新買的三節手電筒弄丟了,母親並沒有批評我們。看電影要自己帶凳子,夏天還好,冬天還要多帶兩件棉大衣,看電影冷了母親用大衣把我和哥哥的腿一邊一個包起來,基本上每次都是沒有看完就睡著了,父親在家的時候我是被抱回家的,父親上班不在家的時候,我是迷迷糊糊被母親拉著手走回家的,母親已去世十年了,父親去年也不在了,好想他們。
-
10 # 沉淪的江湖
露天電影最瘋狂的時候應該是70年代到80代初,年紀小不能走太遠附近有放影就在附近看,那可是早早就拿個櫈子仰望在那塊白布下面,黑白畫面出現後,興奮的喃喃自語!還記第一次看彩色電影的時候和很多玩伴一起打著手電或馬燈走了十多里路,看完回家就天亮了,至於睡覺就只能在教室裡補了。讓人覺得最自豪的是看寬銀幕彩色電影,茶餘飯後的談資也是炫耀的資資本!
電視在農村興起的時候對電影的興趣的就沒那麼強了,加上電影不存在計劃放影,凡是紅白喜事都可以自己掏腰包讓親朋好友看個夠,到後來那塊讓人興奮的白布下面只剩下寧靜沒有喧囂,後來就再也沒有它的影子了!
-
11 # 礦泉5421
看過平原游擊隊,地道戰,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等露天電影。如果正面看的人太多,找不到好的位置只能側面看,可以到銀幕後面去看。
-
12 # 影視小藍魚
對於在城市長大的我來說,對露天電影的印象真的是既溫馨又美好,既懷念又感慨。
七八十年代的城市雖然有不少電影院、俱樂部,但仍然在公園、廣場中心設有露天劇場,經常免費放映電影、演出戲劇。我家附近的中山公園就有這樣一個露天劇場。記得它是一個圓形坑狀的大場地,底部中央放置一塊白色大幕布,四周呈放射狀一排排從下向上階梯狀的長條石凳,就像以前體育場的看臺。這個露天大劇場大約能容納一千多人吧。
那時,我和附近的小夥伴經常去那裡玩耍,看到劇場門口的電影告示,就趕緊跑回家告訴父母,父母就早早地做飯、吃飯,然後拿著座墊、水杯等早點去佔位,去晚了就只剩偏位,只能斜眼觀影了。有一次一家人只能坐在幕布後面,看了一場反向電影。當時看過的電影有《地雷戰》、《地道戰》、《奇襲》等等。
印象最深的一場露天電影是北韓電影《賣花姑娘》。記得那是個深秋的晚上,晚風吹過,劇場周邊的樹葉都開始飄落了,天氣已經很涼了,等待開場的觀眾坐在冰涼的石凳上尤其覺得冷颼颼的。但再冷都擋不住大家觀影的熱情,一連幾場爆滿吊起了大家的胃口。電影開始,連幕布後面都坐滿了人。花妮、順姬姐妹的悲慘命運深深牽動著每個觀眾的心。我和媽媽當時幾乎是從頭哭到尾,周圍也都是抽泣聲,那優美旋律、哀婉的歌聲更加讓人淚溼沾巾。電影演完後,許多人都還沉浸在電影的悲傷中久久沒有回過神來。全家人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一直討論著這部電影,覺得這是最好的北韓電影。
多少年過去了,也看了不知多少電影了,但在露天劇場看《賣花姑娘》的場景至今記憶尤新,這可能是天、地、影三者共情作用給記憶的留念吧。後來,隨著時代變遷,露天劇場拆除重建,先後變成展覽館、古玩市場、住宿酒店,我們這座城市再也沒有這樣大的露天劇場了。
-
13 # 有話少說
露天電影,不僅農村,城市裡也有。
上海,有許電影院,電影票,新片2毛,老片1毛5,星期天學生票5分,雖然價格不貴,但也有不少人沒去電影院看過電影。街道,學校,家屬院,晚上有時放露天電影,人人可以免費看,提前帶把凳子坐在銀幕前,沒凳子站在後面。場地小人多,有的人在銀幕後面看。本人在五十年代,七、八歲時就看過露天電影,第一次看的是蘇聯電影,片名記不住了。六十年代初,看的是中中國產片,抓特務,有點印象的,徐秋影案件,寂靜的山林,虎穴追蹤。
-
14 # 好人好夢30706
七零後大叔,孩提時候也就是七八十年代,村裡每月都會給放幾場電影,有時候還是二場(就是別的村子演完後,再到我們村),這得等到九點十點;有的時候是停電,那個年代經常停電,等起來更沒準,往往等電影開演了早睡著了;有時候放映比較轟動的影片,還要跑三五里地到鄰村去看,我記得看《少林小子》就是大哥哥姐姐帶著去別的村子看的。那時候經濟落後、文化消遣娛樂方式匱乏,電影的吸引力很大,那時候雖然清苦,但也簡單快樂。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電視機走進千家萬戶,看電影人越來越少了,再後來影業走向市場化,農村就不再有這種文化消費了。社會再發展,近十來年,政府搞文化下鄉,偶爾也會到村子裡去放電影,但現在看的人寥寥無幾。
對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陣,我們縣城也是露天影院?
回覆列表
小學的時候吧,大概十二年前吧,當時看的都是紅色電影,《八路軍》《飛奪瀘定橋》這些。很有回憶,還的從家裡拿個小馬紮去,有人還拿的吃的。現在就只能想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