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42772024920

    8種。西皮、二黃、反二黃、四平調、高撥子、南梆子、娃娃調、吹腔。

    1、西皮:京劇唱腔的主要腔調之一,一般認為出於梆子腔,明末清初秦腔流傳至湖北襄陽一帶,同當地民間曲調結合演變成襄陽調,後稱為湖廣腔,又稱西皮。西皮腔流傳亦甚廣,湘劇、桂劇等中稱為“北路”,粵劇中稱為“梆子”,滇劇中稱為“襄陽調”。

    2、二黃:原系清初在長江中下游,即今天湖北、安徽、江西三省毗鄰地帶流行的一種民間戲曲聲腔。二黃腔屬板腔體,其結構特徵以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誌,為揚揚揚格,亦即所謂“板起板落”。旋律多級進,曲調流暢平和,節奏較穩定,速度較慢,胡琴定弦為Sol、re,唱腔最後大多也結束在此兩音上,具有商調或商、徴結合的調式特徵。

    3、反二黃:在二黃的基礎上大量運用調式交替和暫轉調,形成雙重調式性或直接轉入上五度宮調系統,直至形成獨立調性的唱腔結構,謂之反二黃。胡琴定弦由二黃的sol、re變為反二黃的do、sol,音高不變,唱名變化,前者內弦唱名變為後者外弦唱名,故得反調之名。

    4、四平調:亦稱二黃平板。四平調的結構,以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誌,其上句為揚抑揚格,下句為抑揚揚格,加上片語內各字的節奏交叉,它兼有西皮與二黃的結構特點。

    5、高撥子:源自於徽調中的撥子腔,於明末清初時,南來的西秦腔和當時安徽流行的昆弋腔等腔調融合演變而成。主要繼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點,但旋律情調則顯得高亢中帶有悲憤,激越中帶有蒼涼,和梆子腔有所不同,顯然受了徽調中其它南方腔調的影響。

    6、南梆子:梆子腔的南化,其結構特徵以七、十字句三個片語首字為標誌,為抑抑揚格。比西皮多一抑格,因而比西皮更接近梆子腔。南梆子有導板和原板,且只用於旦角與小生。

    7、娃娃調:本為娃娃生所唱,後亦用於其它行當,屬西皮腔系,為快三眼板式,結構和西皮同類板式相同,唯調門較高,演唱音區也相應提高,曲調更為高亢激昂,有時也顯得迂迴華麗。

    8、吹腔:淵自於徽調中的吹腔。於明末清初時,由弋陽腔演變成四平腔,後又受崑山腔影響而成。舊名樅陽腔、石牌調、安慶梆子、蘆花梆子。其結構最初為聯曲體,後受青陽腔滾調影響,發展為接近板腔體的七、十字句的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皓影的空間感強還是威蘭達的空間感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