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通常都說的“陶瓷”,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材料。可能會有朋友簡單地認為,陶器就是那種粗糙的,表面沒有釉的;瓷器就是表面有光滑如玻璃般釉的就是瓷器。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 通俗地講:用陶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shi一聲)器(這個後面會單獨介紹)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 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該如何區分陶器和瓷器呢?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個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 1)看胎色 陶瓷器無論上釉沒有,在底部都會有一部分露出的“胎”未上釉,例如我們每天使用的碗和杯子,底部有一個圈足,摸起來是比較澀的,這就是瓷器本身的胎了。如果這部分呈紅色、褐色或較深的灰色,而且不透明,那就可以基本確定是陶器,因為陶泥當中含有比較高的鐵;反之,胎色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則可基本確定是瓷器了。 2)聽聲音 拿起陶瓷器,用手指輕輕敲一下,如果聲音清脆就是瓷器,聲音暗啞則就是陶器。因材料的關係,陶器的燒製溫度一般在700~1000℃,瓷器燒製溫度一般在1200℃以上,又因為陶泥本身的顆粒較粗,燒結度不夠,分子之間就不如瓷泥那麼的緊密,也是形成他們聲音有所不同的原因。 3)吸水率 假如大家用紫砂壺喝過茶就會明白,他的吸水率比較高,透氣性較好,表面的水分很容易被表面所吸收,是因為胎體氣孔相對瓷器較大的緣故。而瓷器則不會有那麼高的吸水率。普通陶器吸水率都在8%以上,瓷器則為0~0.5%。 需要注意的是:有沒有釉並不是區分陶器和瓷器絕對的方法。例如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唐三彩,就是一種低溫釉“陶”。 以上所述只是相對簡易辨別陶器和瓷器的辦法,並不完全準確,只有綜合考慮,才能正確區分。僅比較其中一兩點,容易產生誤解。例如出產於中國浙江上虞的黑瓷,因其材料中含鐵量為2%~3%,所以胎亦呈紅、灰等色;南宋官窯所產瓷器顯露胎色,並以"紫口鐵足"為貴;北方瓷器因其胎中含氧化鋁較高,大部分瓷器不能達到緻密燒結,吸水率較高,有的可達5%以上。這些瓷器如僅僅對照上述某一兩條來衡量,就不能稱之為瓷器了。 因此,在實際鑑別時,必須同時兼顧原料、釉、高溫三方面綜合考慮,前兩項是內因,後一項是外因。
大家通常都說的“陶瓷”,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材料。可能會有朋友簡單地認為,陶器就是那種粗糙的,表面沒有釉的;瓷器就是表面有光滑如玻璃般釉的就是瓷器。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 通俗地講:用陶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shi一聲)器(這個後面會單獨介紹)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 成型,乾燥,焙燒等工藝流程製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該如何區分陶器和瓷器呢?下面,我給大家介紹幾個比較簡單實用的方法 1)看胎色 陶瓷器無論上釉沒有,在底部都會有一部分露出的“胎”未上釉,例如我們每天使用的碗和杯子,底部有一個圈足,摸起來是比較澀的,這就是瓷器本身的胎了。如果這部分呈紅色、褐色或較深的灰色,而且不透明,那就可以基本確定是陶器,因為陶泥當中含有比較高的鐵;反之,胎色為白色,具透明或半透明性,則可基本確定是瓷器了。 2)聽聲音 拿起陶瓷器,用手指輕輕敲一下,如果聲音清脆就是瓷器,聲音暗啞則就是陶器。因材料的關係,陶器的燒製溫度一般在700~1000℃,瓷器燒製溫度一般在1200℃以上,又因為陶泥本身的顆粒較粗,燒結度不夠,分子之間就不如瓷泥那麼的緊密,也是形成他們聲音有所不同的原因。 3)吸水率 假如大家用紫砂壺喝過茶就會明白,他的吸水率比較高,透氣性較好,表面的水分很容易被表面所吸收,是因為胎體氣孔相對瓷器較大的緣故。而瓷器則不會有那麼高的吸水率。普通陶器吸水率都在8%以上,瓷器則為0~0.5%。 需要注意的是:有沒有釉並不是區分陶器和瓷器絕對的方法。例如我們經常能夠見到的唐三彩,就是一種低溫釉“陶”。 以上所述只是相對簡易辨別陶器和瓷器的辦法,並不完全準確,只有綜合考慮,才能正確區分。僅比較其中一兩點,容易產生誤解。例如出產於中國浙江上虞的黑瓷,因其材料中含鐵量為2%~3%,所以胎亦呈紅、灰等色;南宋官窯所產瓷器顯露胎色,並以"紫口鐵足"為貴;北方瓷器因其胎中含氧化鋁較高,大部分瓷器不能達到緻密燒結,吸水率較高,有的可達5%以上。這些瓷器如僅僅對照上述某一兩條來衡量,就不能稱之為瓷器了。 因此,在實際鑑別時,必須同時兼顧原料、釉、高溫三方面綜合考慮,前兩項是內因,後一項是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