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丟東西是很正常的事。特別是6,7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會把注意力放在很多事情上,而且他們基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導向的。當他們準備在傍晚跑出門去玩的時候,“記得把水壺裝進包包裡”永遠都不是他們能第一先想到的事”。
不過有些孩子就是會比其他孩子更會看管他們的東西。這其實取決於父母為他們提供的工具和策略。如Gilbert Mac Leod所說:“教會孩子好的整理和規劃的技巧是我們的職責。這些行為是孩子們需要學會的,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練習的越多,掌握得就越好”。
父母首先要在自身行為上注意調節,讓身教重於言教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即你想讓孩子怎麼樣,那麼我們自己首先要怎麼樣,讓我們在生活上的條理性、計劃性、規律性的行為(對家裡的一些常用物品應固定一處存放,並讓每個人都共同遵守,用完後要物歸原處。愛護自己的物品,把物品放整齊,妥善保管,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等)來影響孩子孩子克服做事馬虎、毛躁、毛手毛腳、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毛病,從而養成嚴謹細緻的好習慣。
其次,把孩子每天所要做的事情按一個固定的程式模式制定下來,什麼事情先做,什麼事情後做,使之成為流水線,迴圈往復,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比如,早上起來先晾一杯開水→刷牙→喝溫開水→洗臉→吃早餐→……。這樣有規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糾正孩子丟三落四的毛病。
給東西一個固定的收納位置
設定一個固定的地點——比如有標籤的架子或是籃子——給孩子裝東西,意味著孩子在找東西的時候知道去哪裡找,想放東西的時候知道去哪裡放。
要培養孩子臨睡前檢查自己完成的作業情況。孩子做得好了要及時鼓勵表揚。如仍有“丟三落四”的現象,那就幫孩子準備一個備忘錄,寫上每天的作業以及第二天要帶的東西,並督促讓他嚴格對照執行。教會孩子理書包,瞭解每個口袋的用途,學習放書本的技巧,尤其是對文具盒、課程表的使用。久而久之,孩子的責任感就容易培養出來。
如果孩子已出門,走到半路才想起有什麼東西忘在家裡了,家長則一定不要替他去取,讓孩子自己回去取,即使是遲到,都要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也可以用過度糾正的方法鞏固孩子的好行為。
放手促其獨立,自己的釘子自己碰,經驗教育並存。經過父母的幫助和引導後,父母還應輔導孩子自己去完成,然後讓孩子去做。這叫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教、扶、放”的三個有效步驟。其中的“放”一定要放的乾淨,讓孩子獨立地去做事,他可能會碰釘子,就讓孩子自己去碰,自己的教訓是最好的教訓,自己長的經驗是最好的經驗。
孩子會丟東西是很正常的事。特別是6,7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會把注意力放在很多事情上,而且他們基本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導向的。當他們準備在傍晚跑出門去玩的時候,“記得把水壺裝進包包裡”永遠都不是他們能第一先想到的事”。
不過有些孩子就是會比其他孩子更會看管他們的東西。這其實取決於父母為他們提供的工具和策略。如Gilbert Mac Leod所說:“教會孩子好的整理和規劃的技巧是我們的職責。這些行為是孩子們需要學會的,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練習的越多,掌握得就越好”。
父母首先要在自身行為上注意調節,讓身教重於言教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即你想讓孩子怎麼樣,那麼我們自己首先要怎麼樣,讓我們在生活上的條理性、計劃性、規律性的行為(對家裡的一些常用物品應固定一處存放,並讓每個人都共同遵守,用完後要物歸原處。愛護自己的物品,把物品放整齊,妥善保管,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等)來影響孩子孩子克服做事馬虎、毛躁、毛手毛腳、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毛病,從而養成嚴謹細緻的好習慣。
其次,把孩子每天所要做的事情按一個固定的程式模式制定下來,什麼事情先做,什麼事情後做,使之成為流水線,迴圈往復,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比如,早上起來先晾一杯開水→刷牙→喝溫開水→洗臉→吃早餐→……。這樣有規律的生活能有效地糾正孩子丟三落四的毛病。
給東西一個固定的收納位置
設定一個固定的地點——比如有標籤的架子或是籃子——給孩子裝東西,意味著孩子在找東西的時候知道去哪裡找,想放東西的時候知道去哪裡放。
要培養孩子臨睡前檢查自己完成的作業情況。孩子做得好了要及時鼓勵表揚。如仍有“丟三落四”的現象,那就幫孩子準備一個備忘錄,寫上每天的作業以及第二天要帶的東西,並督促讓他嚴格對照執行。教會孩子理書包,瞭解每個口袋的用途,學習放書本的技巧,尤其是對文具盒、課程表的使用。久而久之,孩子的責任感就容易培養出來。
如果孩子已出門,走到半路才想起有什麼東西忘在家裡了,家長則一定不要替他去取,讓孩子自己回去取,即使是遲到,都要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也可以用過度糾正的方法鞏固孩子的好行為。
放手促其獨立,自己的釘子自己碰,經驗教育並存。經過父母的幫助和引導後,父母還應輔導孩子自己去完成,然後讓孩子去做。這叫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教、扶、放”的三個有效步驟。其中的“放”一定要放的乾淨,讓孩子獨立地去做事,他可能會碰釘子,就讓孩子自己去碰,自己的教訓是最好的教訓,自己長的經驗是最好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