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tt52521

    大部分鳥類動物會把第一眼看到的活動物當做自己的媽媽,這是動物行為學中的印隨學習。印隨學習是動物出生後早期的學習方式,具特定的敏感期。如著名奧地利生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對灰腿鵝(或幼鴨)進行了一項不尋常的實驗。他把灰腿鵝生的蛋分作兩組孵化。第一組由母鵝孵化,孵出的雛鵝最先看到的活動物是它們的母親,於是母親走到哪兒,它們就跟到那兒。第二組鵝蛋放在人工孵化器裡,雛鵝出世後不讓它們看見自己的母親,而讓它們最先看到勞倫茲本人。於是勞倫茲走到哪兒,小鵝跟到哪兒,小鵝把勞倫茲當作“媽媽”了。隨後勞倫茲把兩群小鵝放在一起,扣在一隻箱子下面,讓母鵝在不遠的一邊看著。當勞倫茲把箱子提起時,受驚嚇的小鵝朝兩個方向跑去:記住母親的那些小鵝朝母鵝跑去,記住勞倫茲的朝勞倫茲跑來。據實驗,能產生印記行為的動物有許多種,大部分鳥類豚鼠、綿羊、鹿、山羊、水牛、某昆蟲及多種魚類。可以形成印記的動物,是那些生出來就能立即四處活動的種類。印記是新生動物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可以使這些沒有自衛能力的小動物緊緊依附著它們的父母,從而使食物供應和庇護要求均更有保障。

  • 2 # 賽翁

    小雞出殼第一眼見到別的動物,真的會把它認為媽媽,這就是著名的“印刻效應”。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實驗中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自己的母親後面。儘管這個第一眼見到物體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的物體,如一隻狗、一隻貓或者一隻活動的木偶,甚至是電動的塑膠小動物等,這個剛破殼出來的小鵝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隻小鵝形成了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後,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對其他物體的跟隨反應了。這種跟隨反應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小鵝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這種現象後來被另一位德國習性學家洛倫茲稱為“印刻效應”。“印刻效應”既存在於低等動物裡,同樣也存在於人類之中。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知道,人類對最初接受的資訊和最初接觸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們用“首因效應”等概念來表示人類在接受資訊時的這個特徵。可以說,“印刻效應”普遍存於鳥類,以及哺乳動物、靈長類脊椎動物世界。 嬰兒降生後45天左右,耳朵基本上能聽到聲音,眼睛也能看見東西了。如果這時他不斷看到、聽到電視的影像和聲音,嬰兒的頭腦裡就會刻上電視的印跡。所以二三歲的孩子,特別喜歡看電視裡播出的廣告,對廣告詞特別喜歡。 很多年輕的父母都反映他們的孩子(二三歲)特別願意看電視廣告,而且非常專注,反而對媽媽的說話不怎麼注意。這就是印刻效應在兒童身上的反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歲女兒還不會叫爸媽,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