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國變之後,清政府的財政已經瀕臨崩潰,在進行國家建設的時候多是要借外國的力量才能及進行,向列強借了大筆款項。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清政府宣佈要實行新政,改革官制。1906年,清政府正式改革中央官署,此後清政府的中央制度不再是六部而是十一部,“輪船、鐵路、電信、郵政應設專司,著名為郵傳部”。由此,郵傳部開始出現,在十一部裡排名第十。1907年,郵傳部正式開始接管鐵路事宜,由此開始經受巨大的資金與收益。由於郵傳部主要經管路政、電政、郵政、航運業務,其實也將許多原屬其他部門的收益加以經管,巨大的資金流動使得郵傳部非常需要一個管理資金的機構。此時傳統的錢莊已經不再適合時代的需要,對於如此巨大的資金,郵傳部產生了設立銀行的想法。
郵傳部官方封條
1907年,郵傳部正式上奏朝廷,提議要設立交通銀行,以經理路、電、航、郵各局存款。在當時,銀行已經不是一個非常新鮮的食物,早在1896年,盛宣懷就建立了中國通商銀行,其後也成立了許多商業銀行。至於國家設立銀行,也早已經有了先例,在1905年就已經成立了戶部銀行,故而郵傳部設立交通銀行的要求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李經楚
此外,設立交通銀行也有其他的需要,正如上文所述,郵傳部實際上已經執掌了相當多的財源,巨大的資金也需要銀行的經手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而此前也已經有了官辦銀行的出現,那麼郵傳部設立屬於自己的銀行來經理本部的大量資金,無疑是一種最為完美的選擇。再而,當時清廷也掀起了收回路權的工作,對於郵傳部來說,當時郵傳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收回京漢鐵路,當時清政府國庫空虛,無力承擔,而以銀行的方式來進行集資也是很好的選擇。故而在種種情況的結合下,交通銀行得以成立。
交通銀行
在交通銀行成立的過程中,由於清政府並沒有如此巨大的資本,交通銀行的設立與之前的戶部銀行相似,都是採取官民合資的方式進行股份認購。在交通銀行股份認購之前,就已經制定出了詳細的股份認購規則,共分為五萬股,一股合庫平銀一百兩。其中兩萬股為郵傳部認購,剩餘的股份可自由認購。郵傳部股份最多,為最大股東,掌握交通銀行的控股權,任命李經楚為總經理,李克昌為協理。此後,交通銀行作為中國重要的商業銀行之一,一直在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著貢獻。
參考資料:
1. 王紅曼,李經楚與交通銀行,中國金融,2015年08期
2. 杭斯,李經楚與周克昌——交行第一任領導人,新金融,1995年02期
3. 王科,清末新政中的郵傳部與交通銀行,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
庚子國變之後,清政府的財政已經瀕臨崩潰,在進行國家建設的時候多是要借外國的力量才能及進行,向列強借了大筆款項。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清政府宣佈要實行新政,改革官制。1906年,清政府正式改革中央官署,此後清政府的中央制度不再是六部而是十一部,“輪船、鐵路、電信、郵政應設專司,著名為郵傳部”。由此,郵傳部開始出現,在十一部裡排名第十。1907年,郵傳部正式開始接管鐵路事宜,由此開始經受巨大的資金與收益。由於郵傳部主要經管路政、電政、郵政、航運業務,其實也將許多原屬其他部門的收益加以經管,巨大的資金流動使得郵傳部非常需要一個管理資金的機構。此時傳統的錢莊已經不再適合時代的需要,對於如此巨大的資金,郵傳部產生了設立銀行的想法。
郵傳部官方封條
1907年,郵傳部正式上奏朝廷,提議要設立交通銀行,以經理路、電、航、郵各局存款。在當時,銀行已經不是一個非常新鮮的食物,早在1896年,盛宣懷就建立了中國通商銀行,其後也成立了許多商業銀行。至於國家設立銀行,也早已經有了先例,在1905年就已經成立了戶部銀行,故而郵傳部設立交通銀行的要求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李經楚
此外,設立交通銀行也有其他的需要,正如上文所述,郵傳部實際上已經執掌了相當多的財源,巨大的資金也需要銀行的經手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而此前也已經有了官辦銀行的出現,那麼郵傳部設立屬於自己的銀行來經理本部的大量資金,無疑是一種最為完美的選擇。再而,當時清廷也掀起了收回路權的工作,對於郵傳部來說,當時郵傳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收回京漢鐵路,當時清政府國庫空虛,無力承擔,而以銀行的方式來進行集資也是很好的選擇。故而在種種情況的結合下,交通銀行得以成立。
交通銀行
在交通銀行成立的過程中,由於清政府並沒有如此巨大的資本,交通銀行的設立與之前的戶部銀行相似,都是採取官民合資的方式進行股份認購。在交通銀行股份認購之前,就已經制定出了詳細的股份認購規則,共分為五萬股,一股合庫平銀一百兩。其中兩萬股為郵傳部認購,剩餘的股份可自由認購。郵傳部股份最多,為最大股東,掌握交通銀行的控股權,任命李經楚為總經理,李克昌為協理。此後,交通銀行作為中國重要的商業銀行之一,一直在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做著貢獻。
參考資料:
1. 王紅曼,李經楚與交通銀行,中國金融,2015年08期
2. 杭斯,李經楚與周克昌——交行第一任領導人,新金融,1995年02期
3. 王科,清末新政中的郵傳部與交通銀行,華東師範大學,2011年